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 范向花
摘 要: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民眾科學素質普遍較低的現狀,需要相關部門通過科普來予以提升。新媒體是現代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效及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工作勢在必行。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工作,首先要創新科普知識內容,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他們普及;其次要注重科普平臺的構建,讓科普宣傳和知識接受有所依托;最后,還要利用新媒體開展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在互相了解中將科普工作做得更為通俗易懂、活潑有趣。
關鍵詞:科普;新媒體;科普工作;應急科普
中圖分類號:G206;G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02
新媒體是現階段傳播信息最快的渠道之一,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及時高效等優點,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各行各業都在加快新媒體的建設與使用。科普作為面向所有人的一種宣傳普及工作,需要通過新媒體的各種手段實現廣泛有效的傳播。應急科普知識更需要借鑒新媒體進行及時傳達。因此,科普部門及工作者應注重新媒體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不斷進行新媒體科普工作的創新和探索,促進科普知識的宣傳。
一、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工作的必要性
(一)人們的信息接收渠道改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發生明顯改變。過去人們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依托的是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紙媒。因此,以前的科普工作多是通過固定的科普電視節目、開展論壇講座、報紙科普專欄等展開。現如今,功能強大的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漸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成為人們接收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想在公眾中更好地進行科普工作,讓人們能夠接收、樂于接受科普信息知識,運用新媒體進行科普宣傳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了。相反,如果科普工作者還固守傳統觀念,不適時創新運用多媒體方式,那在現代社會中,科普知識很難傳達,科普工作很難有良好的成效。
(二)新媒體科普工作高效及時
運用新媒體進行科普工作優勢明顯。看報紙、看電視、參加科普知識培訓等傳統科普方式對知識接受的時間、地點等都有很大的限制。而且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少有整塊的時間進行這樣的活動。新媒體方便、快捷、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在不占用主要的學習生活時間的情況下就能了解到科普知識,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總體的傳播效果非常高效。現代社會各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問題層出不窮,科普工作需要更為及時地傳達給普通受眾,即人們常說的需要應急科普。應急科普是指為提高公眾應對社會突發事件的能力而開展的相關科學技術普及、傳播和教育,對時效性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運用能及時進行科普的渠道進行傳播[1]。2020年中國南方地區面臨嚴重的洪水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為謹防汛期危險,相關部門需要及時對公眾進行防汛知識的科普,讓公眾科學認識、對待汛期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好個人防護,不信謠不傳謠。在這一科普過程中,電腦、手機等各種新媒體的運用,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公眾的科學素質普遍較低
盡管我國的教育不斷發展,各種教育的水平不斷提高,但公眾的科學素質仍普遍較低。即便是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知識精英,在各自的學科體系內有深厚的科學素養,但缺乏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學知識的了解。普遍較低的科學素質使公眾在面對各種問題時,難以形成正確的判斷與認識,缺乏應對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尤其是在遭遇各種突發問題時,科學知識的缺乏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如在此次南方大面積的洪水災害中,公眾之所以沒有過于恐慌并能夠有效應對,新媒體大數據的利用及對相關科學知識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媒體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工作,逐漸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提高公眾對突發事件進行科學認識和應對的能力,是當下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工作的策略
