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學校教學到社會實踐教學,師生關系會發生較大轉變。從學校單純的非功利性的師生關系到社會實踐中以共同協作為目的完成雕塑任務的團隊關系,教師從和藹可親轉變為嚴格把控,這兩種關系狀態對學生與老師產生了相互影響作用,促進了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
關鍵詞:學校教學;社會實踐;師生關系;嚴格;促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1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1
一、學校教學中單純的師生關系
高校教學中,師生關系是非功利性的,教師在學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平常一般都是這樣:備課—上課—答疑—示范—交流,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給學生打期末成績,作為學生評獎學金和畢業的依據,學校對教師有嚴格的評教體系。教師出了上課,學校開會,以及一些日常教學任務外,其他時間都是空閑的,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在學校教學的師生關系中,學生主要目的是學習知識,追求真理。學生具有獨立性、個體現、自由性、創造性、基礎性,學生是為自己而學,是為興趣而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比較自由,在時間上,只有課堂上是有時間限制的,其余都很自由,各不相干,空間上,教師只有在教室里上課時大家才會聚到一起,其余時間,師生的空間都很自由,而自由才是個人發展的空間基礎,把所學的知識可以運用到很多廣闊的空間,學校的文體活動,社會上的家教,設計、墻繪等。
二、社會實踐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社會實踐教學中,一般對學生來說是有償勞動,學生是為別人勞動,是有社會成果的,是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為社會勞動,為企業勞動,應該得到報酬,由于社會實踐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有償勞動,而對學生來說,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并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平等,所以,師生關系就體現為個別性、特殊性。而老師會對學生外出社會實踐進行選擇,一般老師會選擇專業成績好的、聽話的,能吃苦耐勞的學生,而這也給其他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
雕塑專業社會實踐的機會對老師和學生來說也不是隨時都會有,有些是教師的橫向科研項目,有些是熟人推薦,有些是別人需要一個雕塑團隊,一般要教師帶領,需要大家共同去完成雕塑任務。不管哪種途徑,都會受到時間的限制,一個是雕塑任務本身的時間限制,一個是學校管理的限制。在專業社會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會走得更近。而由于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中有時會脫節,或者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由于環境、作品尺寸等的改變而不能恰當的運用于實踐,那么教師在團隊中必須現場實踐教學,通過現場示范,直接教學,印象會非常深刻,更具體,但由于時間限制,學生必須能學以致用。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的專業基礎知識要牢固,社會實踐教學只專門針對某一個方面進行教學,沒有學校教學那么系統,學校教學留有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消化所學的知識,有更多的時間,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雕塑藝術作品。所以,從這些來看,社會實踐教學是特定化的、局部化和片段化的。
社會實踐是要被社會所評價的,你的作品、行為不僅被老師評價,還要被相關的主管、老總等檢查,以及甲方嚴格的驗收,還要接受公眾的評價,而各方的評價會影響你未來的發展。社會實踐是有挑戰性的,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做不出成績來,是要被否定的。這就要求在社會實踐中不僅要技術好,還要把各種關系搞好,與老師、各級主管的關系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然,這種關系主要是指相互溝通與交流。
三、教師是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調和者
學校的教育中,師生關系是單純學習知識為目的師生關系,是無功利性的。而社會實踐教育,師生關系如同中國傳統社會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是功利性的。而學校教育的師生關系是共享的,但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不會主動去學習,特別是現代信息社會,學生的選擇性多,學習途徑也很多,各種學習的共享平臺出現在網絡上,讓學生眼花繚亂,而教師的啟發性、思維性的教學模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社會實踐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綜合了學校無私的教學與傳統社會師徒功利性的特點,成為了一個共同體。在學校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同時面對很多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一般都很耐心的講解,而社會實踐的教學中,教師(師傅)在教徒的時候會嚴格要求,態度變得嚴肅認真,因為社會實踐有時候涉及到社會安全和社會責任,如果不嚴格要求有可能就會出問題。而這種嚴格,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壓力,從而對老師有敬而遠之的轉變。
所以學校教學的師生關系是單純的以追求真理、知識為目的的師生關系,而社會實踐教學的師生關系在空間上會走得更近,但會變得更加復雜,這種師生關系也變得更加社會化,同時也會讓師生關系的心理距離拉大,社會實踐教學由于各種原因會讓老師從和藹可親而變得嚴肅認真,會讓部分學生對老師產生距離感,正是這種師生關系的疏遠,會讓學生更加成熟,更多的走進社會,讓學生從學校向社會邁出了一大步。
作者簡介:張先春,男,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