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鋒
摘要:在“校園貸”為學生創業、補助提供便利的同時,“不良校園貸”滋生的危險隱患也嚴重威脅了學校的和諧與穩定。通過對高職院校“不良校園貸”現狀的探究,以期能為學校對學生的借貸管理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不良校園貸;風險與防范
校園貸的產生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和國家政策促進的產物。由于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念、基本法律常識、基本金融知識和理財能力的缺失,加上國家政策監管的不完善,行業自律意識不足和準入條件過低等原因,校園貸遍地開花,成了影響校園甚至社會穩定的因素。
一、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原因
(一)大學生個人原因
1.價值觀的偏離
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的強盛讓百姓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也顯著提升,隨著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不斷變化,傳統的“勤儉節約”受到嘲諷,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超前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不斷滋生,導致大學生的消費欲望急劇膨脹。甚至很多大學生將使用校園貸視為“時髦”的行為,他們認為別人都在用,自己不用就是落伍了。盲目地跟風加速了校園貸的蔓延。
2.責任心不強
在我國多數家庭中,大多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有些家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過度溺愛孩子,同時缺少責任教育,因此讓孩子形成了“理所當然”的思想。因此,面對校園貸時,學生們自以為是、不計后果,即便能想到一些不良后果,但在“理所當然”的思想引導下,認為反正出了事有家里頂著。因而為了一己私欲,踏上校園貸之路。
3.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辨析貸款風險的能力,法律意識薄弱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初涉社會,缺乏應有的社會實踐與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社會上的各種選擇,很多都是出于好奇與盲目跟風的心理。選擇校園貸,往往只是單純地想著解脫手上沒錢的困境,而對于自己接觸的校園貸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風險沒有清醒的認識,至于校園貸涉及的法律知識與金融知識,更是極度缺乏,單純地認為“存在即是合法”。因此,大學生容易在不良校園貸平臺員工的誘導下,盲目進行網絡貸款。
(二)校園貸的誘惑力
1.校園貸產品的針對性
校園貸之所以能迅速侵入到各個高校,成為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產品,原因就是校園貸產品的針對性極強。手機分期、電腦分期等等,這些都是緊緊貼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產品,極易獲得大學生的信賴與選擇。
2.校園貸的便捷性
相對辦理傳統信用卡的復雜程序,校園貸可以說完全是為大學生量身定做的。只要下載平臺APP,注冊賬戶,在線上便可申請;只要上傳個人身份證、學生證,審核就可通過。申請之后慢則兩三天,快則即時到賬,資金到賬迅速。還款方式靈活,多種還款周期可隨意選擇。這些都非常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易于被大學生接受。
3.校園貸傳播的欺騙性
校園貸的廣告隨處可見,如利用網絡發布、校園內張貼小廣告等方式,通過發布虛假廣告、隱瞞不平等條款、誘導分析等手段,甚至直接發展在校大學生作為宣傳下線,從而誘導大學生選擇校園貸。
二、不良校園貸的特點
1.充斥著誘導與欺騙
當大學生觸碰到校園貸后,平臺便會有專員來向大學生分析其貸款需要,反復推銷校園貸的優勢、特點,故意隱瞞真正的風險,層層誘惑。而當大學生選擇貸款以后,網貸平臺則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的特點,以服務費、管理費、咨詢費等種種理由,扣除學生的貸款資金,大學生到手的資金往往低于大學生實際申請的貸款金額。
2.實為高利貸
不良校園貸在宣傳時,也會規避其實際為高利貸這一事實。但多數不良校園貸在計算利息時,并不是以大學生到手的實際金額計算,而是以大學生最初的申請金額計算。借貸大學生如果以實際到手金額計算的話,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涉入校園貸的圈套之中,并且不良校園貸在大學生逾期還款時,會將利息翻倍甚至翻數倍,欺騙環節環環相扣,牢牢套住大學生。
3.隱蔽性強、取證難
隨著國家日益重視校園貸,不斷加大對不良校園貸的打擊力度。這些不良校園貸的宣傳和運行,經過層層美化,甚至由線上轉入線下,由業務員直接進行聯系和操作。絕大多數不良貸款公司在線下與大學生簽訂貸款協議時,會直接將最終的本息總金額寫成借款金額。即便貸款大學生報警或者法院起訴,也無法為自己找到有力的辯駁證據,只能自己“品嘗”苦果,甚至連累家人。
三、不良校園貸的風險與危害
1.一入不良校園貸,還款“深似海”
從大學生簽訂貸款協議起,大學生就已經走入了不良校園貸的層層陷阱之中。一是協議制定中的隱性條款。在簽訂協議時,協議中就已經暗藏了很多隱性條款,如收取各類服務費、違約賠償等。二是還款壓力大,違約風險高。不良校園貸在計算利息時,仍以貸款的全額計算,也就是說扣除的各類服務費,也是計入借款金額中的。這無疑加劇了大學生的還款壓力,大學生面臨的違約風險大大升高。三是高額的違約金。很多不良貸款平臺在計算逾期不還款時產生的違約金是按天來計算的,違約成本異常高昂。四是以貸養貸。不良貸款平臺利用學生膽小怕事的懦弱心理,在發現學生還款壓力巨大時,便會花言巧語地向大學生推薦其他不良貸款平臺,開啟“以貸養貸”的模式,讓大學生陷入貸款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2.給大學生及家庭和學校帶來巨大的心理傷害和次生傷害
一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不良校園貸在大學生出現逾期、違約時,往往會采用電話騷擾、言語威脅、上門索債,甚至暴力要債等方式,部分大學生不堪還款壓力,往往會采用自殺、犯罪等暴力手段,徹底走上不歸路。二是對于家庭而言。很多借貸的大學生,因家庭不算富裕,無法滿足自己的花銷,從而走上貸款之路。不良校園貸壓垮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更是給大學生的家庭帶來無法磨滅的影響。三是對于學校而言。那些陷入不良校園貸的大學生,逐漸成了一個不安定因素,同學、家長、老師,都不知道他下一步會走上什么樣的道路。
四、建立不良校園貸防范和管理機制
1.樹立典型,強化教育
當出現不良校園貸案例時,學校不能報以僥幸心理,認為只是個案,甚至為了遮羞而隱瞞實情。學校要突出案例教學的作用,將案例作為改良警示教育的突破口之一,從大學生的立場來分析和宣傳不良校園貸的本質和危害性,讓大學生主動接受警示教育,遠離不良校園貸。
2.立德樹人,積極預防
學校的學生工作處、宣傳部、教務處、保衛處和各二級學院應通力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與預防體系,強化引導,立德樹人,積極幫助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徹底遠離校園貸。
一是通過定期開展專題講座,開設選修課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普及和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樹立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提高金融風險防范能力。二是開展主題班會,強化思政教育的引導作用。以思政教育為引領,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不要貪慕虛榮,宣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三是成立信息收集隊伍。建立類似的學生治保部等群體組織,充分發揮大學生自己的團體作用,主動監督和收集學生中的不良借貸行為,及時上報,以便學校及早介入,主動開展管理工作。
3.建立起完善的聯動機制。
首先,積極構建不良校園貸的預防與管理制度,確保人員等各項措施到位,建立不良校園貸的長效管理機制。其次,學校與職能部門的聯動機制的建立,意在加強學校與公安、教育等職能部門的聯系,及時互通有無,完善監管體系,做到事前有預防、事中有監控、事后有處置的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 馮明光,高瑜.大學生接受校園貸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法治與社會,2019(3).
[2]? 黃道主,李鳴.論高職生涉入不良校園貸的主要特點、個體成因及教育防范[J].教育與職業,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