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趙龍龍
上海建橋學院,上海 201306
武術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武術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為生存而進行的狩獵與漁獵活動。而武術套路最早萌發于祭祀與慶祝活動中的武舞,其產生與宗教祭祀、圖騰崇拜、軍事戰爭等有著密切的關聯。明清時期,對于武術套路有了明確的記載,因此現在多認為武術套路起源于明清時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部落、國家之間沖突與戰爭的加劇,武術套路由單個的“臨敵實用”勢串聯而成,為彌補散勢之“掣肘”而設計,主要為實戰而服務,根據個人體能而相應調整。武術套路最本源的價值是彌補武術散亂動作的缺陷,便于武術動作完整的傳承。冷兵器時代,武術套路的傳承與發展在戰爭舞臺上大放異彩。隨著火器的發展,冷兵器逐漸退出戰爭舞臺,武術套路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的娛樂形式,成為傳播武術文化、展示中華武術魅力的主要途徑。
武術課程在高校中開展的較早,開展形式主要以大學生體育公選課、體育社團和協會、校內校際武術交流、比賽、表演為主。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群體,是這種文化沖擊最直觀的感受者,中國的傳統武術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校園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職責,發展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目前武術課程在高校中的開展形式主要為武術普修課和選修課,授課內容多數為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和初級三路長拳,部分學校還開展太極劍、初級劍、功夫扇和功夫拳操課程。武術課程一般為每周兩個學時,課程教學以武術套路為主,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在武術套路動作的練習之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自信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是個體對自我的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做出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優秀的意志品質和自信對于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構建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父母家人的細心呵護之下,尤其是在隔代親人的教育之下長大的青少年,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遇事優柔寡斷,缺乏對自我的一個清晰認知。同時,在當今社會的就業、交通、住房等各方面的壓力之下,部分學生自信心嚴重缺失。
我國民辦高等學校起步較晚,從1982年至今不足40年的發展歷史。相較于普通高等學校,在資金、科研、師資、生源、社會認可度等方面都有所差距。民辦高校的生源以應屆畢業生為主,但由于錄取批次靠后,考生分數相對偏低,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民辦高校的學生除了要面對當代大學生普遍遭遇的各種問題之外,同時還要承受比普通高校大學生更大的學業壓力、更重的經濟壓力、更重的認同壓力和更大的就業壓力。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生更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嚴重者更會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緩解青少年自信心不足、抑郁者和恐懼癥等。大量研究證明,心理治療輔以運動干預對于治療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有更好的效果。同時,體育鍛煉有助于增強和培養競爭與合作意識,而競爭和合作意識對于團結意識、勇于進取、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武術套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集武術技擊、中國古代哲學、儒家、道家思想于一體,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遠遠超過其他體育項目。武術套路除了動作與技能之外,還兼顧藝術性和表演性。在武術套路表演中,演練者形與神的變現是評判演練這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形是指習武者在演練中表現出來的起騰轉合、 伸張發放的動作招式;神是指演練者通過外部的形體 動作所展現的一種思維意識和精神風貌。武術套路要求學習者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上場時昂首挺胸,演練時形神兼備,動作節奏清晰。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特點,或剛勁有力,或靈活多變,或剛柔相濟。
當代大學生很多處于家庭的溺愛中長大,缺乏主見,性格內向,很多男生缺少陽剛之氣,缺乏自信是很多大學生常見的問題。尤其民辦高校的學生還有其特殊性:民辦高校學生家庭條件一般較好,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學習成績相較于一般普通高校學生差距較大,且民辦高校由于社會認同感較低,學生更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武術套路產生之初就是為了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提高軍隊作戰能力。武術套路,尤其是對練項目攻防兼備,一招一式都蘊涵有其內在的“精氣神”。武術能夠對大學生的性格、品德和品質進行培養,使其能夠腳踏實地、謙虛謹慎、寬容忍讓,具有獨立性、堅韌性、自覺性、果斷性等。武術套路的演練,要求學生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要求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進行演練;同時,在武術套路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搭檔之間要有很好的默契,能夠密切配合,有助于提高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武術套路往往配合發聲,這一要求對于內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同學來說是一項挑戰,但正是因為這一要求,有助于這些學生有一個宣泄的出口,在練習武術動作的同時,借助發聲挑戰自己,更好的展現自己。
武術套路比賽和武術套路的表演在大學中是較為常見的武術套路活動開展的形式,在武術套路的比賽中,學生練習、備戰、比賽、觀賽等經歷,會讓學生對于武術和武術文化有更為直接和深刻的認知。在備戰和比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在教師與隊友的互相幫助和鼓勵下,好勝心與得失心能夠達到較好的平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在大學校園活動中,各類晚會和活動的開幕式中經常能夠看到武術套路的表演。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登上舞臺,對于普通大學生來說是一次對自我的挑戰,觀眾的掌聲和喝彩更是對表演者能力的認可,這樣的活動,毫無疑問對于表演者尤其是缺乏自信的學生的自信心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大學是學生逐漸從校園走入社會的開始,是學生進入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在認知和心理上產生變化較大的時期,大部分學生從大學開始才自主獨立的生活。當今的社會和職場不僅僅看重技能和知識方面的儲備,還要求學生要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在走入社會和職場時身心要健康,要和他人能夠和諧相處,具有團隊精神和合作共贏的態度,心理承受能力要強,要能夠面對來自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挑戰,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武術教育對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武術技能與武術文化的傳播與開展,在增強大學生自信心方面效果明顯。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應充分發揮其優勢,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武術氛圍,加強武術文化教育與宣傳,不僅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意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增強人際交流能力,增強自信,塑造良好的人格,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