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亮
【摘 要】長期以來,芭蕾舞在國際舞臺上占據重要的位置,伴隨著高校教育的不斷改革,芭蕾舞逐漸開始“中國化”,逐漸被高校所重視。芭蕾舞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出現了很多芭蕾舞劇大師,芭蕾舞的很多外國元素為中國舞者所認可并運用,使得芭蕾舞綻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芭蕾舞;“中國化”;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22-02
伴隨芭蕾舞在中國舞臺上的大放異彩和重要位置體現,近年來高校教育不斷改革,芭蕾舞也逐漸被高校所重視,各高校相繼開設了芭蕾舞課程,現在芭蕾舞教學從過去單純的芭蕾舞專業學院逐步擴展到了各個藝術學院。芭蕾舞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人行為藝術的一部分,需要舞蹈者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展現出舞蹈作品的情感,這是一種將舞臺和生活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芭蕾舞訓練能夠對個人的氣質和自信的建立產生積極作用,當前中國的芭蕾舞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是芭蕾舞已經逐步走向了“中國化”進程,芭蕾舞在中國高等教育中也越來越體現出重要性。
一、對于芭蕾舞“中國化”的認知
芭蕾舞是歐洲的一種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17世紀開始在法國發展流行并逐漸職業化。事實上,芭蕾舞在最開始形成的時候起源于歐洲群眾的自娛自樂和群眾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大眾性舞蹈。芭蕾舞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一套嚴格、規范、綜合的標準,表現特色主要是演員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跳舞。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語言,在過去的記錄中舞蹈能夠表現自我、傳遞情感、表達意識并和自然界進行溝通。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歌唱相伴的舞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舞蹈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我們一方面要繼續學習古代先賢傳承下來的優秀舞蹈文化,同時還要吸收和借鑒外來舞蹈的優點,在中國元素的基礎上結合外來舞蹈的特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性舞蹈藝術。
芭蕾舞傳進中國后受到了多民族的滋養,逐漸轉變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芭蕾舞。芭蕾舞和體育舞蹈一樣都是源于西方的舞蹈藝術,來到中國后備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芭蕾舞進入中國的時間較長,在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的傳播和發展,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民族芭蕾舞逐漸成為中國芭蕾舞,在國內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體育舞蹈相比,體育舞蹈的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了芭蕾舞的發展。如何才能創新中國芭蕾舞的發展途徑?西方的芭蕾舞劇藝術產生于宮廷,因此從傳統芭蕾舞劇的選材上來看是比較單一和局限的,基本上人物形象的設定都是仙女、王子、公主。芭蕾舞進入到中國以后,由于觀眾的變化以及環境的變化,中國編劇往往會從中國化視覺對芭蕾舞的敘事題材進行相應的改變,多選擇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素材。中國作為傳統的文明古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擁有著厚重的文化沉淀,能夠獲取很多創作素材,當代中國芭蕾舞劇作品很多都是來源于中國的傳說、戲劇、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這些題材能夠將故事情節作為主題內容進行構建,讓芭蕾舞脫離西方芭蕾舞宮廷式的歐洲風格,利用西方芭蕾舞來展示中國題材內容,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
隨著芭蕾舞在高校教育的深化,許多學校已經開設了芭蕾舞課程,甚至專業藝術院校還把芭蕾舞加入到很多藝術專業中,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從中可以看出芭蕾舞已經在高等教育舞蹈專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討芭蕾舞“中國化”的高校教育是很有意義的。
二、高校教育中芭蕾舞的“中國化”表現方式
(一)從芭蕾舞編排方面思考芭蕾舞的“中國化”
在高校教學中,芭蕾舞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芭蕾舞的編排要結合中國元素來體現芭蕾舞的內涵,芭蕾舞的編排要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在過去一些經典的大型舞劇當中,有很多將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和中國傳統舞蹈的特點相結合進行創作的作品。以1959年大型舞劇《魚美人》為例,編排過程中蘇聯專家更加強調民族化,注重芭蕾舞、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之間進行不斷相互借鑒和吸收,同時注重中國傳統舞蹈中舞蹈詞匯的發揮。因此,在這部舞劇中呈現出不少經典片段,其中“誘惑的蛇舞”“珊瑚舞”均結合了大量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展示了濃郁的中國風情,但是在編排過程中并沒有將西方古典芭蕾舞劇中的雙人舞作為主要線索的這種固定模式拋棄,不管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所塑造的戲劇矛盾沖突均被賦予了古典芭蕾舞的重要特點,而不僅僅在舞蹈的詞匯化方面進行了“中國化”。因此《魚美人》這部舞劇非常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曾經被稱為“中國的天鵝湖”。《魚美人》以獨特且具有民族舞蹈風格的形式出現,引起了中國舞蹈界的轟動,對中國民族舞蹈的創作以及西方古典芭蕾舞同中國古典舞蹈之間的學習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教師在教授芭蕾舞的時候應該從源頭上推動芭蕾舞編排的“中國化”進程,在舞蹈內涵、舞蹈內容、舞蹈生命力等元素中融入中國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讓學生學習芭蕾舞的時候逐漸在教學中體現芭蕾舞的“中國化”特點。
