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武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是保障其體質健康與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方式較為自主與開放的特點,其課外體育活動參與方式與其它層次學生(中學、小學)具有較大的區別。表現為其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具有更加的靈活性與自主性,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陽光體育活動、體育社團、體育競賽等活動外,社會性的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家庭體育、自主體育活動等,均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018年12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學校體育美育工作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會中指出“要激發師(教師)、生(學生)、校(學校)、家(家庭家長)、社(全社會)五大主體,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等系列國家文件均指出“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區與學生聯動的青少年體育關系網絡。因此,創新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模式,將其課外體育活動組織與管理從學校延伸至社會,實現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主體的社會化與生活化,從而形成合力促進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全員參與,是當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現狀,進而探索其課外體育活動模式與實現機制,旨在為創新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以及體育健身意識的增強,使得我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蘊育在良好的政策制度、參與氛圍與生活水平等大環境下。一是政策制度方面,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14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等系列國家文件均指出“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區與學生聯動的青少年體育關系網絡。這些政策與制度的出臺,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制度依據。二是體育健身參與氛圍的日漸濃厚,為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參與氛圍。隨著全民健身計劃與健康中國的推進與逐步實施,截止到201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3.6億人,預計在2030年達到5.3億人[1];《國民體質測定》合格以上的人口接近90%,人均體育場地面達到1.57平方米。群眾體育的逐步發展,以及公共體育服務與體育場地設施的日漸完善,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基礎。三是人們體育消費水平的逐步提高,為大學生參與商業性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2016年我國體育服務業的總產值為6827.0億元,占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的35.9%,較2015年的增加值為3560.7億元。隨著大學生生活水平與體育消費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融入了各種社會性或商業性的課外體育活動,如商業健身俱樂部、體育賽事(如城市馬拉松比賽、三人制籃球比賽等),以及自發組織的自行車俱樂部、輪滑俱樂部、登山俱樂部、足球俱樂部等。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學生主要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參與不同的運動項目,且表現出男女與年級的差異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方面,跑步均是男女都比較喜愛的運動項目,而針對其它運動項目,男生偏愛于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項目,而女生更喜歡乒乓球、羽毛球與網球等對抗性較弱的運動項目;在湖北省的高校調查發現,籃球、足球、羽毛球與乒乓球是男生參與較多的項目,羽毛球、乒乓球、跑步和健身操是女生參與較多的項目。這也說明了大學男生喜歡對抗性較強的運動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女生更喜歡健身美體與形塑性強的運動項目。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表現為多種多樣,既有校內體育活動,也有校外體育活動;既有學校組織的體育競賽、體育社團活動與陽光體育活動等,也有社會組織的自行車俱樂部、籃球俱樂部、社區體育比賽,以及自主性的體育健身活動等。如河北省高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方式包括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俱樂部活動與體育協會活動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包括與朋友、同學、家人,以及獨自與其它等[6];組織形式包括體育老師與體育骨干主導的體育活動、學生會體育部主導的體育活動、體育協會與俱樂部主導的體育活動等[8]??梢姡髮W生課外體育活動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合體,應該包含學生參與的除體育課堂教學之外的所有體育活動。因此,我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促進,不僅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應該納入大學生的日常體育生活,形成社會、家庭與學生等共同參與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結構體系。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管理中需要處理的要素包括人、財、物、事件與信息等。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管理體系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系統,包括與人相關的組織主體,與財與物相關支持主體,與事件相關的活動本身,以及與信息相關的媒介等。首先,我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家庭與大學生等,需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與協調的社會關系網絡,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社會化與生活化發展。其次,我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支持主體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社會與家庭,主要提供政策支持、物質支持、服務供給、活動平臺等,滿足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需要。再次,課外體育活動本身,包括各類校園內的體育賽事、陽光體育活動、體育社團活動等,以及校園外的健身俱樂部活動、社區體育活動、自組織體育活動等。最后,媒介作為傳播課外體育活動信息與知識的重要手段,在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以及宣傳與推廣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說明了我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需要政府政策推進、學校體育促進、社會體育服務、家庭體育參與和學生自主行為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家庭與大學生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
