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鳳 夏漢均

摘要: 響應“一帶一路”政策要求,培養符合國家、廣東需求的國際化機電人才,本文重點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為例,來論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國際化機電人才培養主要路徑和模式,為機電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化機電人才;培養路徑;培養模式
1 研究意義
1.1國家角度
響應“一帶一路”政策要求,培養符合國家、廣東需求的國際化機電人才:
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政策的不斷推進實施,我國高質量機電人才急需補充。隨著“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政策的不斷推進實施,產能、現有的裝備、技術、管理等向他國轉移必將是一個總趨勢,目前存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必將更為嚴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必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國際化的、高標準的機電人才。
另一方面,廣東2013年以來支持“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370.3億美元,至2020年力求打造智能化、工業機器人配備齊全的先進制造業,廣東省高職院校的機電人才培養迫在眉睫。隨著國內機電一體化與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逐漸升溫,國家和地方的政策不斷跟進。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到2020年,廣東先進制造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全省先進制造業大幅增加。
1.2行業角度
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高質量機電人才:
智能化是機電一體化技術與工業機器人技術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其人才儲備水平將成為制造企業未來能否于行業中取勝的關鍵。機電一體化的智能化、集成模塊化、微型化、系統化等快速發展必將對新型的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工業機器人在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同時節約原材料降低成本,更大程度的保障了人身安全,因此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在諸多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而中國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行業水平相比于工業發達國家仍較為落后,中國企業急需符合企業需求的相關人才,以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工業發達國家中,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己成為高端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未來發展趨勢,歐洲、日本在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生產方面占有優勢,其中知名的機器人公司包括ABB、KUKA、FANUC、YASKAWA等企業占據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達到60%~80%。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迫切,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年需求量在2萬~3萬臺套,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剛剛開始。
1.3人才培養角度
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提高學生就業水平:
地方企業發展需要地方院校提供便利的人才培養,學院的人才培養不能脫離地方企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因此校企合作培養機電一體化人才不失為一個不錯的人才培養路徑選擇。校企合作培養出的人才具有專業性強、忠誠度高等特點,這將進一步拓展了學校人才培養路徑,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就業水平。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需要學院與企業深度合作,一方面校企共同科研合作,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培養出更貼合地方企業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使學生與行業距離縮短,學生技能將更為貼合企業要求。
2 主要培養路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在我國,校企合作主要是通過一些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的院校進行的。通過建立高校與行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通過合作項目,突破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形式,發揮了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將企業的技術和文化引入校園,將企業一線的工程技術人才引入課堂,并將學校的教育延伸到企業。使學生不僅了解了企業文化,還接觸到最新最先進的生產環境,并將專業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運用,形成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課堂”。
國際化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要內容,對此,相關學校和專業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國際化工程人才培養,通過建立具有國際背景的教師隊伍、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等,實質性的開展了國際合作辦學和產學研合作教育,推動了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交流。
3 主要培養模式——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
機電類專業大都采用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作為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的手段,逐步形成特色化的基于“工學交替、分段教學、校企共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以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促進了專業教學改革。
構建產學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構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依據本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的知識點、技能點、職業素養點,建構教學項目;學生在學習中接受企業文化熏陶,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對接典型企業工作環境,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校內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以機電專業合作企業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為核心,本專業教師為主體,打造校企合作教師隊伍。
4 總結
基于“一帶一路”校企合作模式下國際化機電人才培養機制研究,思考與建議如下:
1.要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強的機電專業人才。在“一帶一路”背景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速度加快,國際競爭更趨激烈,適應國際化市場的機電人才必定是具備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強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機電專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將國際化機電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工作內容。
2.若要將校企合作育人進一步落到實處,還需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學校也要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方面、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還要建立與企業接軌的內部管理體系,對專業、課程、師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要適當調整,靈活應對企業需求的變化,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內涵。
3.機電人才培養機制的國際化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量,需要多方主體的合力推動,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其他機構要通力協作,實現政策、信息、資金、技術、人力等的互通共享,提升機電專業內涵發展水平,共建機電專業國際化發展利益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何立.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J]. 職業. 2020.02
[2] 劉丁,季瑞瑞,李少遠,吳曉蓓,張佐,王紅. 自動化類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情況分析與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
[3] 姜維.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D]. 湖北工業大學. 2018.06
[4] 蘇輝. 高職校企合作育人體系探索———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為例[J]. 江蘇教育. 2019.12
作者簡介:毛麗鳳,女(1988.04),漢族,黑龍江同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