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萬載縣第二小學
經調查后發現,許多學生在進入初中學習之后會感到力不從心,認為初中知識的學習壓力較大,任務較重,不太能適應初中知識的學習,而且越到高年級,越來越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習慣,讓學生喜歡去學習語文,懂得自覺去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知道要進行課前預習,強化自身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所以教師在六年級教學中要做好初小語文知識的銜接,可以適當的為學生傳達一些初中的知識,讓學生對于初中知識腦海中有一個概念,進而越來越適應未來的學習。
初中知識在教學難度上有所升級,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沒有小學那樣很注重對于基礎知識的講解而更加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多多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到初中課堂中,在有著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來進行語文思維的提升,提高學生自己的思維水平,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有自身的理解。[1]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山中訪友》這個篇課文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這篇課文基本的一些生詞的含義,就像:陡峭、津津樂道、德高望重……進而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運用這些生詞,要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下這篇課文,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到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作者寫這篇課文的真情實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前自由朗讀這篇課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查生詞,加深學生對于這些生詞的記憶。緊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討論,讓學生學會給課文劃分層次,讓學生養成一些基礎的語言概括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這些生詞的基礎上,自行進行造句,學生自身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詞,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生詞的基礎上進而去感悟文章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景色,去運用這節課所學的三個生詞來寫一段話,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夠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不會過多地給學生講解基礎知識,還需要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教師便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教授一些重點知識,然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自行進行總結。所以六年級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養成一種自學的好習慣,讓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彩色的翅膀》這篇文章時,主要是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知識的基礎上來感受邊防戰士的美好品德。教師可以先提前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先畫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彩色翅膀,讓學生通過把自己腦海中的彩色翅膀與課文中的作對比,加深學生對于這篇課文的理解,學生可以在自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文章的內涵,要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而可以讓學生從自學中提出問題,那也可以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聽課,能夠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新課改要教師堅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現在許多小學課堂當中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弱,教師會講一大部分的知識,不太能突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六年級這個小升初的關鍵時期,要堅持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角度出發,讓學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2]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季羨林的《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初,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讓學生先了解課文所講的大致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發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文章中間有兩個母親,請問這兩個母親分別指的是誰?”讓學生可以先對課文進行思考,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每個人都交流一下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開拓大腦,發散思維,中感受到季羨林對于母親崇高的敬意和愛慕,感受作者對于母親的深情,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這篇課文。
教師在小升初的這個關鍵時期,要加強小學與初中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自身的教學模式上進行改善,逐漸向初中的教學方式來過渡,讓學生能夠適應初中的學習,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初中剛開始時順利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