(二)利用意識流手法和民族化語言推動芭蕾舞的“中國化”
在芭蕾舞的“中國化”過程中,不少舞蹈從業人員特別是高校的創作型舞蹈教師在輔導學生的時候非常注重芭蕾舞的“中國化”,在進行芭蕾舞劇編排的時候注重吸收中國的民族特色,同時運用意識流的手法以及民族化的語言對所塑造人物的心理歷程進行展現。20世紀初期西方興起了意識流小說,通過對人們意識流動的表現來展示人迷茫的心靈世界,意識流不僅僅在小說中被廣泛運用,同時在電視劇、電影甚至舞劇中也得到廣泛運用。
在中國芭蕾舞的發展過程中,不少編劇使用了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的一些素材,并將浪漫與寫實的手法進行結合。從塑造人物方面來看,中國芭蕾舞一方面運用了中國民族特色如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古典舞及中國武術等表現手法,一方面也運用了芭蕾舞詞匯,從而有效地將二者結合起來,利用意識流手法和民族化語言推動芭蕾舞的“中國化”進程,在高校教育中對芭蕾舞教學進行改革。
以芭蕾舞劇《林黛玉》為例,這個舞劇的編排過程中大膽地使用了意識流的手法,這樣的結構形態在當時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心理結構的描述中沒有對《紅樓夢》中關于林黛玉的細節過多地描繪,而是從這個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上進行強調和刻畫;場景方面僅僅通過一個背影就將林黛玉放到人際關系和她的內心獨白中。對于林黛玉之死的描述非常具有典型性,林黛玉生命垂危之際仍然刻骨銘心地愛著賈寶玉,手持定情信物產生幻覺并與愛人互訴衷腸,忽然又覺得賈寶玉突然消失,看到賈寶玉和薛寶釵正在拜堂成親,自己在他們中間飄忽不定,猛然間聽到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禮音樂,林黛玉從幻覺中回到了冷酷的現實,感受到現實的殘忍,于是將手帕放在火爐上,火爐釋放出的青煙同林黛玉的魂魄一起隨風而逝。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古典藝術中的藝術形象并在當代芭蕾舞劇中展現出來,同時運用意識流的編排技巧通過民族化的芭蕾語匯對林黛玉的心路歷程進行刻畫,展現出舞劇的藝術魅力。
(三)將詩句運用在芭蕾舞劇的編排中對人物內心進行深挖
在高等教育中芭蕾舞元素還可以在詩句中發揮和挖掘,把中國的傳統詩詞運用在芭蕾舞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芭蕾舞相結合起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古典詩詞占據了很大的空間,能通過典雅優美的意境讓人們在心理上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在學習中,教師可以進一步分析詩詞元素中的場景,并運用于芭蕾舞的編排中,在中國芭蕾舞的編排過程中充分注重心理內在表述和意境表達,將西方芭蕾舞的戲劇性弱化,使其往詩意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古典詩詞優美的意境使觀眾從聽覺、視覺方面都能夠感受到芭蕾舞的內涵,這樣能更好地體現芭蕾舞的中國化。
因此,高校教師應該重點把握芭蕾舞的編排與文化元素的結合,傳統的芭蕾舞劇模式的消失、籠統場景的消失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片段展現出不同的人生狀態,這是芭蕾舞“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式。長期以來,芭蕾舞中國化進程的推進被人們所關注,當代芭蕾舞已經適應了中國化的發展步伐,中國芭蕾舞以中國特色文化及藝術發展作為前提,為進一步提高藝術的發展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總而言之,在芭蕾舞的高校教育中,芭蕾舞的“中國化”不是短時間能夠形成的,需要在教師和藝術家的不斷推動下使西方芭蕾舞逐步變成真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中國化”的中國芭蕾舞。芭蕾舞的發展在高等教育中是潛移默化的,隨著學校、學生、教師的努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具有中國元素的芭蕾舞人才的產生,也會出現更多融入中國元素、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芭蕾舞作品。
參考文獻:
[1]張琳.芭蕾舞表演人才培養的策略——評<芭蕾舞教學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7,(01).
[2]江東.“首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策劃人之一、本次大賽舞蹈專業論壇主持人.中國芭蕾的萬千氣象來之不易[N].團結報,2011.
[3]李婉真.高校舞蹈教學中美育滲透路徑探析——評<舞蹈教育與教育舞蹈:舞蹈教育美育心理學>[J].高教探索,2019,(06).
[4]卜曉蕊.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評<古典舞身韻及技巧:教學做一體化教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7,(08).
[5]孫達,李曼.關于高校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策略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8).
[6]董江河.職業技能競賽對提升高職院校舞蹈教學質量的作用分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7]劉燕.教室窗前的“西爾菲達”: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中的芭蕾舞賞析教學探索——以<足尖上的藝術:世界芭蕾名作賞析>為例[J].大眾文藝,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