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城關鎮第四小學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進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轉變教學方式是實施新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必由之路。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深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小學生。
我們知道,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著其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教學目標圍繞分數和升學來進行,這種影響不斷擴散,使得小學教育教學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不少學校和教師依然把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標準。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下,教師的教學就是以分數為導向,使其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采用單一化、模式化的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訓練和題海戰術鞏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種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分數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它可以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答題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另一方面,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有些老師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教學方式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生搬硬套、重復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未能發揮主體性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真正體會新課程強調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精神所在,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強調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獨立獲取知識,讓學生會學、樂學,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所謂的知識。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首先,要深刻理解教學方式的內涵,教學方式并不僅僅是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它包含教師教的方式、學生學的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學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因此,教學方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情景中,師生為達到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率等而采取的教學行為和師生互動方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新課程所強調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具體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發展語文教學所強調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是作為引導者設計教學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合作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讓學生通過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參與親身體驗、感悟知識,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把知識轉變成個人的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中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整體提升的有效途徑,綜合實踐活動目標是讓學生在大量實踐性活動、實踐型教育情景中培養語言交往能力、寫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以體驗和感受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和課程目標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拓展性教學方式,選擇合適的單元和課文,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收集與文章相關的素材,拓展課文內容,讓學生分成小組撰寫調查小報告、研究小報告或觀察小報告等,這樣,學生不單深入地學習了單元或課文知識,而且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在撰寫小報告的過程中,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既提高了寫作能力,也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知識、認識世界、發展能力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一,把教學過程作為師生互動、共同發展過程,構建積極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讓教師從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