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偉 王桂波 薛金燕 李彥芳
摘? ? 要: 精致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本精神的有機融合,是比規范化管理標準和要求更高、結果和效益更好的一種管理模式。高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等專業人才的重任,管理質量直接影響高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校精致化管理,研究和探索高校精致化管理的實踐路徑,對提高高校管理效能和人才培養質量,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高校? ?精致化管理? ?實踐路徑
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高校精致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圍繞促進人的素質全面發展、個性和諧發展,采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的“精致文化”,實現至真、至善、至美的管理目標,實現教育與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校精致化管理的實踐路徑研究與探索,對指導高校推進管理工作精致化、提高新時代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致化管理的內涵
精致化是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真至善至美的管理境界,通過對細節的關注、對流程的優化、對過程的把握,將工作做精、做細、做實,實現管理的計劃、組織、調控、領導等精致化。
精致化管理是最初起源于歐洲發達國家的一種企業管理理念,由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將這一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領域,以達到精致育人的目的。精致化管理將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有機結合,既注重管理過程與細節,又注重管理結果與效益,是實現教育投入與教育產出相均衡的管理。精致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要求在工作中系統思考、精心設計、周密計劃、規范實施、及時檢查、科學評價。管理中既堅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又體現高度的人文關懷,最終提高精致化管理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精致化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國家高等專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文化發展水平,對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精致化管理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理念、新策略,體現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管理中既堅持科學原則,采用科學方法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和流程化,又體現人文關懷,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尊重人、關懷人,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管理活動,是高校實現高質量治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是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邁入普及化階段,外延式發展空間不斷壓縮,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才是黨和國家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核心。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已寫進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從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十九大報告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雖只有一詞之別,卻反映了黨和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問題上的更高要求、更迫切期待和更堅定決心[1](73-80)。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高等教育的效果主要通過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落實在高校人才培養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2](6-14)。因此,高校要堅持精致化管理原則,以人為本,落實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政策,科學開展教學管理與教學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水平更高、質量更優和效益更好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發展和保持高校的特色與優勢,實現高校的內涵式發展。
(三)是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的科學選擇
人才是強國之本。經濟全球化和當今國際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國家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更迫切。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的快速成長時期,也是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使當代大學生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多重價值觀的沖擊和難以辨別真假的碎片化信息的刺激,使當代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出現積極面與消極面共生的復雜現象,沖擊著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教育模式[3](27-28)[4](125-129)。
高質量與個性化的教育是精致大學的核心追求[5](65-71)。大學的學術機構屬性決定了學生是大學管理與服務的核心主體。精致化的教學管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關注人才培養過程每一個環節的不斷改進,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關心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斷提高教學和教學管理的品質。精致化的學生管理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年級差異分層育人、特征差異分類育人等精致化的學生管理策略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價值取向,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由此可見,精致化管理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有利于國家和高校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有效保障。
三、高校精致化管理的實踐路徑研究與探索
(一)行政管理工作精致化
1.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高校管理實質上是高校教師與學生等行為主體的管理。“以人為本”理念對高校管理行為的沖擊與引導,關系著高校辦學能力與質量[6](16-18)。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以人為本”是精致化管理的基本原則,精致化的行政管理要從學校教育教學和廣大師生的需求出發,提高管理標準,優化管理流程,改善服務態度,全心全意解決師生工作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為學校教育教學和全校師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務體驗,從而形成學校管理文化;“以人為本”還要求學校重視和尊重學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員,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學校對基層管理服務人員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心中大愛,才能使“以人為本”理念真正落地。
2.優化行政管理內部體系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結構,關系到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提高學校管理效能,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精致化的行政管理,就要優化行政管理內部體系,建立精致化行政管理機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強化專業能力,提高學校行政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實行目標管理,把管理責任與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到每個崗位,從細微處入手形成有要求、有落實、有檢查、有考核、有獎懲的工作機制;創新行政管理模式和方法,構建信息化行政辦公系統,改善傳統行政管理的繁雜流程,實現行政管理工作的優化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明確教學中心理念,樹立精致化管理和服務意識,為學校全體師生和教學工作提供精致化的服務。
(二)教學管理工作精致化
1.堅持學生中心理念
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是學生接受高質量教育、成長成才的根本,科學、規范、精致的教學管理是良好教學質量的保障,對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直接影響。精致化的教學管理,要堅持學生中心理念,了解、關注不同學生的思想、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評價,堅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課外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滿足學生快樂學習和成長成才的需求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管理方式方法,關注人才培養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和質量。
