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肅州區金佛寺鎮紅山中心小學
學生是成長發展中的個體,在音樂活動中有素質能力上的差異。因此教師要細心地、反復地觀察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學生接受音樂教育時的一些特點——個體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實際上就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個性品質,它表明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可重復的、不可再造的價值主體。具體到音樂教學中,則表現為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速度和認知方式上存在差異,并且這種差異呈現出多樣性。每個學生都具有多種智力,但不同的學生在各種智力方面各有特點,這種內隱的智能差異的外顯化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只有當這種差異性被充分認識,才能實施有效的教學——分層教學。
1.目標分層,逐級優先。教學目標決定了整個教學行為的去向,要進行分層教學首要的就是要進行教學目標的細化和分解,做到區別對待,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盡可能地接近目標。因此,教師要從研究學生的差異入手,根據學生的現有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可要求其在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拓展提高;對中等層次的學生可要求其緊扣基本要求落實音樂核心教學內容;面對較低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把教學目標分解和簡化,并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
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也應該有所區別。教師要確立各個層次學生在不同目標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和檢測反饋中調整對各個層次學生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以音樂為例,較低層次的學生偏重于接受性學習,以字詞積累和記憶性內容為主,可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聽唱習慣。適當要求其理解和應用,夯實基礎形成樂感,以期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中等層次的學生屬于接受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并重,以理解和分析為主,涉及評價和應用,可培養他們質疑、討論的習慣,促使他們向較高層次轉化;較高層次的學生主要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可要求他們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評價和應用,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2.課堂研討,交流碰撞。首先,教師要成為課堂上的觀察者、傾聽者,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還給學生。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教師要牢記“學生的一分精彩比教師的十分精彩更重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建構者,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傾聽者的好處還在于能夠從各層次學生的學習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的要求、方向和手段,實現預設和生成的動態平衡,使各層次的學生得到鍛煉,最大限度地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所提出的問題要有較大的包容性,在包容中體現層次。問題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細。要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對問題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和把握,這樣他們才能很好地參與進來。在集體交流時,教師最好能遵循“低——中——高”的順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機會,不要冷落較差層次的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要注意各層次搭配,發揮高層次學生的輻射作用、中等層次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發表意見時,要求學生一定要有理有據,立足文本內容,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再次,教師作為課堂的點撥者、管理者,在指導學生時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區別對待。對較高層次的學生可以啟發為主,因勢利導,要求對知識聯系和貫通;對中等層次的學生和較低層次的學生可以幫助為主,重在指引方向,提供依據,促進其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要及時消除較低層次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各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最后,實施分層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應該以激勵和表揚為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學習的自覺性和內驅力。對學生作業和檢測中體現出的學習水平,應該以縱比為主要的比較方式,兼顧同層次的橫比。要強調個人的變化和進步,而不應一味地強調分數和位次。
現階段由于教學班的限制,分層往往隱藏在教師教學行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種隱性分層。其實,不管是“分層教學”也好,還是學校提出的“適切教育”也好,都是在研究學生,聚焦于課堂。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明暗隱顯可以因人而異因年級而異,但是理念的出發點都應該是基于課程,基于學生,基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