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金 遼東學院醫學院
分子生物學檢驗是臨床醫學檢驗崗位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甚至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供指標檢測和技術支持。目前,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在傳統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病毒感染、流行病學調查、單基因病診斷及多基因病研究等方面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伴隨人民大眾對生命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時腫瘤等多基因慢性病發病率的日益增加,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在基因檢測等方面的應用對于這些疾病的臨床精準靶向治療的指導作用越來越重要[1]。
高等職業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標準的培養目標中指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衛生行業的臨床檢驗技師、輸血技師、病理技師等職業群,能夠從事臨床醫學檢驗、輸(采供)血、病理技術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為實現高職醫學檢驗技術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提升臨床檢驗工作的崗位勝任力,結合分子生物學檢驗課程特點,以課程思政育人為根本任務,以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核酸序列測定、質量控制管理等核心技能訓練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健康的“職業觀”和良好的職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分子生物學檢驗課程是學習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人體自身或外源性感染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進行檢測分析,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等提供依據的一門課程。為貫徹落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價值塑造的育人理念,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要求,將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從道德、人文等方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等思政目標納入分子生物學檢驗教學大綱。同時設置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如核酸的分離純化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分子雜交技術、核酸序列分析技術、基因重組技術等,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核心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邏輯性思維及創新性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分子生物學檢驗的新技術及前沿發展方向。最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學生具備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檢驗的實際工作能力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
分子生物學檢驗課程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大批的醫學檢驗技術人員需要承擔沉重的核酸檢測任務,但醫學檢驗人義無反顧、甘于奉獻,把維護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開學第一次課,我們以“新冠疫情防控,我們檢驗人貢獻了什么?”為思政點,通過典型貢獻案例介紹、檢驗人員工作視頻演示、學生交流討論等形式,使學生深入理解檢驗工作人員面臨著每一份有可能感染病毒的標本,他們作為離病毒最近的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挑重擔,發揚了“救死扶傷,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精神,沖在了抗擊新冠病毒的第一線。在講授如基因組與基因組學、腫瘤相關基因、克隆基因表達及基因干擾、聚合酶鏈式反應及相關技術等相關章節時,結合斷裂基因、逆轉錄病毒癌基因、端粒酶、RNA干擾技術的發現等獲得諾貝爾獎的典型事件介紹,讓學生懂得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需要腳踏實地、刻苦鉆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樣,這些思政資源轉化到實際工作當中,根據分子生物學檢驗的職業特點,培養學生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觀念和嚴謹的工作態度[4]。
分子生物學檢驗主要應用的技術包括核酸的分離純化、聚合酶鏈式反應、分子雜交、核酸序列分析、基因重組等。由于新冠疫情的發生,全國各地大多數的市區醫院及第三方檢驗機構均能夠承擔核酸檢測任務,其中使用的核心技術為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目前及將來的就業目標為導向,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反復對學生進行該項技術的訓練。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課件講解、視頻和動畫演示等系統講授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步驟、反應體系組成、衍生的其他技術及臨床應用。同時,將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視頻放置在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線上自主學習資源,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訓練,最終通過實驗考核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質量控制是醫學檢驗的核心要素,能夠有效保障檢測分析過程及結果的真實可靠。由于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特點是對于微量的DNA能夠進行指數級別的擴增,很容易出現檢測結果的假陽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斷向學生強化樣本運輸等檢驗前,核酸提取、儀器設備操作、結果分析等檢測中,以及結果傳輸及解釋等檢驗后的過程性管理思維,逐步建立學生的系統化質量控制管理理念[5]。
分子生物學檢驗是直接對接臨床檢驗工作的一門學科,其應用技術的革新是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為基礎的,而分子生物學在目前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分子生物學檢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課程載體[6]。首先我們通過課程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兩個講座《創新性思維的實施和總結》和《醫學綜述的寫作和文獻檢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能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隨后根據具體講解每一項分子生物學檢驗核心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及前言發展,在考核環節安排了“綜述性論文寫作”考核內容,并設置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分子生物學檢驗中的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病毒檢測中的應用、基因診斷的應用前景、乙型肝炎的分子生物學診斷、RNA干擾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基因芯片在分子生物學檢驗中的應用、分子生物學檢驗與親子鑒定”等選題指南,學生根據指南自擬題目撰寫綜述性論文。同時制定論文寫作要求,其中針對是否剽竊和抄襲提出了嚴格的規范,加強學術誠信教育,杜絕誠信缺失。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課程微信群等溝通渠道完善學生的論文結構和內容,提升寫作質量。
伴隨人民大眾對于生命健康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等醫學教育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育并舉培養模式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背景下,需要將課程思政育人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凝練課程的核心知識及技能,根據課程特點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途徑,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精神等。分子生物學檢驗作為醫學檢驗的重要工作崗位,其在疫病的預防、診治和公共衛生防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新冠病毒的基因檢測、腫瘤的基因檢測及靶向治療的廣泛應用,這要求分子生物學檢驗的教學內容與臨床檢驗工作任務對接、教學過程與臨床檢驗工作場景對接,為學生達到臨床執業標準奠定堅實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基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