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登縣西鐵小學
初入職教師在課堂上大多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沒有任何回應,或者老師根據大綱要求提出一個簡單問題,學生卻答非所問。最后的結果就是老師認為學生沒有好好聽講,學生顯得很茫然。一位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講授《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他按照記敘文的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把課文內容點出來之后,要求學生不看課本說出課文主要內容。學生顯得非常消極,全班沒有一個學生主動站起來回答,在老師的強迫下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吞吞吐吐無法說出令老師滿意的答案。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認為學生不會思考問題,語言表達能力差。課后,老師表示學生的基礎非常薄弱。在老師看來,學生只要把黑板上老師所羅列的各要素用自己的話連接起來就可以了,可是學生卻很難給老師回應。站在老師的立場,老師認為問題的設計是符合自己在學校接受的相關教育的:緊緊圍繞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目標進行問題設計,按時完成課堂設計任務。從學生的立場來說,認為老師的提問很深奧,無法理解,擔心回答不到位。這類情況的出現,導致初入職老師的課堂效率很低,無法正常完成課時內本應該解決的問題。同時,老師課前課后心理落差大,打擊了新教師的上課積極性,失去了課堂成就感。
1.改變提問方式,換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提問語言。
剛參加工作時課堂提問效率低的問題也讓我很困擾。在課余時間,我主動找老教師探討學習。一位老教師說:“你以后在提問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時可以換個說法,比如:‘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你可以換成‘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可以講給老師和同學聽嗎’?”在講授《南轅北轍》這篇寓言故事時,我剛開始提問:“讀了課文哪位同學說一說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一兩個同學舉手,回答的也不是很流利,而且很多內容都是看著課本讀出來的,我決定試一試老教師的方法,我又提問:“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一次舉手的同學很多,且回答很流暢,故事內容也講得很清楚。
2.復雜問題簡單化。在講授《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老師剛開始提問:“蜜蜂真的可以引路嗎?”學生三三兩兩回答:“可以!”帶著幾分不確定。老師決定換一種問法:“花叢里采蜜的不僅有蜜蜂,還有蝴蝶,列寧為什么不跟蝴蝶走,而要跟蜜蜂走?”學生爭相回答:“因為列寧知道蜜蜂會回蜂房,養蜂人就住在蜂房附近。”“那么蜜蜂真的可以引路嗎?”“不可以!”這一次聽到的是全班整齊劃一且非常堅定地聲音。針對前后提問學生的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復雜問題的思考是欠缺的,但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可以給他們簡化問題,由簡單的問題引入,用更形象、具體的事物來引導他們找到答案。
3.及時調整課堂氣氛,不連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關注學生課堂情緒。《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技類文章,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按理說這樣的文章是非常受孩子們歡迎的,但在聽一位新教師的公開課時,整堂課下來孩子們的反應非常冷淡。甚至老師的提問基本沒有學生回答。這樣的情況就導致老師越講越緊張,越講越沒有條理,整堂課顯得非常失敗。這堂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在一開始就把問題復雜化了。剛開課,老師就提問:“讀了這篇文章,你了解了那些關于月球的科學知識?”學生一聽,了解的科學知識,那肯定是很深奧的知識,所以都不敢回答,害怕自己回答得不夠科學。之后,老師沒有顧及學生,繼續提問:“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學生面對提問和聽課老師的壓力,害怕自己回答不夠全面,再一次退縮了,這連續兩次的提問嚴重打擊到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其次,我在課后了解到這個班剛剛上完一節公開課,且是一節不太成功的公開課,學生的上課情緒本就不高。這也直接導致學生在這節課上不敢回答問題,害怕出現前一節課上犯的錯誤。究其原因是這位老師在課堂上并未關注孩子們的情緒問題,在沒有人回答問題后顯得有點急躁。這也反映出很多新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是很關注孩子的情緒,只關注自己上課的節奏與內容,導致上課效率不高,學生參與度不高,老師課后沒有成就感。因此,關注課堂氣氛,顧及學生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