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摘 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微黨課”教育模式切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發展和心理需求,具有突破時空限制、貼近現實生活、互動性強等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高校“微黨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提出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微黨課”建設的具體實施策略,旨在為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微黨課”;新媒體;大學生黨員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2
近年來,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并從方方面面影響著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的實踐模式。高校在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時應重視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心理需求,精準把握新媒體信息傳播和分享的即時性、交互性、超時空性等特點,有效發揮“微黨課”在大學生黨員教育中的優勢。
一、“微黨課”教育的優勢
“微黨課”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基于新媒體技術依托于微博、微信、主題網站等現代化平臺形成的黨課模式[1]。它依托于新媒體技術主動適應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需求,授課素材取材于現實生活,以獨特優勢迅速成為頗受師生歡迎的黨課模式。
(一)突破時空限制,實現黨課教育的多維性
傳統的黨課授課模式是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與學均受到時空限制。“微黨課”依托新媒體技術模擬現實中的教學環境,實現“面對面”交流的效果,同時,它以小見大、見微知著[2],在短時間內以具體事例宣講黨的理論知識,學習資源兼具可分割性和系統性,滿足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需求,哪里有需要黨課就轉移到哪里,哪里有條件上黨課就上到哪里,實現了學生黨員教育的多維度。
(二)貼近生活實際,突出學生黨員的主體地位
從內容上看, “微黨課”緊跟時事政治和熱點話題、關注校園新聞和學生生活,注重學生黨員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驗,將黨的理論政策宣講融入學生生活實踐中,把抽象的價值觀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具體化。從傳播特點上看,新媒體時代的“微黨課”傳播具有即時性和共享性,這一方面實現了學生黨員教育平臺和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學生黨員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黨員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話語權,他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黨課,實時反饋黨課學習效果、調整黨課學習進度。
(三)創新教育模式,增強黨課教育的互動性
傳統的黨課教育傾向于由授課教師向學生黨員單向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黨課內容多限于黨的歷史、黨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等文本宣講,這種“灌輸”式黨課授課模式往往將黨員教育變成黨的理論知識傳授,學生黨員難以養成從政治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黨員授課者和聽課者都是宣講員,他們結合身邊優秀黨員的案例在線進行交流、探討、分享,真正實現黨課學習中的對話與互動。
二、當前高校“微黨課”建設存在的問題
“微黨課”是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而產生的新型黨課宣講形式[3],它依托于新媒體發展和平臺優勢因內容精簡、知微見著、載體新穎等優勢成為頗受高校師生歡迎的黨課新形式。但時代在不斷發展,高校“微黨課”建設過程中也暴露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網絡競爭力較差,黨建工作隊伍戰斗力不足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傳播源,“微黨課”的作用發揮同樣也會受到其所吸引的受眾數量影響,但是,受制于“微黨課”的內容和屬性要求,它的網絡競爭力與網絡媒體傳播的娛樂、生活資訊等方面的內容相比較為薄弱。另外,網絡環境中部分媒體、網站為博得關注和點擊率片面甚至是歪曲報道社會問題,加之境外不良思潮的滲透,這種復雜的網絡環境易給學生黨員帶來錯誤認知和偏見,削弱“微黨課”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效果。當前,部分高校黨建工作隊伍應對網絡信息多樣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堅守網絡輿論陣地的戰斗力不足,如何充分發揮“微黨課”的優勢,為弘揚社會正氣、引導主流意識形態、保衛網絡輿論陣地做出貢獻成為高校黨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資源更新和利用率較低,學習平臺作用發揮不明顯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微黨課”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黨員的教育和培養、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微黨課”教育平臺建設缺乏合理性、資源更新和利用率也較低。為規避風險、追求穩定,部分高校滿足于共產黨員網、學習強國、黨建云等平臺上已有的學習資源,直接播放上述平臺內已有的“微黨課”,較少制作切合本校學生黨員教育實際的“微黨課”,甚至部分高校只是組織全體黨員在“微黨課”教育平臺上進行注冊,后續并未動員學生黨員積極開展相關的教育培訓,學生黨員在“微黨課”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不強。
(三)內容和板塊設計固化,信息交流不暢通
由于缺乏經驗和創新能力,加之重業務輕思想的認識誤區,部分高校黨建工作者在“微黨課”的內容選擇和板塊設計上存在完成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從簡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微黨課”仍偏重于黨史教育、理論教學,從內容上來看,沒有很好地和社會熱點問題、青年黨員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同時,部分高校的“微黨課”教育平臺疏于管理,對學生的轉發、評論、分享等較少做出回應,無法形成雙向的交流溝通。高校青年學生思維活躍,面對新事物新現象有強烈的參與熱情和表達訴求,固化模式無法持續吸引學生黨員保持學習興趣,缺乏互動也導致信息交流不暢通。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微黨課”建設的實施策略
