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雞川鎮許家堡小學
數學學科邏輯性比較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部分問題進行合理追問,進而活躍學生思維,提升思維質量。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針對某些疑點提出問題,而不是追根究底,所以沒有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梢?,把握追問的時機至關重要。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這些錯誤也表現為學生知識的欠缺點。當學生出錯時,教師不能對其置之不理,當然也不能諷刺學生,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便于更好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在學生犯錯時巧妙追問,促進學生思考,并讓學生能從根源處發現自身存在的錯誤并及時糾正。
以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部分的內容為例,有部分學生在做練習時竟然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如,“100÷8÷2=?”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算:“100÷(8÷2)=100÷4=25”。筆者出乎意料的是有小部分學生都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仔細觀察、深入反思,發現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連除問題掌握得不牢固。但是筆者并沒有指出他們的不對之處,而是將這道連除的問題拆分,并借此指出學生的錯誤。這時,筆者適時提問:“100÷8=?”學生正確回答后,筆者繼續追問:“12.5÷2=?”學生又馬上回答了正確答案“6.25”。此時,學生發現兩種計算方法得出了兩種結果,也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于是,筆者繼續追問:“若想要在這個位置加一個小括號,應該如何變化?為什么要這樣變化呢?”在筆者的層層追問下,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且發現了自己在知識上的誤區,深刻理解了連除的意義。
在課堂上教師的追問也要把握好時機,且要分清什么時候才能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并問出學生的理由與想法,盡量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以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用小木棒去擺一擺正方形,并得出一組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如 9÷4=2(個)......1(根)、10÷4=2(個)......2(根)、11÷4=2(個)......3(根)、16÷4=4(個)。之后,教師提問為什么都是余1根、2根、3根,有沒有哪個數是余4根、5根或者6根的呢?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繼續操作并思考。之后,筆者讓學生在不擺正方形的基礎上直接說出。教師說到17的時候,學生說能擺4個,剩1根小木棒。教師說18時,學生又馬上說能擺4個,剩2根小木棒......教師說20時,學生又馬上說能擺出5個。這時,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沒有動手擺正方形我們也能這么快地說出結果,而且準確無誤呢?”在此情況下,學生的思維迅速進入到了探究的狀態,他們的思維點及時落在了余數的商上,從而發現了余數以及商的變化規律。
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再加上各方面的知識能力欠缺,也會使得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比較膚淺。為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適時追問,并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的知識點,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教學“圓的認識”這部分的內容時,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尋寶的活動:若有一個寶物在我們左腳的3米處,那么寶物可能在哪里?在課堂上,筆者抓住了“同長”這個關鍵詞讓學生討論。學生最終從上下左右四個不同的位置擴展到以自己的左腳為圓心,半徑為3米的圓上。雖然說這也已經完成了追問的目標,但是筆者繼續問學生:“那么寶物是不是一定在以我們左腳為圓心,且半徑為3米的圓上呢?”筆者提出這個問題時,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由于學生的知識比較膚淺,那么在思維受阻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切半個西瓜的視頻,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寶物有可能在上面,還有可能在底下。那么寶物就應該是在以我們的左腳為球心的圓球上,且半徑為3米。這時,筆者繼續問學生:“圓與球有哪些區別?”這個過程中,知識由表及里,由深到淺,舉一反三,擴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總之,針對部分問題進行合理追問,鼓勵學生追根究底,是學好、學透數學知識的良好手段和較好措施,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問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數學必須深入思考。其次要把握好合適的追問時機,鼓勵學生追根究底,掌握知識的實質。最后要掌握追問的方式,讓學生心情愉悅地深入思考,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