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中心學校
在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的存在一直都是教師們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學困生的存在不僅會影響班級以及學校的發展,同時也會對學生自身發展形成一定的阻礙,致使學生無法妥善地與社會進行融合,無法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發展質量。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注意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體系,將重點放在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其進行引導教育,以此推動班級學生共同發展。
1.學生家庭的原因。在農村教育中,很多學生都是家中的留守兒童。由于從小缺乏家長的管理以及關愛,導致這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習態度,甚至自身的人格以及認知也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最終導致學生成為學困生。
2.學校教師的原因。在農村教育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都不高,并且沒有較強的教學素養。在面對班級中的學困生時,很多教師都會采取忽視的態度,對其不聞不問。久而久之,學生體會不到教師的關注,就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信心,進而變成了學困生。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推動教育成功最好的方式不是強制性教育,而是興趣性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能夠對學習內容產生主動了解的意識時,其自身的學習效果勢必會得到提升。所以,在開展農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們應該以此為基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推動學困生的穩定發展。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相聯系,組織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們可以為學生創建游戲化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加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素養的培養。
2.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在開展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自己的感官進行知識記憶。比如,在背誦古詩、課文以及單詞時,教師們可以鼓勵學生從中找出知識之間的鏈接性,背誦重點部分,以此強化自己的記憶。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促使學生形成穩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并對其進行獎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再次,在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預習的意識。通過預習,學生能夠形成基礎的知識記憶,能夠對自身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認知,從而能夠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活動,加強自身的學習效果。最后,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輔助,共同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掌握,在加強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完善學生綜合素養。
3.挖掘社會資源的正面影響。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同學之間所能夠形成的影響。在小學教育中,學生之所以會成為學困生,一方面是因為其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會形成過大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最終產生自暴自棄的意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班級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困生結成學習小組,相互幫助,相互砥礪,共同進步。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家庭成員所能夠形成的影響。比如,教師可以與學生的家長達成共識,要求其加強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并盡量陪伴孩子一同學習,給予學生幫助以及信心,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應注意挖掘學校所能夠形成的影響。比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評比活動,選擇學習標兵,并為其提供獎勵,以此作為激勵,對學生形成調動,促使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穩定提升。
綜上所述,相較于城市教育來說,農村教育目前仍舊存在一定的落后趨勢,會對學生的發展以及進步造成影響。在農村教育中,能夠對學生形成阻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學生家庭的不重視、學校管理的不正確等等,導致學生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對學習產生錯誤認知,最終導致自己成為學困生。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就需要注重調整這一教學狀態,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視為基礎,加強社會以及家庭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以此推動小學生轉困,加強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