鑒于“微黨課”建設目前暴露出的問題,高校黨建工作者應高度重視新媒體信息技術在“微黨課”建設中的作用,提高自身媒介素養,進一步完善“微黨課”的內容和板塊設計,提高管理水平,讓“微黨課”在影響和凝聚廣大黨員、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一)更新教育觀念,筑牢網絡宣傳陣地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出諸多利益訴求匯聚的網絡環境,高校黨建工作者要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看待“微黨課”的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營造主流思想輿論、提升學生黨員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自身運用“微黨課”載體的能力,將契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體系的網絡教育資源納入“微黨課”建設中,[4]以學生黨員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理論知識講深說透。另一方面,要調整應對網絡負面消息、不良信息的方式,以往部分高校對這類信息的處理存在消極封閉或回避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輿情危機走向惡性循環,削弱了“微黨課”教育教學的正面效果。高校思政工作的宣傳陣地必須旗幟鮮明,及時、客觀地傳遞事件真相和發展進程,穩定學生黨員的情緒,幫助他們提高辨別能力、確立正確認識。
(二)強化課程設計,構建科學高效課堂
新媒體時代“微黨課”的建設,要結合學生黨員群體的發展需求,做到讓聽課人聽得懂、用得上、有啟發。構建科學高效的“微黨課”教育教學體系,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一是同頻共振,增強學生黨員的參與感。鼓勵他們從自身實踐出發,講模范黨員、訴抗疫故事、議時政熱點、學政策法規,青年黨員成為新媒體時代“微黨課”主角,在準備黨課的過程中錘煉黨性修養。二是融入文化自信,挖掘本地教育資源。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精神并融入到高校“微黨課”建設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結合新的時代背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挖掘各地獨有的文化資源,用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墊上精神底色。三是豐富“微黨課”形式,創新服務理念。高校“微黨課”教育應根據學生黨員的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開展“微研討”“擂臺賽”“情景黨課”等[6],并在黨建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App等線上平臺推廣、宣傳“微黨課”視頻。同時,高校黨建工作隊伍要加強對課程后臺的管理,在互動板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交流黨課收獲,注重“微黨課”課堂互動和課后實施效果的跟蹤,提高授課實效性。
(三)提升媒介素養,打造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黨建工作隊伍
面對境外不良思潮的滲透,高校黨建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己認識、運用、評判大眾傳媒的能力,緊跟新媒體發展,主動適應網絡環境,以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微黨課”建設,幫助學生提高辨別各種信息的能力。其次,高校黨建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將黨的理論知識和社會重大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微黨課”中,挖掘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黨員的身心健康發展進行合理地引導。同時,高校應加強對黨建工作人員的媒介素養教育培訓,通過系列專題培訓,提升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和網絡工具開展黨員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并積極組織黨建工作者參加網絡應用方面的實踐活動,打造出一批適應新媒體發展的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高、服務意識強的黨建工作隊伍。
四、結語
“微黨課”是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產生的新的黨課教育模式,也是高校黨建工作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創新的具體體現。它以突破時空限制、貼近現實生活、互動性強等優勢成為頗受高校師生歡迎的黨課模式,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微黨課”在黨建工作中的作用成為一項重要課題,這需要高校、高校黨建工作者和其他黨員同志共同努力。高校要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微黨課”的建設工作,加大對黨建工作隊伍的培養,運用新平臺、新技術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青年黨員的價值引領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高校黨建工作者和其他黨員同志也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優化“微黨課”內容設計。
參考文獻:
[1]張海華,孟瑩瑩.“微型黨課”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高校輔導員,2011(2):47-48+52.
[2]李薇.高質量“微黨課”教學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9(19):105-108.
[3]單中元.高校“微黨課”怎么上[J].人民論壇,2018(9):110-111.
[4]王晶.網絡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與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碩士論文,2014.
[5]王文承.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核心價值觀——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體會[J].文史雜志,2018(1):4-8.
[6]嚴淑姮.關于加強基層理論宣講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4(2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