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川 張曉英 廣東醫科大學體育教學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然而,自1985年開始,我國的青少年的體質連續下跌,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審美能力與時代要求漸行漸遠。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及“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以及2019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嚴把考試和畢業關口,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未達60分不能畢業的意見,意味著國家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極度重視,也意味著體育于體質健康的極大作用。同時,教育部《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指出,培養學生的陽剛之氣的意見,扭轉“小鮮肉”“奶油小生”式的畸形審美。大學生群體是我國的龐大群體,也是我國未來的支柱力量,高校的公共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收官階段,對學生思想道德情操、行為習慣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順應時代發展,切實做好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努力為國家培養體質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堅強的新時代新青年。目前,學者們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仍停留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水平、師資力量、體育場館設施、體育政策落實等方面,公共體育教學培養理念仍停留在健康體育觀、終身體育觀層面。但學者們忽視了大學生群體的能動性,以及追求的多元性,忽視了當代年輕人對休閑、審美的渴望,以及年輕人對健康的無意識感。因此,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說明。
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通常認為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娛樂功能。體育的健身功能已經廣為人知,對身體的益處也不必多說,這里要思考的是,由于醫學、心理學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免疫力正佳的現實情況下,體育的健身價值有多大程度的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在學者們的研究中以趨于全面,但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學生體育學習投入的降低,以及體育教學的興趣性、自主性導向,體育的教育價值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高校過于重視健身價值的教育,休閑體育、體育審美的教育將何去何從?其價值如何發揮?體育的娛樂價值在當今眾多娛樂方式的時候又如何體現?
在詰問以上問題的情況下,我們不禁反思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傳統的培養體能、運動技能、情感的目標是否適宜?教會技能或是教會健身方法、教會休閑、審美或是實現終身體育目標。
1.技能與健身
新時期的體育是追尋身體健康的過程。運動技能是人們在活動中運用一定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完成某種動作的活動方式。健身是通過動作練習,使人身體健康,體質增強,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健身的運動形式和練習手段需要根據人體生命科學的原理來進行制定,以達到推動人們身心健康的目的。其發展的原因即為了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從運動技能和健身的目的來說,運動技能是為了達到某種運動技術的極致,追求人體機能的最大限度發揮;健身是為了身體健康的目的。從過往實踐來看,運動技能是完成現代體育運動的必經一步,但運動技能并不是通往健康的必經之路,也不是增強體質的必經之路。從眾多高水平運動員的經歷就可以知道,運動技能并不總能增進健康;同時,如今與1985能增進健康;同時,與1985年前對比,如今的運動技能的平均水平提高了很多,但當時的體質較如今高了許多。因此,運動技能并非是增強體質的關鍵,而增強體質的核心是科學的健身方法。
2.技能與休閑
新時期的體育是追尋精神愉悅、健康的過程。休閑,通常指閑暇時間或余暇時間,是指人們的全部生活時間減去必需的生存時間(吃飯、休息等)和必要的工作時間(上班、家務等)之后的可自己支配的時間。凡勃侖在《有閑階級論》中認為,體育運動是有閑階級用于炫耀與消遣的方式,其炫耀的方式主要表現為時間的消費與金錢的消費。運動技能需要通過大量重復的、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成預期效果,以此來達到區隔的效果,從而實現炫耀的目的。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會發現,常規情況下,一起參與體育運動的人常常是運動技能、或者說技術相差不多的人,而當你想獲得更高的休閑效果時,你會不斷的訓練你的技術,直到技術的提升,而休閑分為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難題解決后的精神上達到的愉悅。這種難題并非僅指書本中的難題,體育運動中技術的學會、技術瓶頸的突破都屬于此類范疇。這里需要提及的是,正確的體育休閑觀不是以比別人更好的技術而炫耀產生愉悅,而應該是突破自我后獲得精神上的快樂。
3.審美
新時期的體育是追求身體美的過程。體育與美學都是西方社會的舶來品。中國傳統的審美是一種靜態的、天人合一的、注重和諧的美,一種含蓄之美。但是,如今社會變化加快,以及社會成員原子化,對美的定義不一,加上我國媒體的快速發展,商品化、娛樂化等大眾化主流的出現,國內的審美取向迅速被吸引著向“小鮮肉”“奶油小生”式審美,奧運會部分網友們舉重冠軍形體的調侃,暴露出我國大學生對體育審美能力的欠缺。體育審美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從審美角度對體育運動的評價,體育美育可以提高體育實踐者的理性形象,促進體育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某種意義上,體育審美教育能夠促進人格的完善,恢復人性的完整。在參加體育活動、運動競賽以及觀看體育比賽的過程中,人們能夠吸收豐富的精神營養,感受到堅定剛毅、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不畏艱難、勇于吃苦、團結友愛、服從大局等品德之美,從而引起心靈的震撼,實現思想的升華。對促進我國審美進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扭轉我國男性缺乏陽剛之氣的現狀有著重要作用。
4.健康第一指導思想與終身體育觀
