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江東去》系列組畫,是袁武選取了近百年來對中國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六位歷史名人,組合中國傳統山水畫作為背景在2017年所創作的大幅水墨人物畫組畫。袁武作為學院派畫家,在“徐蔣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語言,更精準的表達自我對于藝術創作的獨特理解。本文以本系列組畫中的《大江東去——黃興》等兩幅組畫為例圖像學角度出發,探析袁武此系列組畫,體會水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強烈的畫家個人情感,從而思考繪畫創作的內涵,傳統與現實的聯系,引發人們對于藝術的理性判斷與熱愛。
關鍵詞:水墨人物畫;袁武;圖像學;大江東去;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5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40
一、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以蔣兆和、徐悲鴻等有西方繪畫學習經驗的藝術家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徐蔣體系”強調“作物必須憑實寫”,將西方寫實主義造型法則引入到中國人物畫學習之中,重視素描的作用,改造了人物畫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觀。
袁武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一直著重于在對“徐蔣體系”進行繼承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現實主義人物畫的新發展模式。所以袁武先生的水墨人物不僅有傳統的筆墨意趣更有當代筆墨的語言特征。
《大江東去》系列組畫是袁武在2017年選取了近百年來對中國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六位歷史名人,采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作為主體人物背景,所創作的巨制水墨人物畫系列組畫。袁武的這一系列作品不能以一種單純的繪畫角度理解,而是要結合一種當代的、視覺的、觀念的角度。他所呈現的不僅是優秀的藝術作品,更是帶領著我們進行一次對歷史的思考,而這也是這一系列最大的意義。
采用圖像志研究方法對藝術作品進行研究理解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圖像志描述階段,在不解釋藝術作品內容互相之間存在的聯系的前提下去描述所看到的一切的;第二階段為圖像志分析階段,讓藝術作品中所看到的事物之間產生聯系的;第三階段為圖像學解釋階段,研究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史深層意義或內涵的。
本文將以圖像學研究方法為指導,研究探討當代中國寫意人物畫家袁武在其所創作的《大江東去》系列組畫中所要傳達的深層含義及內涵。
二、《大江東去》的圖像學意義
袁武用濃重的筆墨刻畫了人物形象之后,背景卻采用淡薄的中國山水畫,他喜愛中國近代史便用自己的筆墨呈現出自己心中的近代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為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袁武的展覽選取了前半句,但我猜想大概后者才是袁武先生真正想表達的吧。
(一)前圖像志描述
以《大江東去》系列組畫中的李鴻章、黃興篇為例。在《大江東去——李鴻章》中,李鴻章身穿團花大褂,癱坐在無形的椅子上,雙目微睜,右腿搭在左腿之上,雙手團握成拳。背景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山水畫《天池石壁圖》,描繪了蘇州城西吳縣的天池山,畫面采用高遠的構圖法,使觀賞者得以俯視角度觀賞全景。背景的山水微微泛黃,李鴻章頭部右側及右手、右腳都采取了部分留白處理。
在《大江東去——黃興》中,背景為北宋畫家巨然所創作的絹本山水畫《層巖叢樹圖》,此幅山水畫主要描繪的是下過雨后江南地區的山林之中霧氣漸漸彌漫的自然景象。《層巖叢樹圖》中山峰林立,山路彎彎曲曲的通向深處,叢林層疊,從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江南所特有的清新潮濕的氣氛。巨然在畫中更是熟練地運用了皴法,使畫面上的筆法呈現出秀逸、獨特的美感,猶如雨點打在山頂后順著山峰的走勢慢慢淌下來,巨然這一幅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畫作品,給人一種朦朦朧朧又十分幽靜的感覺。畫家將黃興的人物像放置在畫面右上的位置,黃興身穿軍大衣,右手拿著他的帽子,左手插放在大衣口袋之中,雙腳打開站在山水背景之中并回頭看向畫面左側。
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中高高聳立著如豐碑一般的山峰,在山巔的位置、黃興的頭頂,被“撕扯”開來。整幅畫面大面積采用墨色設色,部分地方略施赭墨,讓人覺得十分沉穩,淡定。
(二)圖像志分析
《大江東去》系列為袁武先生了解中國近代史之后所進行的水墨人物畫創作,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他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綜合理解在歷史圖像中選取最能表達人物特征的形象,并在背后都配有不同的古代山水畫作品。山水畫是最能寄托畫家感情思緒的畫種之一,秉性不同的畫家所創作的山水畫作品也大相徑庭,袁武在給立體的歷史人物形象選取平面的山水畫背景時,將自己對該人物的理解放入了背景之中進行闡釋。
袁武對于李鴻章是同情的,所以《大江東去——李鴻章》背景中的《天池石壁圖》有著錚錚石骨,氣勢雄渾。李鴻章是被歷史污名化了的歷史人物,他作為晚清官員深知中國落后到了哪步田地,也曾使勁渾身解數試圖撐起民族的脊梁。袁武在畫作中選取的形象為李鴻章垂垂暮年時,遠赴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的形象。他坐在那里,身后是中國的江山,縱有一身錚錚鐵骨也已回天無力,那是何種的絕望啊!他布滿皺紋的臉上滿是絕望木然,他無力癱軟的坐姿滿溢著他的無力感,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絕望與無力,更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敗下陣來且即將分崩離析的古老文明的絕望與無力!
