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宇/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于2006年開始在高校增設的“兩課”新內容。該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懂得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和革命運動的規律,既然該課程選擇從歷史角度引導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那么在課堂中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透過歷史事實觀察事物,分析道理。
古語云“讀史使人明智”,用歷史的眼光觀察事物,分析道理可以有效的增強觀察和分析的準確度、客觀性和前瞻性。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的掌握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對于如何有效提高史學素養,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先生曾提出過基本方法。即從“功力”和“見識”兩方面來提高。“功力”指的是歷史學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史料等等的掌握能力。“見識”指的是用歷史的眼光去分析問題的能力。叢中我們不難看出,“功力”是“見識”的基礎,只有史學“功力”深厚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運用歷史的“眼睛”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專業領域中的歷史學習如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都應把提高學生的史學“功力”作為最基礎的環節。而這個環節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其中最為基礎的是使學生掌握更多準確的歷史知識。眾所周知,歷史知識需要載體,我國汗牛充棟的史籍便是歷史知識最好的載體,因此要更多的掌握歷史知識就要引導學生多讀歷史書籍。歷史書籍主要分為兩種,即現代研究性史學論著和史料。由于白話文的推廣和普及,學生閱讀現代歷史書籍的難度雖說也存在,但相對較小。閱讀障礙比較集中的體現在用文言著述的古籍之上。故筆者就如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的相關問題,以清代商業發展問題的相關史料為例進行探討。
談到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首先要明確的是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的薄弱點在哪里,如前文所述,這種能力的薄弱是由于白話文的推廣使用似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接觸變得很有限,大多僅限于初高中書本里文言選段,故欲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增大閱讀量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只有對史籍的接觸達到一定數量,才能真正提高理解能力,降低排斥感。下面我們以幾條描述明清時期絲織業貿易發展的史料為例:。如寶慶府邵陽縣“杭綢、寧緞、湖縐,今市肆所售者,皆江蘇、浙江產也”①。據褚華《木棉譜》記載,上海生產的棉布“常供數省之用”“蘇布名稱四方”。欽善更是對當時的商人從事棉布貿易的情況做了一番頗為細致的描述,“冀北巨商,挾資千億。岱隴東西,海關內外,券驢市馬,日夜奔馳。驅車凍河,泛舸長江,風餐水宿,達于蘇、常。標號監莊,非松不辦。斷壟坦途,旁郡相間”②。江南地區的棉紡織品是通過無數大商人的輾轉貿易才得以行銷天下。瓷器和鐵器更是在明末便加入到遠距離販運貿易的范疇之內。瓷器的輸出以景德鎮為最,據明代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書》記載:嘉萬年間,景德鎮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以上為描述我國明清時期絲織業發展繁榮情況的幾則史料,我國古代絲織業極為繁盛,絲織品在海外貿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此項內容學生通常都比較了解,故學生對此類史料的接受感更強,排斥感更弱,故適當增加史料篇幅既可滿足提高學生史料閱讀量的要求,又不會明顯提高學生的排斥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門針對全國各個專業大學生的課程而不是歷史學院的專門課程。由于授課對象大多不是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平時史學功底的積累畢竟有限。故在授課的方方面面都應特別注意其與歷史學專業課程的差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即是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其余專業的學生,尤其是眾多理工科學生,自基礎教育時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史料的接觸情況與文科生尤其是歷史學院的學生相比即較為薄弱。閱讀史料的能力通常更為薄弱。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史料的選取應注意難度選擇。盡量不要選取《尚書》《詩經》等艱深晦澀上古史籍和以清代“乾嘉學派”為代表的的雖時代晚近但極端晦澀的史考據典籍。我們以描述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相關史料為例:蘇州“貨物輻輳,四方旅寓之人,皆在其地開張字號行鋪”,“洋貨、皮貨、綢緞、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院、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③。乾隆二十四年(1759)蘇州畫院畫家徐揚畫的《盛世滋生圖》,畫有50多個行業的230多家店鋪,除經銷蘇州本地商品外,還有廣東、四川、福建當時前去謁見乾隆的英國使團曾路過杭州,在歸國后寫的見聞錄中對杭州有這樣一段記載:“城內人口繁盛程度同北京差不多……主要街道上大部分是商店和貨棧,其中許多規模之大不下于倫敦同類棧房。”④當時杭州城內居民中商人比重很大,據《杭州府志》載康熙年間“杭民半多商賈”,另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杭俗之務,十農五商”。在一個以農為本的傳統經濟形態下,農商能達到如此之比例,足見杭州商業的繁榮程度之高。當然,其他地區也有商業很發達的城市,如鎮江“四方商賈,群萃而錯處,轉移百物以通有無”⑤,蕪湖“市壓鱗次,百貨翔集,文采布帛魚鹽,繦至而輻輳,市聲若潮,至夕不休”⑥,德州“水陸相交,輪帆畢集,人煙稠密,商賈紛紜”。以上史料的選取考慮到了史料描述的客觀性和生動性的結合。更容易理解,可讀性相對較強。對非史學專業學生來說較為容易接受。
由于現代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和網絡搜素的日益發達,學生了解歷史信息的渠道未免良莠不齊。而大部分學生由于歷史功底相對單薄,面對海量的信息缺乏準確快速的甄別篩選能力。這種情況部分導致了一些并不準確甚至錯誤的歷史信息在學生群體中傳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通過提高學生此種能力使學生更多閱讀正規歷史典籍成為可能,并以此使學生更多掌握客觀準確的歷史信息,防止不實信息對學生思想的影響。
綜上,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任課教師,只有以積極的熱情和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礎知識,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及發展規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其正確分析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注釋:
①光緒.桐鄉縣志(卷七)食貨下·物產[M].光緒十三年,1887.
②欽善:.松問.皇朝經世文編(第3冊)[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③錢泳.履園叢話卷二十四雜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④(英)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M].葉篤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⑤康熙.江西通志(卷九),康熙二十二年,1683.
⑥嘉慶.蕪湖縣志(卷一).風俗,嘉慶十二年,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