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杰 熊麗娜
[摘 要] 精準資助是新時期開展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指導思想。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較之其他社會困難群體,有著一定的學識,有自我脫貧能力,他們也有著社會其他群體不曾有的強大壓力,有著其他社會困難群體不曾有的復雜心理狀態。做好新時期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國家、社會以及學校層面都應積極作為,要形成資助、就業、心理相結合的大資助育人格局。
[關鍵詞] 精準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扶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0-0036-02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幫扶理念,要求各級各部門在扶貧工作中要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為高校資助工作者做好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論。
一 大學生經濟困難群體有別于社會其他困難群體的特點
(一)有自主脫貧的能力和學識
大學生經濟困難群體較之社會其他貧困群體,有著改變自身命運的能力和學識,缺少的可能只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或者方法。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專業學習,可以形成初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練就社會需要的基本專業技能和工作本領,可以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可以較為容易地融入社會,投入到社會的生產創造之中,在積極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自我發展,擺脫自我貧困命運。
(二)具有社會其他困難群體不曾有的強大壓力
大學經濟困難學生承擔著家庭的寄托,承繼著全家人的殷切希望。貧困家庭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往往要花掉數十年的心血,有的家庭甚至為之背上了不小的債務,他們都寄希望孩子通過求學,將來能找一個好點的工作,改善家庭的經濟窘況。與此同時,大學生還需要面對自我發展的強大壓力,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他們步入社會以后,緊接著就要結婚生子,高額的房價和生活成本給本應該安心讀書的大學生增添了揮之不去的強大壓力。
(三)有著社會其他困難群體不曾有的復雜心理狀態
大學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有著復雜和艱辛的生活狀況,家庭的貧困讓他們過早地背負起人生的重擔,也給他們的心理等造成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1 過度自卑和極度自尊互存的雙重性格
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特征。經濟上的貧困導致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節衣縮食,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自卑感。由于自卑心理,導致他們比其他普通同學更加敏感,自我保護意識更加強烈,自尊心較同齡人相對更高。比如一些經濟困難學生不主動申請學校的困難補助,生怕別人知道他的家庭窘境。
2 自我認知的不對稱,人際交往壓力大
貧困大學生的自我評價相對較低,他們對自身的認知更多的是負面的評價,更在意自身的缺點,自我評價遠遠地低于自己的實際情況,忽略或看輕自己的正面形象和優點。偏頗的自我評價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不合群、沉默寡言、自我防御意識強等心理問題,不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和評價身邊的人和事。此外,經濟上的困頓,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們的社會交往,造成他們與周圍人的隔閡。
3 壓力體驗深刻,存在間歇性抑郁和經常性焦慮等心理問題
面對同樣的生活事件,他們對此帶來的壓力和挫折體會明顯深刻于非經濟困難大學生。對于經濟困難學生來說,考試取得理想成績是他們重要的追求目標。取得好成績一方面自己有面子,自尊心能夠得到滿足,一方面能夠拿到一筆數額不小的獎學金,資助生活。但大學的學習競爭相當激烈,同學們都是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強者。所以,大學里的經濟困難學生在每次測試中都有可能面臨不小的壓力。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是經濟困難學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改變他們經濟處境的最佳途徑。隨著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就業壓力無時無刻不在經濟困難學生身上存在著。凡此種種,都有可能造成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抑郁、焦慮。
二 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路徑
針對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按照精準扶貧工作理念,職能部門和高校應主動作為,完善就業保障政策體系,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完善職業指導和就業困難幫扶,開展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援助,加強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幫扶。
(一)完善就業保障政策體系,降低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成本
在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經濟困難學生求職僅僅依靠自己是很難消除因先天經濟條件、社會資源匱乏等不利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的,國家應該制定和完善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保障政策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他們的就業成本。此外,要為他們營建一個公平競爭、公開公正的就業環境,切實維護經濟困難學生的權益。相關職能部門要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做好就業工作,進一步完善就業信息發布系統,保證所發布就業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確保經濟困難畢業生能及時接收到就業信息。要能提供諸如崗位職責待遇、就業合同簽訂、職業生涯發展等相關領域的咨詢,讓求職貧困生的權益能夠得到保證。要進一步加強就業立法和監督政策,使畢業生就業人才選拔工作有規范可循,要規范管理,控制人為主觀因素影響,給經濟困難畢業生一個公平參與競爭、展現自我的機會。此外,應整合社會資源,拓展經濟困難學生自主創業平臺,扶持貧困生自主創業,用創業帶動就業。