(一)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內容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它們在科普工作中所起到的都僅僅是媒介作用,是一個載體。科普工作最終要通過文字或是視頻等將所要科普的內容傳達給受眾。科普內容的有效傳播是開展科普工作、實現科普效果的關鍵一步。傳統紙質媒體傳播方式單一,以文字閱讀為主,圖像多是單幅圖片,缺乏精美度和吸引力。人是視覺動物,對流動的畫面和有意味的形式更為感興趣。加之現在是快節奏的社會,“讀圖”已經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知識傳達形式。因此,運用新媒體進行科普工作,首先就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從視覺上抓住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有看下去的欲望和興趣[2]。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內容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一是注意圖文并茂。在快速消費時代,人們對長篇累牘的文字缺乏興趣,而對各種精美的圖片情有獨鐘。在運用新媒體傳播科普內容時,文字的數量應盡量控制,以最精煉的文字將主要內容傳達出即可,然后配上相關圖片,讓讀者在圖文結合的輕松閱讀中接收科普知識。二是合理利用故事性的視頻。作為流動的影像,視頻是人們樂于觀看的,但科普的內容本身可能缺乏趣味性。因此,科普部門可制作帶有故事性的視頻,讓視頻類似小電影,有故事有情節,以激發受眾的興趣。三是加強版面設計及內容綜合[3]。新媒體科普內容的制作中應加強版面設計,將內容置于美觀的、新穎的版面之中,降低閱讀中的枯燥感,還要加強內容的綜合,讓公眾能在一個版面上了解多樣的內容。另外,作為最重要的新媒體,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各種生活都離不開手機,包括閱讀各種信息。因此,制作新媒體科普內容要注意符合手機屏幕的瀏覽方式,要簡潔直觀,便于閱讀。采用這樣的形式進行科普,有利于公眾接受及科普知識的全面傳播。
(二)運用新媒體構建科普平臺
運用新媒體開展科普工作,構建科普平臺是基本前提。新媒體雖然有較強的傳播性,但積極合理的搭配屬于科普的專業平臺,僅靠散射狀的隨機轉發,傳播效果會大大下降。因此,在運用新媒體承載科普內容時,要注重新媒體科普平臺的搭建。專業的微博號,專門的微信公眾號等,是科普傳播者可以使用的平臺,有非常實際的科普效果。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是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的,比如車載定位或是手機定位服務等。但許多人對北斗這一前沿科技知之甚少,想了解但苦于沒有渠道。以科普前沿科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中心,科普傳播者可申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每天定時傳播相關的科普知識,加深公眾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利用各種定位服務,生成自我保護意識。新媒體在不斷發展,運用新媒體構建科普平臺也要注意與時俱進,善于利用當下最火爆、最流行的新媒體形式。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的“新興產物”,已變得不再那么前端。而以可視化的實時溝通交流的新媒體形式更受歡迎。當下的短視頻、直播平臺等早已是更為前端的形式,在傳播性和流行性上更勝一籌。因此,科普工作自然要緊跟時代發展,利用抖音”“快手”“虎牙”等直播互動平臺,不斷探索更利于公眾接受的科普形式,增強科普宣傳的效果[4]。在構建科普平臺時,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科普平臺建設中,實現科普平臺的專業化、專門性,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推動科普工作的發展進步。
(三)運用新媒體加強科普互動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性。新媒體的傳播不再是傳播者與接受者全然分離的狀態,而且一種雙向的交流,一種高效的互動。傳統科普形式中的講座、展板、面對面咨詢等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上缺乏互動性,公眾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對科普的要求和看法,即便能提些簡單的意見,也多會被置之不理或作為個案看待。傳播者面對不同知識背景和興趣的受眾,對科普的難易、深淺難以把握,科普效果大打折扣。新媒體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要明顯優于傳統媒體。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公眾不僅可以接收相關的科普知識,還可以對科普知識的內容、傳達的形式進行評析,表達自己急需了解和感興趣的科普。科普傳播工作者能及時得到這些反饋,針對性的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更新,以便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新媒體運用于應急科普時,加強互動的作用更為明顯。面對社會突發狀況時,科普部門要做好相應的科普工作。如果缺乏與公眾的互動,他們就不能了解公眾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不能更好地制作相應的科普內容[5]。通過新媒體進行應急科普工作,傳播者在與受眾的互動中加強對彼此情況的了解,有利于確定科普內容,及時有效地解答受眾最關注的問題。比如在應對2020年夏季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時,科普部門應通過新媒體加強與公眾的聯系,搜集公眾急需了解的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教育,解答大家的疑問,對公眾的生活做出有序的、有利的指導。這些都需要傳播者和接受者通過新媒體的互動來實現。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科普工作只有依托新媒體手段,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重視公眾的科普工作即新媒體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鼓勵科普工作者利用新媒體開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要把握新媒體發展態勢,了解公眾對科普的需求,積極創新,利用新媒體進行科普知識宣傳的形式,提高新媒體科普制作能力和水平,讓公眾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科普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強.新媒體在健康教育和科普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5):121+123.
[2]宋蘭芬.運用新媒體創新農村科普工作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13.
[3]林雪濤,楊柳.新媒體時代科普創作與傳播策略[J].傳媒,2019(21):61-62.
[4]李梅.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金華市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職業技術,2019,18(8):92-95.
[5]邱夢瑩.淺談新媒體背景下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創新與發展——以福建省青少年科普公眾號為例[J].海峽科學,202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