2.完善精致化教學管理路徑
精致化的教學管理是提高教學管理實效性、提升教學管理品質的保障。完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體系,明確教學管理責任,強化教學管理監督和評價職能,完善考評機制體系建設,使教學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有章可循,各環節責任清晰,實現教學管理的程序化、精致化;根據社會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未來發展,合理設置學科專業,科學構建課程體系,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和教學管理品質;加強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的應用,提高教學管理隊伍對現代化技術和手段的應用能力,通過培訓不斷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執行力,促進教學管理可持續發展。
(三)學生管理工作精致化
1.堅持“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
精致化的學生管理是“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的充分展現。精致化的學生管理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堅持從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多領域協同育人,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心理上尊重學生、生活上關心學生、學業上指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積極服務學生的同時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自我發展;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研究、掌握各年級、各類學生群體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及時滿足學生正當需求并矯正不良思想動向,以科學的管理方法結合真誠的人文關懷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實現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2.建立精致化的學生管理工作機制
高校學生群體具有數量龐大、層次多樣、心理動向復雜的特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任務艱巨而復雜,必須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將學生管理工作不斷深化,建立精致化的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管理制度全面、科學、務實、規范,不僅使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具有制度保障,還使學生管理的臨時性、應急性事項有章可循;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在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資助、心理咨詢、學生服務等方面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并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明確管理職責,細化管理過程,以精心的態度、細致的工作落實學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改進德育工作,培育高雅的校園網絡文化,實行德育目標管理,重點把握“信、心、活、全、書”5個字,即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四個自信”,把握學生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實現德育教育入腦入心,在生活實踐中化知為行、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堅持“三全育人”,讓學校成為化育為人的天地,充分認識教材對學生的深遠影響,重視教材政治把關;堅持管理方式細致化、科學化,采用年級差異分層育人、特征差異分類育人等策略,突出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學生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時效性;豐富服務育人內涵,通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服務,讓學生體驗到學校為其成人成才提供的關心和支持。
(四)校園文化管理精致化
1.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物質和理念載體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全方位、浸潤式的教育作用,學生在學校無時無刻不接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要建設體現學校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充分挖掘隱性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以學校理念文化為載體,建立精致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機制,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扎實推進精致化校風、學風建設,教師以身作則,學生相互促進,使學校全體師生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養成精致化教書、精致化學習的好習慣,為學生今后優秀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的養成奠定良好的行為基礎。
2.創造和諧多彩的學習生活環境
和諧多彩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基礎。高校要積極開發活動平臺,發揮師生文化團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學校師生舉辦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營造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師生互敬互愛、同學團結友愛,教師給予學生細心的學業指導、專業的心理輔導、細致的就業指導、貼心的生活引導,同學間學習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關心、情感上相互支持、困難前相互鼓勵,營造良好、溫馨的環境氛圍,促進學生快樂學習成長。
(五)后勤管理精致化
1.樹立精致育人的理念
高校后勤承擔著行為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職責[7](11-13+19),服務育人質量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緊密相關,直接影響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因此,后勤工作人員要樹立精致育人的理念,強化精致化服務意識,踐行精致化管理模式,堅持精致化服務行動,利用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熱情,為教育教學提供專業細致的服務,為師生提供周到貼心的服務;重視環境育人功能,精心規劃、設計校園環境和場所,樹立精致高雅的校園形象,為師生提供高品位的學習工作生活空間,促進學校師生精致化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形成。
2.構建精致化后勤管理機制體系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的強有力保障[8](37-40),要逐步構建規范化、精致化的后勤管理機制體系,提高后勤服務保障職能。加強后勤制度建設,通過制度要求明確后勤服務標準,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后勤管理的規范化和精致化水平;優化隊伍結構,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員工專業素質和技能,切實增強后勤服務能力;加強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設,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后勤工作運轉效率和現代化水平;培養綠色節約意識,加強物資的合理配置,提高學校資源利用率。
四、結語
精致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策略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性應用,科學精神和人本精神的有機結合,避免了科學化管理或人本化管理的片面性,實現了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均衡,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從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校園文化管理和后勤管理五個方面對高校精致化管理實踐路徑進行研究和探索,希望對推進高校精致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振天.從高等教育兩種哲學兩大規律看兩類發展理論[J].南開學報,2020(1).
[2]別敦榮.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8(6).
[3]馮慧.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紅旗文稿,2014(12).
[4]李永娜.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挑戰與對策[J].學術論壇,2016(4).
[5]張曉報.論精致的大學[J].學術論壇,2020(1).
[6]張永芳,張社爭.“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價值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
[7]徐揚.立德樹人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踐行路徑——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2).
[8]湯方明.基于責商視角的高校后勤隊伍素質建設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