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第一中學
有效教學是上世紀初開始的一場教學改革運動,它在某些方面重新定義教學過程,并試圖為教學過程做出細致而深入的量化分析。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學活動被視為一種藝術行為,即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引導下形成的一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教育教學效果與人與人之間溝通藝術的展現密切相關。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些學者將科學技術滲透到教育活動中來,并依據經濟管理等理論的分析對教學中的“投入”與“產出”進行量化,以形成教學效率。而我們這里說的教學有效性就是針對教學效率而言的,它是指通過課堂設計能夠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并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形式。
在有效教學的背景下,教師要想實現對教學過程的重新構建,就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一是針對性原則;二是科學性原則;三是情感性原則;四是可測性原則。
1.分析高中生的嗓音特點,讓教學具有針對性。高中生多數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處在劇烈的轉變過程中,其中聲帶發育的特征則是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該格外重視的。在聲樂練習中,個人的聲帶發育情況直接影響發音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調整練習方法,適應學生聲帶發展的特殊階段,促進學生順利渡過聲音的變化階段,為以后的聲樂練習打好基礎。雖然在聲樂練習中對聲帶的把握是關鍵,但是對于如何把握學生特殊的聲帶發育期,并做出科學的引導則是教學的難題。如男生的變聲期較晚,通常高中階段正處于變聲的中期,聲音粗糲、低沉,而聲帶則呈現出彈性不足、長期充血等生理特點。這時如果訓練不當很容易出現破裂,甚至造成永久性傷害,從而影響以后的音色。面對這一難題,教師應盡量控制這一時期的訓練強度,在學生進入變聲期后期之后再根據聲帶生理特點趨于穩定、完善的情況做好訓練指導,以達到保護聲帶、提高音質的目的。
2.抓好聲樂基礎訓練,奠定音樂學習基礎。在高中階段,聲樂教學與普通的音樂課程教學不同,其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聲樂知識系統性、專業性的認識,并為音樂院校中聲樂人才的培養做好準備。通常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完成了基本的音樂啟蒙。而進入高中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基礎培養,以糾正學生聲樂學習中的誤區,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所謂“萬事開頭難”,高中聲樂教學也是如此,基礎知識雖然內容上易于理解,但是從專業角度看確實是對學生之前的音樂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因此,許多學生在一入門就出現了畏難情緒,導致聲樂基礎不扎實,影響了后續學習。對此,高中聲樂教師應注重基礎練習,從自然聲區開始逐步拓寬訓練內容,增加訓練強度。如在發聲練習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聲帶發育特征指導學生找到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以避免對聲帶的損傷;同時要及時糾正發音、吐字等問題,提高學生基礎訓練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3.鼓勵創新探索,深化聲樂理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基于此,在高中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首先主動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控制傳統灌輸、記憶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動機,讓學生在更加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實現對聲樂學習的創新探索。從有效教學的構建來看,高中聲樂教師首先要立足學生主體,不僅要做好對學生的專業指導,更應該引導學生平衡訓練與考試的壓力,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學習興趣;其次,調整學習內容,在學生完成了基本的聲樂教材訓練之后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流行音樂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音樂情感表達;最后,對學生的創新行為給予充分的包容與肯定,讓學生的聲樂學習不再局限于按部就班的模仿,而是能夠融入自己的音樂理念,為學生以后發展自己的音樂風格給予支持。
4.注重情感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情感滲透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完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思路。在高中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聲樂知識、技巧與音樂的藝術情感相結合,通過情感滲透讓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技巧的掌握。如在陜北民歌《二月里見罷到如今》聲樂指導中,教師不僅要針對開始樂句高位置發聲難點加強對學生“li”“la”發音的訓練,還應該解讀陜北民歌風格滲透粗獷、蒼涼的音樂情感,在技巧與情感的融合中提高學生的聲樂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