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星 何雅琴 楊麟松 鄧傳遠
摘要:在鄉村逐漸城鎮化和空心化嚴重的現實以及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對建設莢麗鄉村景觀相關理論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為探究中國古典園林對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的啟示,以中國古典園林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思想梳理和觀點提煉,簡單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特點、影響、造景手法及傳統園林的局限性,針對目前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范圍的迅速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進行對策分析,結合中國古典園林理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因地制宜的設計現、樸素天然的色彩現的分析,提出中國古典園林也需繼承創新,順應當今社會的需求,推陳出新,建設莢麗鄉村,激活莢麗經濟,建設美麗中國。以期為莢麗鄉村景觀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中國古典園林;啟示
美麗鄉村是具備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人們居住環境舒適、經濟發展繁榮且可持續性、社會文明程度高、人與人和諧共處和公共秩序和諧特點的鄉村。美麗鄉村深刻內涵主要體現在環境、經濟和人文等方面。可見,美麗鄉村的建設深層意義上是加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新農村不斷深入建設的集中體現。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全面實施的今天,習總書記指出中國風貌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是治理基礎,改善鄉村環境,提升鄉村的面貌。因此,研究美麗鄉村的景觀建設對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各省積極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景觀的建設,但眾多鄉村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出現了嚴重的大拆大建,盲目模仿城市景觀和借鑒固定的“安吉模式”,而忽視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出現“千村一面”“統一立面”的現象,導致人居環境缺乏意境、生機和活力。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缺乏專業系統的建設策略以及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的科學指導。同時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從而導致環境嚴重破壞,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關注和重視。中國古典園林講求“師法自然”就地取材地營造自然生態居住環境.形成“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天人合一”景觀,追求“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景觀意境,符合美麗鄉村的特點。順應了人們可游、可居、可賞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可見,中國古典園林理論對于我國現代的美麗鄉村景觀建設具有借鑒指導的價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繼承中國古典園林理論的基礎上創新,以及如何將中國古典園林理論與美麗鄉村景觀建設兩者相結合并應用于實踐中,為中國現代美麗鄉村景觀理論建設發展提供新思想。
1 中國古典園林之魅
中國古典園林是全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傳統精神文化魅力值得學習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在發展歷程中充分吸收了政治文化思想、藝術、科技和自然觀念的精髓。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是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詩畫的情趣,意境的涵蘊,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其中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對山體、水體、植物這些構景要素進行精煉概括、藝術提升再創作的過程,這一特點常應用于人工山水園中的疊山理水、植物搭配。無論建筑的數量大小、形式風格、性質功能多樣,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將山水、植物與建筑三者組織協調到一個和諧統一的風景畫面。園林中通過將古代人經典的詩詞歌賦和繪畫藝術具象復現到園林景觀來賦予詩畫的情趣。意境的蘊涵是將生活中客觀的景物賦予人們主觀的情感理念,可以借助詩文繪畫、花草樹木和場景設置來獲取視覺、聽覺和嗅覺來感受意境,如雨打芭蕉、丹桂飄香等,注入靈魂活力,產生隋景共鳴。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主要有“小中見大”、借景、漏景、障景、隔景等。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藝術特色體現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展現自然又融于自然,形成情景交融、形神合一、意境和諧、動靜虛實結合的天然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是“世界園林之母”,憑借其永恒的藝術生命力、獨特的景觀設計技巧、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專業系統的造園實踐理念。在公元六、七世紀,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魅力感染了東亞其他地區。其中日本園林受唐宋時期山水園的影響,綜合自身自然條件的局限性和文化內涵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枯山水園林景觀。