《大江東去——黃興》背景中那座如豐碑一般矗立在天地間的峰巒,氣勢非凡卻在山巔處被撕裂,就像在追求自由與民族的黃興英年早逝,被迫終止他的革命生涯一般。黃興的人物形象處在畫面的右上部分,他回頭看向畫面,似乎是不舍。人們所稱贊的“無斯人便無民國”、“民國完人”黃興,因為他的獨特人格魅力、遠大的政治追求及高尚道德品質已到達了革命者中所達到的幾乎不可企及的高度。如果沒有英年早逝,黃興所具有的犧牲精神和領袖群雄的氣質,以及對于獨立人格的堅守、對于自由與民主的無畏追求,他將對民國初的歷史將產生怎樣的作用呢?畫面上袁武還增添了肌理的表現,使畫作有種被焚燒過或經歷歷史的洗禮而出現的一種“殘缺美”。
(三)圖像學解釋
圖像學進行到第三階段,就需要去揭示潛藏在可見圖像下,更為深層的歷史文化內涵。畫家在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會在作品中流露出他對于社會萬象的看法與思考,最后在作品之中暗含自己對于所處時代的理解和作品的深層涵義。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畫進入到了新的藝術環境當中,藝術家們對于中國畫的各個畫種都進行了思考并有了新的認識。
袁武出身于工人家庭,也下鄉當過知青,所以他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十分熟悉且富有很深切的情感。袁武的人物畫創作在中央美術學院受到“徐蔣體系”的影響,所以總是帶有些許的現實主義色彩。在《大江東去》系列組畫之前,袁武所創作的《抗聯組畫》標志著袁武把目光從當下的現實社會逐漸轉向了歷史深處,對歷史人物進行關注與思考。最終在2017年袁武將自己對于近代史中歷史名人的理解轉化成了水墨表達在畫紙上。
《大江東去》系列組畫之中,袁武根據自己的理解給主體人物配以中國古代山水畫作品。用山水畫作品所蘊含的深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
如《大江東去——李鴻章》中,作為背景的《天池石壁圖》擁有著有棱有角的山坡脊骨,不禁讓人聯想到李鴻章在晚清即將滅亡之際曾拼盡全力維護過民族的生機,但在一番掙扎無果后,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結局的失敗,大眾就常忽略了他曾經的努力,曾經的錚錚鐵骨。袁武站在21世紀回望時,用自己的水墨語言表達了對李鴻章的同情。
三、結語
袁武作為學院派畫家接受過關于人體構造的西方造型訓練,但在創作中他有意識地減弱人物體積、肌理、質感、色彩等關系,用中國獨有的水墨意象性語言描繪表達筆下的人物形象。所以,袁武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現實主義不能等同于西方繪畫中的寫實,而是對人物細節進行了更好的取舍,使細節服務整體,讓畫面整體顯現出中國水墨畫的審美特征。
在他那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人物作品中,無論是對歷史題材的表現還是對農民與其棲息的大自然的生命關切,甚至對當代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現象的深刻再現,都傳達了他以當代“現實主義”題材為導向,以畫家對所在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為關注點和精神歸屬的價值立場。他以最為質樸的人文視角,以特殊的繪畫信念為動力,在長期堅持和不斷深化的水墨累積中,練就了用最單純而雄強的繪畫語言捕捉人物瞬間情態、社會身份和精神特質的高超能力,這就使得他的“創作”可以用最純粹的方式獲得最準確的效果,這也構成了他藝術強烈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劉麗芳.浩然正氣傳精神——讀袁武人物畫[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7(08).
[2]范迪安.袁武“:朝圣”與“救贖”[J].東方藝術,2016(03).
作者簡介:楊雨虹(1997-),女,湖南長沙人,現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碩士生,主修中國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