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進
摘? 要:本文基于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及課程內容,圍繞教材中的古詩詞選文來對意象解讀的教學思路和相關方法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意象;教學方法
意象是古詩詞文本中傳遞作者朦朧情感的載體,其既是情感傳遞的線索,也是情景交融的產物。而在教學實踐當中只有正確得當的解讀,才可以深刻理解和把握古詩詞的內在情感與醇厚意蘊。
一、教學素養推動教學質量
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無疑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的教學專業素養直接決定著教學的質量。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教師在準備古詩詞類文本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其中涉及到的意象相關內容做系統且深入地整理和分析,而對于細節性、關鍵性知識的忽視也使得教學結果不甚理想。
古詩詞的創作時間距今以十分久遠,而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時所產生的距離感也是在所難免的,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詩詞文本中的一些意象以及含義深刻的雋永沒有理解到位,甚至有時同一種意象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寄托,這使學生的解讀和品鑒更加困難。如初中語文教材詩詞文本中出現較多的“風”,最基礎的就包括“東風”“西風”等,東風一般指代春風,暗含無限生機之意,常用來表達作者對于春季的喜愛,如“倚東風、豪興徜徉”便表現的是作者怡然自得之態。而西風則多指秋風,夾雜的總是悲涼與凝重的感情色彩,如“古道西風瘦馬”所傳達出的蕭瑟與悲涼,正是羈旅游子的真實寫照。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日”,日又分為“落日”“夕陽”等,如“長煙落日孤城閉”便是在通過落日的一絲暖意來映照出孤城的蕭條。相較之下,“夕陽”反而更多用來表現愁緒,如“夕陽西下幾時回”則是作者對于美好事物的依依不舍,也可以理解為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也不只是悲戚,還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卻傳遞出了作者對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喜愛。
正是詩詞意象的獨特使得詩詞的鑒賞具有了一定的難度,而教師也必須要具備扎實的解讀素養,在不斷充實和學習中不斷提高,這樣才能夠做到為學生解惑傳道。
二、深化教學,把握情感
1.以“意”為主
古詩詞中的意象具有生動、鮮明的特征,而這正是使詩詞表達變得含蓄且深遠的關鍵。鑒賞詩詞如果以“意”為主,教師可以選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逐步地聯想與想象中把握意象內涵與詩詞的情感。例如,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本詩詠的是佛寺禪院,而詩中所呈現出的一系列意象組合無疑形成了強烈的畫面感,兼具環境幽靜美的體現與言外之意的傳達。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問題,如“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頷聯處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傳誦至今的經典,而其中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結合聯想來談談?!薄邦i聯處的畫面是怎樣的?通過意象來分析概括一下?!薄霸娭幸庀笏鶢I造出的意境是怎樣的?想象一下當時處于該環境中的作者心情是怎樣的?”通過尋找客觀意象來幫助學生首先明確詩中出現的具體意象,為后續的問題解決奠定基礎。接著透過意象來展開聯想構建起畫面,一幅幽深僻靜的山水圖呈現于腦海當中,順勢由景升情,通過詩人用到的深林意象來更加深入地感受這種幽深淡雅、高遠諧靜之感,從而借詩中描繪的潭中倒影來拂去人世俗之心的部分來感受這種寄情山水忘卻塵俗的隱逸之情。
2.把握核心
一首詩詞不僅會有一個意象,而正是多個意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才促成了情感的愈發明顯和傳達。在詩詞系統中,只會有一到兩個意象是處在突出地位的,既是敘事的主體,也是抒情的寓體。換言之,找到詩詞中的核心意象,也就可以很快地把握住一首詩或詞的整體情感脈絡,在此基礎上再聯系其它意象即可完成對詩詞情感的梳理和解讀。
例如,“月”這一意象用作故鄉明月之時,常常傳達的是文人的思鄉之情,而用作寒林殘月之時往往表達的是哀思愁緒,中秋圓月則是盼望團聚的相思之情。特殊象征意義的意象使得詩詞的解讀方向更加明朗,而順其展開也能夠很好地挖掘出詩詞背后所隱藏的重要線索。《水調歌頭》便是以“明月”作為背景來傳達作者的別樣情思,從“酒”“青天”那等意象的引出,到與“明月”共同構成的月朗風清之境,不斷地開闊著思維,接著又從“乘風歸去”到“天上宮闕”見“瓊樓玉宇”,以月夜的隨意灑脫來包含了作者的郁郁不得志,來到詞眼處,“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簡單明了的自然規律反而令人感受到了詞人此時內心的豁達,喜怒哀樂盡融于自然之中,隨夜風消逝。可以說,本文的月夜之景既夾雜了作者對于家鄉親人的思念,同時也流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后的樂觀曠達。從核心意象的尋找到辭藻瑰麗的感受,該詞的鑒賞關鍵就在于能否使學生體會到意象傳情的藝術境界,從而深刻理解并把我詩詞情感內涵。
3.加強積累
重視對語言文化的積累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而古詩詞意象含義豐富,甚至同一意象可能蘊含異義的特點,無疑需要加強對其的及時梳理和積累,如此達到真正把握意向內涵,提高古詩詞品讀鑒賞能力的目標。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課文來布置相關的課后訓練,以此來幫助學生達成目標。例如,在《月夜憶舍弟》一文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任務的形式來自主查閱和整理相關資料,強化對于“月”這一意象的認識和理解。如“你還發現有哪些古詩詞中出現了‘月這一意象?”“同樣的‘月表達的情感是否也相同?”“如若不同,它們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含義?”“你所選的古詩詞中營造出了怎樣的畫面?”受時間和容量等因素限制,課堂教學能夠完成的任務是可量化的,所以對于相關知識的積累和沉淀更多地還需要課下的拓展與鞏固,通過布置課后任務的方式來讓學生去自主查閱和整理,不僅有助于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而且能夠真正令其在該過程中領悟到知識的獨特內涵,強化個人的主觀簡介。
綜上所述,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教學的有效開展和高質量效果的生成,而對于意象品讀鑒賞來說,優化教學方法、提煉教學內容則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基于此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積累,促進其強化與吸收,以多元的知識文化運用來讓學生學到有價值的語文知識,應用與寫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本文對于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意象解讀教學的相關探討仍較為淺顯,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些許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衡月瑩. 初中古詩詞意象的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9.
[2]林雪薇. 初中古詩詞意象主題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8.
[3]安守花.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意象解讀策略[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07):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