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貝/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輔導員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守護學生純凈心靈與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掌握溝通這門語言藝術,能夠讓輔導員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與思想傳遞,減少師生之間的交流障礙,實現教育主客體的理解與認同。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輔導員要實現與學生有效溝通,加強自身話語體系建設,促使思政教育工作傳神達意。
言為心聲,語為人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主客體分別對應輔導員與學生。如果想要獲得良好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應當處于信任、尊重以及真誠的相處狀態下,而這一切的橋梁就是溝通。有了溝通,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便會少些距離與隔閡,學生便會對輔導員產生傾訴與傾聽的欲望,而輔導員也會與學生產生共同語言。從思政教育工作主體而言,高校輔導員通過跟學生進行清晰、簡潔、準確、具體的溝通,能夠將思政教育內容自然地滲透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之中,而不是傳統的生搬硬套或者單純說教式,通過深入細致交流讓學生領悟與理解思政教育知識,激發思政教育學習熱情,進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確地引導學生健康發展。[1]從思政教育工作客體而言,當下大學生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更加注重話語權,喜歡自由表達而不是聽命與人。溝通的前提是雙方身份的對等,輔導員運用語言藝術而不是斥責批評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夠營造和諧、良好的溝通氣氛,凸顯思政教育社會屬性,表現出對學生意見與情緒的重視。從而避免學生因為逆反心理而抵制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產生交互反應,提升學生對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滿意程度與快樂程度。
親其師則信其道,溝通是人生道路途中的隱形課程,是所有教育工作的靈魂。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如果一個不問,一個不說,那么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也難以保證。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有效的溝通過程,來實現教育信息傳遞與被理解,達成雙方共識得到想要結果。在傳統思政教育工作中,輔導員往往處于主導作用,學生往往會不自覺產生畏懼有意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進行有效溝通,輔導員能夠以一種平等和諧的溝通態度、學生樂于接受的溝通方式,營造出相互尊重與理解的交流氛圍。在保持求同存異的理念下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觀點,使得輔導員一言一行之中都充滿著溫情與關心,改變僵硬拒絕的態度。在溝通過程中,輔導員可以根據不同學生性格特征進行個性化溝通,也可以參考當下大學生思想根源與行為特點開展針對性地交流會,能夠恰當剖析與解決學生思想困惑,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認知自主性,讓思政教育工作實現說服到真心接受地性質轉變。除此以外,也讓思政教育工作變得接地氣與有溫度,做好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新時期背景下,網絡化生存的大學生心理狀態、思想觀念有著重大改變,對比于傳統耳提面命的思政教育方式,新時期大學生更喜歡那些接地氣且聽得懂的思政教育內容。通過溝通方式,高校輔導員將那些高深理論與說辭變得通俗化與易懂化,使得學生在價值觀、精神品質塑造方面有著更為清晰且端正的認知,幫助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溝通是輔導員實現立德樹人與教書育人目標的一劑良藥,能夠以一種春風化雨的方式解開學生思想困惑,明白道德是非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實接納,主動探索與學習思政教育內容。[2]然而在具體實踐環節,受到意識、心態等諸多現實因素的干擾,當前高校輔導員在溝通方面差強人意,仍舊存在部分問題亟待改善與解決。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高校輔導員相對缺乏溝通理念,思想溝通頻率低。由于高校輔導員身兼數職,事務性工作與教學工作量相對繁多,受限于時間與精力等因素,高校輔導員在思政教育工作往往缺乏溝通理念,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生活狀態等了解不夠具體詳實,進而導致輔導員無法有的放矢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即便是有溝通,也常常是事務處理方面的溝通。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溝通技巧掌握不夠熟練,思想引導效果差。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由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再加上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沖擊,高校輔導員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運用一種讓學生愿意聽、愿意說的語言藝術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角色定位存在偏差、溝通不契合等問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外化行為成效不高。因此要對溝通角色進行良好定位,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與心理結構選定溝通內容,以減少溝通異化風險,提升思政教育實工作效性。
溝通不是過分干涉、無話找話,也不是刻意寒暄、形式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主動溝通,達到信息互通有無的狀態,這是溝通運用在高校輔導員教育工作的基礎。因此,高校輔導員要以思政教育工作為載體,強化主動溝通意識與理念,為師生友好互動奠定基礎。首先,高校輔導員要強化溝通前調查工作,使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心理與思想困惑,并對收集到的思政教育信息進行解讀與剖析,進而選擇與溝通對象需求相契合的思政教育內容,實現溝通雙方的良好對接;其次,高校輔導員要樹立主動溝通意識,根據溝通與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正相關性原則,考慮到現代大學生心理與行為規律,主動深入到學生生活與學習之中,跟學生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同時也應當努力成為其知心朋友。[3]要將溝通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環節,營造平等民主溝通氛圍,將德育作為溝通的最終目標,有序有理地傳遞思政教育信息,促進溝通日常化與主動化。
溝通是一門極大的學問,需要溝通常識與技巧做支撐。一方面,現代教育強調語言藝術的作用,輔導員要學會利用語言藝術與溝通增進現實溝通,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溝通機制,讓思政教育工作從單向傳輸轉變為雙向互動性溝通。輔導員要從心靈出發,掌握用心傾聽、循循善誘的發問技巧、巧用溝通創意等語言藝術,采用“剛柔并濟”的方式鼓勵學生說出內心想法,使得師生能夠敞開心扉交談,實現語言藝術化。其次,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縮小溝通距離。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溝通場景不再僅停留在實際生活場域,而是向網絡虛擬空間蔓延,傳統談話式與討論式的溝通無法滿足現代師生溝通與思政教育需求。因此,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除了跟學生進行現實接觸的溝通之外,也要學會運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更親密的交流溝通,將虛擬溝通與現實溝通相結合,讓思政教育工作延展到移動互聯網之中,增大思政教育工作溝通的自主選擇空間。
溝通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彼此尊重換位思考,實現教育語言藝術化,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因此,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高校輔導員要做一個耐心的聆聽者與交流者,掌握溝通語言藝術與技巧,運用溝通手段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