(二)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完善職業指導和就業困難幫扶
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針對經濟困難畢業生不同特點和需求,精準發力,為他們送政策、送指導、送信息。多種途徑、多種渠道完善信息發布機制,通過就業網站、校園廣播、畢業班群等形式及時告知畢業生諸如“三支一扶”、畢業困難生幫扶、應征入伍、定向委培生等政策,做到就業工作服務到位。
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一體兩翼”就業創業指導課程體系。要精準教學、精準施教,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的相關理念深入到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實踐活動中去。
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實踐實訓課的課時比例,采取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方式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加強校企合作,與用人單位一起制定教學計劃,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安排經濟困難學生到相關合作企業實踐,促進合作企業與經濟困難學生的雙向了解。合理安排實習、見習,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考慮分類指導,按照專業來安排實習、見習。同時要嚴格實習管理,加強實習檢查,加大學校和實習單位的考核力度,確保實習取得效果。
要充分發揮校園招聘的主體作用,主動“走出去、請進來”,開拓就業渠道,積極舉辦類似畢業生就業大型供需見面會和各類專場招聘會等活動,多渠道收集用人信息。通過基層就業校友現身說法、志愿服務活動、暑期到基層社會實踐等形式積極引導和鼓勵經濟困難畢業生去基層就業,引導經濟困難學生扎根基層,將個人的發展融入祖國的建設洪流當中。
完善專門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幫扶,要將貧困生就業工作關口前移,在大一上學期建立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建立一對一幫扶臺賬。要廣泛動員全校教職工參與到幫扶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的工作中來,發揮學校教師的業緣優勢和學緣優勢,真正落實一對一精準就業幫扶。進一步加強就業技能指導與個體咨詢輔導,關注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推進建檔立卡經濟困難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學業指導、心理輔導等幫扶項目,力促經濟困難學生充分、順利就業。
(三)開展心理健康援助工程,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幫扶
高校資助工作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幫扶,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成立心理咨詢室,專門研究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資助過程中做到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大多數高校都成立了專業心理咨詢室,由專門接受過系統教育或培訓的心理老師對前來咨詢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檔案記錄,對檔案進行分析研究,針對不同情況做出心理輔導。
2 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一方面積極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面上提升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維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另一方面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從點上治療個別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困惑,從而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積極組織開展諸如心理拓展訓練、心理健康月、心理宣傳周等系列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志,加強經濟困難學生人文精神關懷和激勵
高校資助工作者要加強對經濟困難群體的精神關懷和激勵,使他們擺脫經濟貧困帶來的心理問題,從思想上先脫貧,自強自立。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困難,要讓他們明白困難只是暫時的,是可以克服的。要多多關心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被重視。加強人格教育,“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志”,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重建和振作。
4 成立朋輩心理社團,發揮朋輩群體幫扶作用
朋輩心理輔導是指由年齡相當的同學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由同齡人擔任心理輔導員。鑒于他們之間相近的價值觀念、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輩心理輔導效果比較明顯。此外,高校還可以設置班級心理委員,讓他們潤物無聲地在生活和學習中帶領和影響身邊經濟困難學生,達到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目的。
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要發揮資助、心理以及就業等部門的合力,要做到經濟上濟困,心理上疏導,能力上提升,要扶貧扶志,扶貧賦能,積極發揮資助育人工作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曉玲.試論朋輩心理輔導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0 (05).
[2]鞠斌杰.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幫扶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20(02).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