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一直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體育生活與體質健康促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我國高等學校主導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十分豐富,包括高等學校組織的各級各類體育競賽、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育社團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陽光體育活動、冬季長跑活動與體育表演活動等。這些活動主要由學校的體育部門、學工部門、團委,以及學生會體育部、學生體育骨干等組織與實施。普通高等學校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形成了規定模式與自主模式相結合,既有強制性要求參與的體育活動,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陽光體育活動等;也有自主選擇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如體育社團活動、體育競賽與表演活動等。這種模式既保障了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也滿足了大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發展的客觀需要。即通過全員參與規定性的課外體育活動,保障大學生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基本要求,同時通過自主體育活動的組織實施,滿足大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的個性需求,提升適應其身心發展的體育知識與技能。
隨著大學生體育消費能力的提升,以及其生活方式自主與開放的特點,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走向社會化與生活化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提供的大學生課外體育健身活動包括社區體育活動,商業健身俱樂部活動、社會性的體育俱樂部活動、體育健身工作室提供的健身培訓,以及各類體育組織舉辦的基層體育競賽或全民健身賽事等,如城市馬拉松、三人制籃球賽等。社會提供的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形成了商業性與公益性的結合,主要以商業性為主,如商業健身俱樂部、體育健身工作室等,這些組織提供的體育健身活動均具有經營性質;而社區體育活動,體育協會或社團舉辦的活動主要是公益性質的,但參與者通常也需要承擔部分組織與管理費用。因此,大學生參與社會性組織提供的體育健身活動需要一定的經費或物質支持,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經濟與物質基礎。大學生參與社會組織提供的體育健身活動往往是基于自主的選擇,一般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以及體育健身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內容與形式,如許多大學生為了健身塑形,通常選擇去商業健身俱樂部進行健身操舞課程或器械的練習。
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居住環境,成員的體育行為等對其家庭成員的鍛煉行為均具有顯著性影響;父母的角色、職業、撫養孩子方式、每周鍛煉次數、了解《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程度和支持青少年體育健身程度是影響其中到大強度身體活動的關鍵因素。因此,家庭體育參與對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習慣的養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是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養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參與的體育活動包括親子體育競賽,假日的體育旅游,觀看體育比賽,以及周末或其它假日的登山、游泳、騎行等體育活動,這類活動一般以家庭聚會或休閑活動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主要在學校,平時與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并不長,所以這類活動相對較少。但是,家庭資助作為大學生生活與消費支出的主要來源,其給予大學生的經費與物質支持,是大學生有能力參與學?;蛏鐣M織的課外體育活動的經濟基礎??梢?,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包括影響大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以及其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經濟基礎。因此,家庭參與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不僅有直接的體育活動提供,而且有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行為與意識的影響。
個人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是大學生日常健身最主要的形式。原因在于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個體,在學習、日常生活等方面基本形成了自主與自理的生活狀態。由此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也主要是以自主的形式為主,如自主參加課余體育鍛煉、自主參加學校的體育社團、社會性的健身俱樂部、體育比賽等??梢?,大學生個人自主的課外體育活動包括多種類型,既有校內的體育活動,也有校外的體育活動;即有公益性的體育活動,也有商業性的體育活動。大學生個人自主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容易受身邊的同學、朋友與體育老師或其他同伴的影響。研究表明:運動友誼與同伴參與體育鍛煉能夠影響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如運動友誼、自主動機能影響青少年鍛煉堅持性;同伴提供的鍛煉自主支持感可以影響青少年鍛煉行為的自主動機,進而影響鍛煉行為;運動友誼質量、同伴關系亦影響青少年運動動機和行為投入。因此,為促進大學生有效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需要在同伴之間建立良好的運動友誼,形成榜樣與示范作用。此外,在大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運動友誼與同伴關系,營造良好的體育參與氛圍,也是大學生獲得體育知識與技能,促進其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重要方式。
學校與社會組織(如健身俱樂部、體育協會、企業等)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供給系統,它們是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管理,平臺搭建與服務供給的主要部門或機構。因而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打破傳統的以學校為主的狹隘視域,把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從校內延伸至校外,逐步形成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活動組織與實施體系,豐富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結構。在校內,積極開展由學校主導的規定性的課外體育活動,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需求,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在校外,逐步拓展適合大學生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平臺,根據大學生的身心需求,搭建體育健身活動平臺,提供體育健身服務,滿足學生身心健康、個性需求與終身體育發展的需要。旨在形成學校主導與社會供給相協調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機制與內容結構。組織機制方面形成學校規定性的體育活動與社會自主性的體育活動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大學生體育活動組織機構與活動平臺,通過整合學校與社會資源,實現學校體育活動組織與社會體育組織的優勢互補?;顒觾热莘矫娼嫿∩砘顒?、休閑娛樂活動與體質健康促進活動相結合的內容體系,形成健身、休閑與社會交往相互動的內容體系,滿足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多樣化需求。
家庭是大學生獲得體育健身意識與行為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參與商業性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經濟來源。個體是大學生體育健身參與的行為載體,其參與動機、知識結構與技能水平等均是影響其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家庭的體育態度、體育鍛煉氛圍及網絡結構對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意識與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家庭的文化層次與體育態度對青少年體育鍛煉認知層次具有顯著影響,家庭的經濟收入對直接參與有償體育鍛煉具有顯著影響??梢?,家庭與大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具有緊密聯系,它是大學生的體育態度發展、體育知識獲得與體育習慣養成的重要基礎,也是大學生參與各類體育健身活動的主要經濟資助者。因此,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行為的促進,需要動員其家庭積極參與,逐步形成體育氛圍與經濟支持相協調的家庭體育參與環境。一是提升家庭成員的體育參與行為,促進家庭成員對體育的認知,以及通過體育健身行為示范與體驗的分享,能帶動其它家庭成員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從而提升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與行為。二是家庭作為大學生經濟來源的主要資助者,它與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消費能力,以及家庭對其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經濟支持程度有十分重要的關系,是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校外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保障。因此,家庭與大學生個體在體育參與意識與行為方面要相互促進與影響,通過塑造良好的家庭體育參與氛圍,形成協手并進的動力結構。