枯山水主要特點是以沙代水,以石代山,搭配樹木、綠苔、草坪等自然元素,這一特點恰是綜合了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藝術魅力再次創新。18世紀,隨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迅速傳播,英國受到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重大影響,這也促成了當時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的出現。英國園林中出現了大量的中國亭臺樓閣、橋梁假山等景物,完全是在模仿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園林理念。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特點、要素和理念已經滲透到西方現代園林中。中國古典園林不僅對我國現代園林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還對世界園林發展和成熟都起到推動作用。
2 鄉村景觀建設之“痛”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如鄉村城市化和空心化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缺乏景觀多樣性、地域文化特色不明顯、設計中忽視“以人為本”、鄉村景觀實施困難等各種問題。人口城市化和鄉村空心化衍生出眾多鄉村留守人群,浪費土地資源問題。因此,出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人員力量薄弱、“人走屋空”日漸蕭條的現象。同時在農村普遍存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兩者嚴重沖突的現象影響人們生活水平”。原因在于部分鄉村產業分布不集中,大量工廠廢氣廢水廢渣隨意排放,盲目引進外來人侵種破壞物種多樣性,農民大面積砍伐天然林作為燃料或者加工進行外銷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平衡。鄉村過度開發,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旅游業,由于其基礎設施落后而造成環境污染問題。鄉村布局規劃不合理,刻意仿古作舊而“反復拆建”事件頻發,盲目模仿追求其他鄉村建設風格,采用固定模式和設計方法,不注重傳統建筑、地域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由于缺乏專業景觀建設理論指導,不僅導致很多村莊失去了原有的鄉土特色,傳承的生態自然景觀也日漸消失。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監管部門執行力度不夠,實施方偷工減料質量不過關,設計理念與當地居民傳統觀念的沖突等問題導致鄉村景觀實施十分困難。因此,美麗鄉村建設理論指導需要更具創新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對待不同區域的鄉村建設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根據當地歷史文化內涵、自然優勢、生態元素、村民需求等全方面來打造鄉村特色景觀。
3 當代與傳統的對話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用地面積緊張,開始在周邊進行工廠生產,污水廢氣廢渣沒有經過處理就隨意地排放,污水流到池塘和河流直接影響鄉村農產品質量和人們的生活用水。因修建馬路肆意砍伐樹木、填湖造地等行為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壞境和人居環境。在現代鄉村里,自然景觀及傳統的人文景觀正慢慢消失,隨處可見的是統一的“立面之美”、模板式的“面子景觀。針對上述問題,對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四宜”策略,其中宜居是指擁有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合理規劃、個性的生態景觀的居住地;宜業是指集中開發特色產業和旅游發展經濟;宜游是指挖掘鄉土自然景觀提升美感;宜文是指對民俗民風和本地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通過“四宜”策略實施能夠盡快實現鄉村整體規劃布局合理、村容村貌美麗整潔、農民家庭收入提高、鄉風文明和諧的目標。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縮影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的“光環”。從歷史上看,中國古典園林不僅影響了日本、朝鮮,還有18世紀的歐洲,出現模仿中國園林的造園熱潮。在國內,有學者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經典專著《園冶》提煉相關觀點指引美麗鄉村的建設。還有涉及到中國古典園林對生態文明的啟示。應用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可使鄉村住宅區更具人文與社會價值.同時也使美麗鄉村建設更具特色。這些都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持久魅力和生命力。雖然新時代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營造理念和方法仍然被國內外廣大學者所學習研究和欣賞。這不僅是因為它所蘊涵的藝術魅力,還因為這些作品中積累的情理結構與當今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相呼應。現存中國古典園林的價值在于它是經過反復探索實踐、不斷積累沉淀、批判繼承的歷史形象,承載了我國五千年豐富的文明史。在面對前輩留下珍貴園林遺產,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繼承和發揚光大,探索現代中國美麗鄉村景觀的建設,從而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這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4 對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的啟示