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提出源于1995年體質健康調研,由于學生的耐力素質、柔韌性等方面能力的下降,于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其成立依據在于: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符合人的基本生存權和現代社會的需求、符合未來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符合終身體育發展的需要,終身體育觀是學生不僅在校期間身心得到良好發育并保持健康狀態,而且要使他們在離開學校后的漫長人生不同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但是,終身體育的跨度時間長,不同時期的體育需求不一,如何能在學校時學會一生受益的體育知識?不同時期對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如今就業壓力、學業壓力、環境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焦慮、迷惘等心理健康壓力往往超過身體健康的直接反應,進而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時有發生。健康第一指導思想與終身體育觀與現實情況仍有差距。
5.小結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課程的價值體現
公共體育教學的課程價值是教育價值,其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在于教會學生正確健身方法、教會學生學會體育休閑、樹立正確的體育審美觀、培養學生自學體育的能力等。
1.課程設置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學生畢業和獲得學位必須修滿規定的體育學分。四個學期必須修滿144個學時,平均每學期至少保證36學時體育課。按照每周兩個學時的標準,至少每學期要開設18周的公共體育課。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設置內容仍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籃球、足球、排球、田徑、武術等項目。然而課程開設總有不合理性,部分運動項目的開課情況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存在開課班級人數過多,師資力量、場地器材不足,以及男生普遍選擇運動強度大的運動項目、女生選擇運動強度小的運動項目的情況。
2.教學方法及組織形式
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方法常以傳統的講解-示范-輔導練習方法為主,練習模式仍以分解練習、完整練習、重復練習為主,雖然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但由于過程的枯燥、乏味,不能夠滿足現代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難以有效激發大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興趣。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分層教學、選項教學、男女分班教學等,多數高校仍以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為主。
3.教學內容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仍是以籃、排、足、乒、羽、網、田徑、健美操、武術等競技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能為教學內容。對于裁判規則、技戰術分析、理論知識學習的講解較少,甚至沒有講解,對運動技術的傳授目的仍是為了比賽。同時,對于休閑類、表演類等競技性不強的運動項目教學較少。
4.課程完成情況
普通大學生體育課出勤率不高,課外體育活動參與性欠缺,體能訓練貫徹程度差。調查結果上看,有不少大學生缺席體育課,對于缺席的最主要原因,教師和學生給出的答案不盡一致,教師認為是有事或無故曠課,而學生認為是沒有興趣就曠課,在某種意義上而言,無故曠課也是由沒有興趣所導致。為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絕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會采取適當措施或經常采取措施,但學生的認識恰恰相反,而且有近70%的學生從來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同時,盡管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學生的體能重要或很重要,但只有少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每次課均專門安排體能教學內容,并認為每次課運動量達到了應有的標準或要求。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多數學生仍停留于怕渾身肌肉曬黑、極度的瘦等情況,對美的理解仍舊停留在白、瘦等審美觀念,沒有形成運動美的觀念。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高校教師對于公共體育課教學目標的認識呈現多樣化發展。但大體而言,大多數高校的體育教學課程教學目標仍以傳授技能為主,常在操場、體育館等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的傳授。部分教師體育教師認為公共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也有部分體育教師將體育課程當作娛樂活動課程。然而,他們對健身方法、身體衛生等方面知識傳授和對休閑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對體育自學能力的培養仍顯不足。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醫療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身體健康受保障程度越來越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人們的精神,思想意識卻大批量撲面而來的出現空虛,焦慮、郁悶、煩躁等狀況,人們對健康的渴望不僅是以前對身體健康的渴望,更增加了對舒適、美、愉悅等精神生活的向往。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追求逐步提升,而以往的體育運動往往作為一種工具用于培養體能、技能、情感,在娛樂休閑方式如此眾多的今天,勢必會導致學生將體育運動看成一種任務,進而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轉換傳統思維顯得尤為迫切,胡小明教授曾說,體育運動最終的走向是從工具走向玩具,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也是一樣,不應該以某種體育方式達到某種標準,更應該是培養學生學會健身、學會玩、學會休閑、學會體育審美等等。未來的體育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正確健身的能力、正確處理休閑的能力、正確體育審美能力,而不是達成某種技能目標、某種體能標準。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教師要學習先進教育理念、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并將其轉化為實踐。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教育理念的學習,及時了解學科前沿知識,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同時,將教育理念結合學生實際,及時調整、明確教學目標。目前我國的體育教學理念是“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終身體育觀”等。然而,人體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以人為本”“終身體育觀”也應放在不同的時期與具體情境下,并且,學校的實際課程設置、師資水平、場地設施等也會影響教學目標。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具體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