基于普通高校開放的辦學形式,以及大學生學習與生活自主的特點,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呈現內容與形式多樣。這不僅是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與個性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有效整合學校資源、社會資源共同促進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發展,豐富大學生體育生活與增進其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與完善,社會資本參與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2018年12月,教育部部長在全國學校體育美育工作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會中指出“要激發師(教師)、生(學生)、校(學校)、家(家庭家長)、社(全社會)五大主體,加強與改進學校體育工作”[3]。因此,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要形成校內與校外雙軌發展的結構體系,實現多種途徑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一是由普通高等學校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包括規定性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體育俱樂部活動、陽光體育活動等,以及自主性的體育社團活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等。二是積極拓展由社會組織提供的體育健身活動,包括社區體育活動、體育協會活動、商業健身俱樂部活動、商業性賽事、家庭體育活動等。通過參與內容與途徑的多元建構,形成融健身、休閑、娛樂與社會交往于一體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體系,從而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或機構作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的重要參與主體,其不僅在活動組織與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實際支持,而且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實施的重要監督部門或機構。研究表明: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的監督要建立行政責任追究制度,部門自身監督,以及發揮報刊、雜志、網絡等大眾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美國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干預涉及到聯邦政府、社會團體組織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因此,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應該共同監督與管理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一是政府部門作為權力機構,在制度引導與頂層設計等方面,形成宏觀引導與協調促進,監督與評價各項政策的執行情況。二是社會組織,如學校、社區、媒介、體育協會等,要建立自身的監督機制,考核自身對政策的執行程度,以及共同監督與評價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狀況與效果。政府干預與社會參與的監督要形成優勢互補的協調機制,即政府部門通過公共權力的行使,采用宏觀調控的方式,形成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監督的導向與依據,而社會組織或機構則根據自身的靈活性,在內容評價、過程考核與效果評價等方面形成符合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以及具有組織或機構特色的考核機制。此外,要充分發揮媒介的監督作用,媒介作為新時代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傳播與信息公開的重要方式與手段。
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是促進政府、學校、社會、家庭與學生協同參與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的制度保障[20]。首先,在法律層面明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具體權利與義務,提升對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的重視程度,規范與健全高等學校規定性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陽光體育活動等),使其在制度層面與執行層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依據,從而推進高等學校體育政策制度的貫徹執行,全面保障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合法權益。其次,以法律的方式明確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各參與主體的職責與權力,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度,協調與鼓勵社會組織或機構積極參與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并提出具體的任務與要求,立足在科學的制度框架下實現多元主體的協同發展。同時,除學校規定性的課外體育活動外,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主要是自主的形式。為此,提升大學生自主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觀意愿與能力尤為重要,它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產生與發展的動力源。因而加強大學生對體育健身活動的認知,提升其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與能力,能有效促進大學生自覺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因此,在制度保障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大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意識與體育技能的培養,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自覺參與自主性的課外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
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推進,人們體育消費水平的提升,以及體育健身意識的增強,整合協調學校與社會資源,引入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是新時代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個性化需求的基本要求。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要突破以學校為主體的狹隘視域,逐步形成學校主導、社會供給、家庭參與和學生自主的多元整合模式,建構融健身、休閑、娛樂與社會交往于一體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體系,從而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健全學校主導與社會供給相協調的組織機制,形成家庭參與和個人自主相促進的動力機制,構建參與途徑與活動內容多樣性的引導機制,完善政府干預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建設制度保障與主體自覺相融合的保障機制,是實現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促進在政府政策推進、學校體育促進、社會體育供給、家庭體育參與和學生自主行為協同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