人們普遍認為傳統和過去兩個詞之間可以劃等號,把傳統文化認為是一種在過去自然而然形成的東西。但是,傳統文化絕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流動的人類創造,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遺產需要我們傳承發揚光大。盡管現代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嘗試擺脫傳統文化的桎梏,創造自己的藝術里程碑,然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現代設計并產生巨大的影響。魏晉以來.中國古典園林經歷了從“山居”到“園居”、由“可觀可望”到“可居可游”的變化,但永恒不變的是古人對詩意棲居的探究和追求。這種詩意棲居是肉體和精神的居住。中國古典園林可以幫助現代人們通過對當地的景觀資源和歷史傳統有更深刻的了解來實現身體和精神有地可棲。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結合當地傳統民風民俗體現景觀特色,還要滿足村民的生活習慣、內心真實需求、景觀環境的審美趣味,建設能夠容納身體和精神愉悅居住的家園。
4.1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自然素材一直以來深受園林創作者的喜愛。特別是中國古典園林創作者熱衷于運用自然素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園林和中國古典園林都是以自然為對象和材料進行園林創作。西方園林力求對自然表達不完美的地方進行修飾改造再人工加工,而我國古典園林強調尊重自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英國的自然式風景景觀在借鑒中國園林理念的同時,也過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如今,人們的認識開始回歸傳統,逐漸認識到園林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但是當代的鄉村景觀設計中最常見的缺陷就是運用人工堆砌和矯揉造作的手法來盲目模仿城市景觀。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出現使人類從自然的主體變成了自然的客體。人們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在過去,大自然被視為一種原材料。現在被認為是景觀設計的主體。人類活動也是景觀的一部分。因此,在鄉村建設中,設計者應充分考慮人們身心需求,利用當地山水、植物、地形、氣候等自然資源的基礎進行修飾,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以促進鄉村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國古典園林思想精準地詮釋了生態環境優美與人居環境優美的融糅,達到鄉情共鳴的境界。
4.2因地制宜的設計觀
中國古典園林是自然式山水園林,在自然山水為園林的基本構架上進行藝術概括、高度提煉。鄉村景觀建設可以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效法自然的布局,從客觀實際情況考慮,順自然之勢,因勢造景。但是國內很多景觀設計者和決策者往往容易忽視地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缺失傳統文化自信,忽視對文化背景和理論系統的研究。目前,農業農村部提出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景觀建設可以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因地制宜,尊重現狀,合理布局就地取材的處理。自南北朝以來,古人根據南北方的自然條件并發揮各自優勢打造形成了北方皇家園林、江南私家園林、嶺南園林等設計風格多樣的園林。“因地制宜”的設計觀是“因勢造景”“借景生色”的巧妙實踐。中國古典園林中提出的因地制宜要求我們深人考察當地氣候條件、地理位置條件、肌理文脈,探索居民內心需求,挖掘本土的自然資源,發揮地域優勢,制定適宜的規劃方案,合理布局,再現本土自然景觀。“因地制宜”的設計觀不僅指出了現代美麗鄉村景觀藝術與設計的基本途徑,還減少建設成本提升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旅游業發展形成綠色經濟,帶來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3樸素天然的色彩觀
由于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了大量自然素材。可見,自然的色彩在園林景觀的應用具有重要地位。園林空間中的色彩主要由山石的灰或黃,植物的綠,水的藍色構成,而建筑的色彩常根據風格而定。在園林景觀中色彩的應用起到修飾美化和營造氛圍的作用。不同風格形式的園林在顏色運用上具有差異性。皇家園林的規模龐大,自然素材可以直接運用真山真水,因此皇家園林主要色彩由山的綠色和水的藍色構成,主體建筑常用朱紅、黃色,形成大氣和諧的皇家氣派。而江南的私家園林面積空間相對較小,因此設計師需要高度概括和提煉山體和水體的色彩進行創作,偏山水本色,私家園林的建筑多使用白色和灰色,整體色彩清新樸素。兩者形成了中國園林區域色彩風格的鮮明對比。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由于沒有色彩規劃理論參考,色彩應用的雜亂無序,導致鄉村景觀建設既丟失共性又缺乏個性。在色彩選擇上,憑借地形特征、山石的顏色、花草樹木的色彩以及原始建筑的裝飾來賦予鄉村景觀色彩的個性和活力。經過對中國古典園林中顏色綜合運用的全面剖析,以期建立美麗鄉村景觀的色彩應用新模式,為現代新農村和美麗中國建設與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5 結語
面對美麗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尖銳問題,我們應共同努力建設獨具中國特色的美麗鄉村景觀。現在越來越多專業的景觀設計師參與到美麗鄉村景觀建設中,充分利用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來合理規劃設計鄉村景觀,設計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同時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以提升當地村民的人居環境生態素養。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因地制宜的設計觀、樸素天然的色彩觀來建設出有地域文化特色、社會和諧文明的美麗鄉村。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和設計原則對現代美麗鄉村景觀規劃及各個專業的單項設計都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美麗鄉村景觀建設對整個環境的提升改造是做藝術化提升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我們需要吸收和挖掘中國古典園林思想的精華,將其應用到中國現代美麗鄉村景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