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 田金梅
摘? 要:在當下的社會條件下,以及每個家庭的經濟允許下,適齡孩子都會去幼兒園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對幼兒的思想道德培養非常重要,在幼兒園中,游戲教學一直是教師的主要教學方式,因為這樣的教學特點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的心理[1],所以對幼兒自主游戲的研究也很重要。
關鍵詞:幼兒自主游戲;教學行為;策略
引言:
一直以來,在教育觀念的改變下,學生都變得更加愿意去學習,所以,當下學習更是從幼兒抓起,在對幼兒的教學中,用到最多的方式就是從學生思維出發,大膽利用游戲教學,那么這樣的方式就會顯出教師的作用之大,而且大數據顯示教師的行為舉止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篇文章我們來講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行為的策略研究。
一、在教學中的幼兒自主游戲
幼兒一直是對教師來說最難領導的群體,這時候的孩子愛動,活潑,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的事情,可能一天的時間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尋求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能打擾學生的各種思路想法,特別是在游戲中,甚至要引導培養這些孩子的興趣愛好,那現在就先說說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好的自主游戲。
(一)從一個層次上來說,其實很多人都玩過一個游戲,貓捉老鼠或者老鷹捉小雞,以貓和老鼠為例,學生最開始可能都更加愿意做那兩只老鼠,因為這兩個角色可以在一個一個洞里鉆來鉆去,滿足他們好動的心理,而且,這個游戲玩起來,可能他們自己都忘記了與別人分享,和別人互換身份的原則,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游戲不會只有今天一天玩,如果今天不和別人交換,那么以后的游戲就不會再讓你做老鼠或者貓,可能別的孩子就不會樂意你去參加游戲了,玩的時候,要秉著共同開心的心思”,這只是一些他們平時就能知道的話,但是如果老師不積極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忘記,就會不應用到生活中,最后埋沒。
(二)再用另一個游戲來說,課堂上的拼圖,拼裝玩具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給孩子很多類似積木的玩具,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拼湊成自己喜歡或者見過的東西的形象,那么對于這其中會出現的問題,最大的就是爭搶問題,不是說不能多買些的錯誤點,而是大家都知道不管多少孩子都不會滿足,也不能說就是為了讓孩子自主游戲,所以老師要不插手,讓學生自我之間調節,這種能夠調節整理好的現象不是不存在,但這只會是少數,而且這種問題放到很多人身上都會令人頭疼,所以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通過自己的與他人分享的行為舉止,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
(三)對于幼兒都喜歡的講故事游戲,學生都樂意聽故事,但是卻大多不愿意去思考,在這個游戲中,可以讓學生根據一個故事講出另一個故事,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幼兒用他們自己的簡單的和大人不同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故事道理,
這些都表明著要讓學生多多在游戲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有更多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技巧,告訴學生不能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大的,要多多謙虛地和別人交流合作,多于同齡人玩耍,也能使自己擁有不一樣的道德品質。
二、教師教學行為的策略
對當下的學生來說,仔細計算會發現,其實一生的時間,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些階段與老師接觸的就可能占據六分之一、五分之一,所以,老師在教學中的行為會異常重要。
(一)一個溫柔的老師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呢,會是溫柔的,因為學生會受老師影響,幼兒更會,他們什么都處于好奇與模仿的程度,一個每天和他們說很多話而且都很關心他們的老師,并不會教出越來越放肆的孩子,而是教出喜歡這個老師的學生,她們行為舉止溫柔,教學方式溫柔,孩子就會溫柔下來,把她們當作可以說話的知心姐姐,成為鎮定的人。
(二)一個吵吵鬧鬧的老師,更是會培養出活潑開朗的學生,玩游戲的時候,會和老師快樂地玩在一起,成為朋友。
但是居于這些的最直接條件是必須擁有善良的心,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教導學生,最終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師的日常表現要讓學生即使模仿也會是好的行為,這就是最大的策略,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
幼兒階段是幼兒智力發展的最關鍵時期,也是為幼兒智力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最有效的時期[2],這一階段所受的教育對幼兒的深遠影響可想而知,從游戲的角度來說,就是在游戲中,不管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使他們身臨其境地學會道理,還是老師一步步引導使他們學會分享快樂,這都是可以的,主要就是學會東西。還有就是幼兒自主游戲是幼兒游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肯定不會缺少,所以老師要精簡化,給學生最大的興趣與好處,掌握科學的游戲原則,合理引導幼兒開展游戲[3],這些都是對教師教學行為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郭曉燕——幼兒游戲教學中自主游戲模式的行為觀察與策略研究?? 《新課程》,2017(10).
[2]呂海寧——幼兒游戲教學中自主游戲模式的行為觀察與策略?? 《內蒙古教育》,2018,000(20):P.25-26.
[3]楊青莉——自主性游戲開展策略中幼兒角色投入與教師介入的研究? 《新課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