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霞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通安小學
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學生的提問意識有減弱現象,很多學生在上課時閉口不言,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活動處于尷尬的境地,師生沒有交流到動。有時候,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幾乎沒有反應,更別說學生提出問題了。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不能有效發揮出提問的功能。為此,教師就要從實際的教學環節入手,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從提升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入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很多的疑問,這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就是學生的一個對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解決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個過程,不過,學生的認知是一個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所以學生的提問能力也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就目前學生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不能有效提出問題,尤其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這一趨勢有增加的傾向。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意識逐步減弱,這就大大降低了提問的效果。
其實,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質疑的過程,疑問越多,解決的問題越多,學生的收獲越大。這就是學生提出問題的重要性的體現。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中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時會有疑問,這是正常的,不過,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太簡單,有沒有提的必要等顧慮,在可提可不提的情況下就不去提問,這是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為此,教師對于能夠提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鼓勵,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簡單或是復雜,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適時進行引導,使質疑成為教學的常態。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亡羊補牢》時,教師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并對課文進行思考,尤其是對其中的字詞進行分析,然后看看有什么問題沒有?教師這樣要求是為學生下一步提出問題做好準備。因為在這個寓言中“亡”和“牢”與現代漢語有所區別,教師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理解,去找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的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現象,有的學生提問次數很多,幾乎每節課都有提問,這其實也是一種興趣。當學生勤于思考時,問題會更多,那么,提問就成了一種必然,或者說一種習慣。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其中就有學生的提問能力,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所感悟,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是開拓學生思維的前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問自答,也可向同學問、向老師問等。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矣”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課文中說的太陽的狀況是一種常見的情境,每天我們能看到日出日落,可是,我們有過這樣的思考的嗎?這說明,我們對一些日?,F象習以為常,我們往往只看到這種現象,卻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思維的深度的問題。當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時,結果會有所不同,這就是事物的相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開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效,這說明了提出問題的重要性。要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有效性,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提出有側重點的問題。一篇文章總有核心的內容,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如果偏離中心思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提問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通過突出重難點內容,逐漸讓學生能夠掌握文章的主旨,從而提出的問題更具效果。
如在學習《稱象》一文時,教師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曹沖的方法很聰明,咱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樣,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思考,可能就會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這個過程也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疑問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學生在學習中有了疑問就會有探究的欲望,從而主動去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會增強。
總的說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創新教育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中思維得到提升,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