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天
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構建策略
彭 天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蘊含著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重民實踐,彰顯了和合共生與共享共贏的精神內涵,追求天下為公與世界大同的理念。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為傳統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新契機。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新發展,應深挖文化內涵,創新傳播載體,彰顯中國元素,凸顯傳統文化感召力,增強文化品牌親和力,提升傳統文化影響力。
傳統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內在關系;網絡課程;實踐路徑
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是一項構建新時代體育發展的戰略命題。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來新契機。要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力度,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交流與轉化熔鑄全新動能。
傳統文化理念,積淀了華夏千年文化智慧,展示了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凸顯了全球治理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在助力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的構建中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倡議旨在促進和合共生的精神內涵。既聚焦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理念支撐,也強調仁者愛人、成人之美的價值追求,還注重自我完善、并行不悖的行為準則,突出禮讓為國、協和萬邦的價值取向。它凸現的是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中國智慧,顯示了真誠合作、同舟共濟的中國態度,體現出兼容并蓄、互信互敬的中國風度,展現了包容自信、負責擔當的中國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合作共贏、立己達人的理念,表明了大國崛起的歷史擔當,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全新借鑒。
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可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與合作,由此增進相互了解,促進理解和支持,讓民心相通邁上全新的階段和重要的臺階。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新挑戰,只有強化以民為本的理念,才能夯實經濟合作的社會根基,才能為全新治理體系注入動力,才能深化文化之間的互聯互通、交流互鑒。而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倡導的民主參與、共同商議、普惠共享等理念,蘊含“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的傳統文化思想[2]。
濃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天下擔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抖Y記?禮運》提出“大同社會”的理念,表明了先人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體現了古人終極關懷的遠見。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同樣需要將人類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努力、積極行動、勇于擔當。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倡議不是一個國家的獨奏曲,不是謀求發展的勢力范圍,不是營銷自我發展的新場域,而是諸多國家的“大合唱”,是共同發展的“新引擎”,是各國共享的“百花洲”。這一倡議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區與國家藩籬,將沿線各國的利益有機聯系在一起[3]。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新思路,推動命運共同體形成新愿景,注入新動能,引領新潮流。
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倡議,積淀了千年絲路精神實踐視野,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彰顯出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魅力。
當前,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體現了各民族優秀文化的良性互動,為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4]。一方面,切實助力經濟發展。當前國際競爭,涉及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二者的同步發展才是競爭的核心與重點。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實力無法與經濟同步發展,導致文化的同化作用無法有效發揮。我國提出的民族傳統體育倡議,在讓經濟發展提升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走出去,進而有效促進了整體性綜合實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產業化的存在形式,傳統文化走出去不僅能夠直接創造效益,而且能夠給帶動知識與創意經濟的發展,從而有效助力經濟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特殊時期,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考驗著全球為政者的應對智慧。增強文化領域國際話語權,事關全球文化格局準確定位,關系到國際地位的提升、普世價值的實現。客觀地說,西方國家與我國因為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一直對我國存在著諸多深刻偏見,造成國外民眾對于中國文化成果的深刻內涵理解不深,對于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領會不足。由于國際話語權不夠,無法有效宣傳中國形象,重塑文化理念。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拓展了文化表達的方式,打造了文化融通的新范疇,完善了文明對話的新體系,形成了文化傳播的新動能,貢獻了全球治理的中國新智慧,塑造了負責任大國的新形象,為我國文化自信注入時代新內涵。
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新發展,我們應當深挖文化內涵,創新傳播載體,彰顯中國元素,凸顯傳統文化感召力,增強文化品牌親和力,提升傳統文化影響力。
一方面,樹立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軟實力。在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中,要堅守傳統文化的主體性,提升文明進步自信心,以維護國家利益、促進文化溝通交流為宗旨,切實結合時代要求,按照社會變化路向,深挖傳統文化的厚重歷史和時代價值,探索引導優秀文化豐富內涵,梳理堅守傳統文化根脈,觸摸并重拾傳統文化榮光,深入挖掘民為邦本、崇德尚義、居安思危的治國智慧,尊重沿線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倡導寬容仁愛、厚德載物、與人為善的文化心態,弘揚睦鄰友好的合作精神,尊重差異,管控分歧,不斷增強傳統文化感召力。另一方面,強化品牌建設,構建文化新秩序。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匯集優勢文化資源,舉辦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文化傳承人。推出文化精品,實現國際文化新秩序的構建目標。同時,要堅持保護傳統文化多樣性,努力構建多邊文化貿易新體系,著力改變中國與歐美國家貿易逆差現狀,積極提升國家間文化貿易的新層次,強化完善傳統文化輸出的新能力,開啟中外貿易往來的新內容,提升文化交匯與文化貿易的新水平。
首先,創新傳播手段方式,構建全方位傳播體系。提煉文化精華,熔鑄產品和服務,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權威性,向世界傳播相關的內容,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應。其次,創設交流機制,拓展傳播渠道。加強國際話語權,回應現實文化關切,加快文化實踐互動,實現傳統文化傳播多元化和全方位格局[5]。堅持相互尊重原則,促進文化聯系與合作。提高宣傳議題水準,深化媒體深度融合,探索傳播本土策略,改善傳播周邊環境,提高合作傳播水平。要善于在不同媒體之間打交道,不斷提高借助新媒體、大數據開展工作的能力,借助國內外的主流媒體闡釋相關文化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因國施策,致力貼近受眾的文化心理和思維特質,貼近沿線國家的文化習俗和話語體系。
第一,延續傳統文化內在規律,彰顯現代語境能量作用,滿足文化實踐需求,體現文化創造力,提供文化原動力。第二,加強文化交流互鑒,促進文化共生共榮。合理界定政府、企業與市場作用,樹立民族文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培育傳統文化社會組織,培育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第三,增強傳統民族文化企業競爭力,推動文化企業了解通用規則,加強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風俗人情等方面的交流,運用國際語言打入國際市場。
一是探索開設跨文化專業,加強跨文化交流課程體系建設。加強政府、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對接與合作,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整體教學計劃與方案,開展扎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充分借助慕課、網課等提升大眾教育平臺開放度,調動學習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積極性,確保學習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保障國外對我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能隨時登錄學習,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同時,借助網上備課、網上教學、網上評估等多樣化的教學服務,有效支撐多樣化的教學服務,提升課堂教學的覆蓋度,彌補傳統課堂的交流限制,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與探討的氛圍。
[1]張恒軍.民族傳統體育倡議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傳播[J].傳媒,2017(15):85-88.
[2]鄭劍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及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發展,2017(16):90-93,96.
[3]李鳳亮,宇文曼倩.民族傳統體育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44-148.
[4]孟佳,王曉昆.民族傳統體育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J].理論與當代,2019(14):12-14.
[5]儲殷,高遠.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網絡課程定位的三個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5(2):2.
Tal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Network Course based 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ENG Ti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彭天(1996—),碩士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