田海花/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博雅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目前,博雅教育理念在國內教育界已經形成以下共識:(1)這是一種大學教育的基本理念;(2)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被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具有廣博的知識結構,擁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審美能力;(3)學科領域包括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1]
基于此,遠景學院開設了相應的博雅課程,由核心課程、人文與藝術版塊、自然科學版塊及社會科學四部分組成,每個版塊下由不同子模塊構成,《中國傳統禮俗文化》課程是人文與藝術版塊中“語言與文化”子模塊下的特色選修課。
在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傳統禮俗文化》課程在課程設計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多樣的教學形式為載體,引導與啟發并舉,知識與素質協同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上,選取誕生禮俗、婚姻禮俗、飲食文化、家教門風、節慶禮俗等傳統禮俗文化。在教學方法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力求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一切教學因素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當代大學博雅教育需要關注和融入本國及世界的重大社會變革和社會運動,同時植根于一個相應的知識傳統;它應該包含人文教育、認知教育和全球教育三個基本成分。”[2]《中國傳統禮俗文化》課程汲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在習俗制度、生產生活方面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該課程旨在激發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培養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對待優秀傳統文化。
基于遠景學院博雅教育理念,課程不僅注重知識的講授,更注重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學生團隊學習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及國際視野的養成。
遠景學院博雅課程重視學生全過程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課程的最終成績中平時成績占比70%,期末成績占比30%。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前資料完成度、課堂表現、課外實踐、課堂表演、平時測試及小組討論構成,學生在開學初就清楚該課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多方面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化考核“目的在于完整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重點關注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作出及時評價,使教師與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3]
課程教學與完滿教育的聯動融合實現1+1>2 的育人理念,完滿教育進課堂,將課堂所學融合于實踐活動之中,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助力學生成長。完滿教育可以理解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在我院大學四年學生需修讀一定的完滿教育學分,以期鼓勵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錘煉品格,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鑒于此,該課程在講授過程中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活動,將課程教學與完滿教育合二為一,以體驗式、討論式、合作式展開課程教學,以期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課程學習,在合作學習中提升綜合能力。
課程活動包括課堂情境模擬、課堂禮俗表演、課外實踐、國際交流、研討式學習與課堂展示。課堂情境模擬依據主題不定期展開隨堂模擬。課堂禮俗表演環節選取成人禮、婚禮,提前兩周布置給學習小組,每組根據興趣選定主題,課后搜集材料、合作完成表演。課外實踐活動則鼓勵學生聯合古琴社、茶社、儒學堂等校內社團而展開活動,或走出校園與社會文化基地合作。國際交流指的是每年美國留學生到訪時走進課堂參與中西禮俗文化的交流學習。研討式學習是指在講解節慶禮俗、家教文化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堂進行研討,與其它學習小組分享交流意見,此外也包含對社會禮俗現象的討論。課堂展示則是每學習小組每學期進行的至少一次的課堂PPT 展示,主要考查學習小組課前資料的完成度及學生的表達能力。
遠景學院的選修課程為混選班,授課對象為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群體,班級容量為25 人左右,課桌可自由移動,教室空間較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這些條件為展開課堂表演提供了可能。以成人禮的禮俗表演為例,課程活動的設置有助于翻轉課堂的打造,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一,課前準備、廣搜資料。成人禮的主題是“笄冠者,責成人也”,學生們通過課堂表演了解中國傳統成人禮。考慮到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難度,教師將任務細化為若干問題提前告知學生,讓其課下做功課。課后思考的問題既包含了理論知識層面,又包含了表演實踐層面。學生們需要在廣泛搜集資料掌握成人禮內涵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排練表演。
第二,團隊合作、反復排練。每學習小組有5 名成員左右,他們需要分工合作,安排角色,共同完成成人禮的表演任務。比如“導演”負責選角色、寫劇本、排練,“副導演”負責跟拍、借道具、妝容。兩周的準備期間,教師會隨時跟蹤學生的準備情況,檢查他們對主題的熟悉程度、劇本質量,這些以文檔形式作為反饋。排練場景則以視頻、照片的形式發送給教師,教師會根據具體情況給出指導建議。
第三,課堂表演、厚積薄發。經過兩周的準備,成人禮表演隆重登場。在這次主題表演中,選擇兩個學習組,分別表演冠禮與笄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生小組在課堂攜帶借用或自制的道具,以PPT、旁邊解說、背景音樂、古裝表演等形式將他們心中的成人禮表演給同學們。
第四,你問我答、深化主題。課堂表演結束后,學生觀眾提出問題,參與表演者需要進行回答。隨后,每組“導演”會對該組的表演總結陳詞,這樣可以更好地考查每個小組在團隊學習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收獲,也有利于學生觀眾了解成人禮的具體程序與意義。最后,教師作總結點評或發問質疑,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成人禮。
以課程教學與完滿教育聯動融合思想為指導設計的系列課程活動,有利于翻轉課堂的打造,有利于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人。第一,課程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愿意課前下功夫去搜集禮俗文化的相關資料,愿意參與、組織學習小組的排練與表演。第二,調動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會根據需要,改編流程、自制道具、男扮女裝、從班里班外借調外援助演等,目的就是將心中最好的禮俗表演展示給同學們。第三,有助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在課堂表演后,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對相關禮俗文化知識的講解。
課程活動只是眾多教學手段中的一種,并非屢試不爽,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之上才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否則,將影響教學質量。班容量大小,表演主題的選擇,學生的準備時間及課堂表演次數的問題都將會影響課程活動的質量。在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程活動的開展應緊扣課程目標,設計的課程活動應圍繞教學內容并在課程教學與完滿教育聯動融合理念指導下展開,激發學生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多角度、多維度地助力學生錘煉博雅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