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摘 要:惠山泥人作為國家地理標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錫響當當的城市名片。明清時代是惠山泥人鼎盛階段,五里長街、上下河塘開設數十家泥人店,兩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泥人一條街”。但是從上世紀末以后,惠山泥人就開始急轉直下。就連鼎鼎有名的無錫惠山泥人廠,經營狀況也是同樣不太景氣,已于2020年9月中旬將股權轉讓給了江蘇耘林養老發展集團。惠山泥人整個行業已經到了最瀕危的地步!本文就如何利用高校自身優勢傳承和保護這些文化瑰寶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受到了社會各界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可以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文化。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利益往往羈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傳承,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和許多經濟價值不高、年輕人認可度不高的文化瑰寶逐漸走到了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惠山泥人便是其中之一。
一、惠山泥人的前世今生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特產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惠山泥人始于明代《古今圖書集成》,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形態簡練而蜚聲中外,其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至今已傳承了400余年,從輝煌時在惠山腳下的百余家作坊、擁有“泥人一條街”,到如今急轉直下,連惠山泥人廠都已經易手,惠山泥人的技藝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老一輩的藝人們坦言,這份手藝能帶給年輕人的收益不高,原先有些年輕人學習泥人制作,最后也都紛紛轉行了。
二、惠山泥人在高校落地生根
惠山泥人的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是:首先是由于惠山泥人的經濟價值不高,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在從事泥人的制作行業,沒有了接班人,惠山泥人的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其次,目前泥人的大多數作品題材仍相對傳統,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強,缺少購買力。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2016年就針對惠山泥人傳承提出“互聯網+”的模式,將傳統的惠山泥人阿福形象搬上了互聯網。2019年1月23日,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與無錫惠山泥人研究所共建的無錫惠山泥人文化研究中心開館,正式開啟了高校藝術設計與民間文化結合、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之路。
作為無錫本土一個特色鮮明的藝術類普通高校,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本著發揮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育人功能,為非遺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弘揚民族精神,創新文化傳承新途徑,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文化藝術人才,也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大空間,與無錫惠山泥人研究所共建了無錫惠山泥人文化研究中心。
三、融入課程建設結出累累碩果
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與高校的育人功能結合,近些年來有不少高校在嘗試、探索。無錫不少高校也曾建設惠山泥人項目,想對傳統技藝進行傳承,但是大多項目不溫不火,名存實亡。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將惠山泥人項目與藝術設計學院相關專業對接,用傳統的惠山泥人和產品創新與設計有機結合,為此還專門開設了《項目課程》,讓非遺和文創有機結合、妙趣橫生。在這個項目當中,學生所學的課堂知識得以運用,創新思維得以表達,惠山泥人文化得以傳承,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到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工匠精神的精工細作與學以致用。
在2019年里,校園文化周、校園實訓周中惠山泥人項目無疑是最出彩的;惠山泥人藝術研究中心創作的“無錫惠山泥人廟會泥塑群”各個人物惟妙惟肖,無疑是最震撼的;惠泥造物成果展是傳統文化與新文創完美結合的集中展示,無疑是最完美的。
四、開枝散葉,讓無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
《惠山泥人——小板戲》中標2020年江蘇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拓展項目,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教育通過一年的探索完美融合的結果,這也是高校利用自身育人功能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途徑創新的最新成果。通過這個項目,省內更多的學生將與無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親密接觸,不僅將惠山泥人文化的魅力予以傳承,也將提升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和美育教育。
目前,《惠山泥人——小板戲》已經走進了如東縣實驗小學、丹陽呂鳳子中等專科學校,共展出120余件戲文彩塑作品,60余件文創產品,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省評估辦評審組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五、結束語
從20019年1月23日,無錫惠山泥人文化研究中心開館至今,惠山泥人在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開枝散葉,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輸入了新鮮血液,也創新了育人方式,兩者相互依存,共同成長,實踐證明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充分發揮自身育人功能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可以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