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英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為了能夠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質量,不斷地深化學生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就需要改變應試的教學思路,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的教學當中,不斷地增強學生們的理解能力,讓他們能夠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思路。問題導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學生們對相關的物理知識進行假設分析,自覺地開展問題分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如果學生們想要更好的展開物理的學習,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們對物理知識展開拓展訓練,豐富自己的理解能力,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在問題情景當中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
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當中最主要的環節就是設計問題,教師需要選擇更加合理性的問題,注重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不斷的符合學生們正常的認知水平,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到問題的討論當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精神,樹立起高度的學習自信心。[1]
例如,在“聲現象”相關知識點的講解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聲音是由哪些元素產生的?為什么我們可以聽見聲音?讓學生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們將可以初步的了解到:聲音的發生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震動停止發聲也停止。緊接著,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發生的特點來進行模擬說話,設置一個故事教學情景,一個人分演多個角色,通過自己聲音的轉變,給學生們呈現一個有趣的故事內容在表演的過程,當中加入一定的人物肢體動作,讓學生們可以通過不同語調的聲音,感受到人物性格的變化,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們自主地學習課文內容,能夠深入地探究超聲波的特點,學生們通過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可以明白: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等都運用了聲音的特點,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開展課文內容的理解。
對于每一個初中生來說,問題導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的展開物理探究,尤其是在相關實驗活動中,如果學生們可以以小組為形式,結合教師所提到的問題內容,對物理知識展開深層次的挖掘,就可以明白物理公式背后的相關理論,不斷的增強自己對問題的探究能力。[2]
例如,在“光現象、光的折射”相關知識點的講解當中,首先,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物理情景實驗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們從家里帶來一根筷子和一個透明的玻璃杯,與學生們更好地開展動手實驗,讓每一個學生把筷子放在玻璃當中,透過玻璃杯可以看出筷子的形狀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這時,再往玻璃杯當中倒滿水,就會發現筷子就像折斷了一樣,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透過水來觀察筷子,筷子就像被折斷分成了兩個一樣?讓學生們不斷的改變光折射的角度,對實驗內容進行深度的探究,提高學生們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的形式來進行光路圖的制作,讓學生們可以進一步的了解到平面鏡所形成的圖形,進一步感受到光路圖的制作過程。在物理實驗和光路圖的制作中,學生們可以進一步地明白:筷子放入水中產生了折射現象,所以使筷子像折斷了一樣,而生活當中的紅外線作為一種不可見光,卻能夠被照射的物體而產生發熱,不斷地提高學生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邏輯思維能力是開展物理導學課程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教師需要通過問題導學法,讓學生們對知識點展開深層次的分析,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們把抽象的知識點變得簡單化。對于每一個初中生來說,僅僅通過教材知識來對課文內容展開學習,并不能夠滿足于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科素養,通過問題導學,幫助學生們對公式進行邏輯推理。
例如,在“力和運動”相關知識的講解當中,首先,就是根據教材課本的知識向學生們提出相關的問題:為什么彈簧測力器和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讓學生們通過對教材課本的深入探究,看是否能夠找出相關的答案,緊接著,教師在用電子版本做出力的物理化法,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做出箭頭的線段,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也就會越長,教師通過演示力的操作過程,可以進一步的對問題深入探究。然后,再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物體平衡狀態和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讓學生們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對相關問題進行邏輯推理,能夠深刻地明白物體同時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如果使物體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這幾個力就可以處于平衡狀態,幫助學生們不斷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總體來說,作為教學工作者,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就必須將導學模式應用到物理教學當中,無論是在課前課中課后階段的預習、學習與復習,還是在對物理公式和相關理論的探究過程,教師都需要利用這種方法,對學生們開展深層次的理解,幫助學生們梳理起高度的學習自信心,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究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