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丹縣東街小學
長期以來,對于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教師致力于單篇的“精讀細講”,來指導學生閱讀,一學期下來,學生學會了教科書上的內容,而閱讀量卻很小、閱讀面很窄。對此,筆者所在小學針對高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有梯度的問題設計,調查學生的閱讀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閱讀量小,所選擇的書籍非常單一。一些農村的留守兒童缺少閱讀的書籍,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部分學生忙于完成每天的家庭作業,學習沒有計劃性;少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閱讀興趣不濃厚等。針對這種現狀,學校和教師將群文閱讀教學引入到了課堂教學之中,其目的是逐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所謂“群文閱讀”,是指在一節課中,緊緊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開展教學,根據學情與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議題,這些議題可以是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文章,也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但切忌一節課設計的內容較多,搞成“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群文閱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群文閱讀教學是相對于單篇精讀教學而言的,由于一節課要完成多篇文章的閱讀,所以,群文閱讀教學難度更大一些。因此,要想做好群文閱讀教學,教師要精講每一篇文章,讓學生打好扎實的閱讀基礎,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字詞句篇閱讀能力,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1]。當然,一個單元或是一組課文是否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授課,還要因課而異,如果單篇閱讀教學能解決問題的,就不必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要根據內容,以學定教。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之前,重點抓好“課前預習”這一關,課前讓學生花費時間,大量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把課文作為精讀文章,把其他拓展的文章作為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即把課文作為基礎課,把群文閱讀作為延伸課。當然,學校也可以將校本課程有機融入群文閱讀的范圍內,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1.教師要做好群文閱讀議題的整合。群文閱讀的議題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確定上群文閱讀課后,要進行大量資料的整合與篩選。可以將同一體裁的文章作為議題,以某一篇文章為核心,其他文章為輻射點,開展閱讀教學;也可以將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學。如:教師可將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放在一起,通過比較,學生就會發現,作者作品的創作都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再如:送別詩、表達母愛的文章、寫景的文章等都可以放在一起閱讀,這樣就豐富了群文閱讀的“載體”,把教師單向灌輸知識變為師生、生生之間多向的、開放的群文教學模式。有了這個載體,我們何愁學生沒有書可讀?我們還擔心學生的閱讀量上不去嗎?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取還要有一定的梯度。例如,在執教老舍的《草原》這一課時,筆者搜集了《養花》,還有《桃花心木》《雅魯藏布大峽谷》等放在一起,讓學生有比較地感受不同作者筆下對植物的喜愛之情。
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進行選文,選文的難易程度、知識深淺等要適當。如:在執教《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古詩時,教師要教學生學會吟誦方法,并配樂吟唱;通過合作交流、自主研讀,把詩的韻味表達得淋漓盡致。
通過選文——閱讀概覽——主題梳理——思維導圖——精彩片段分享——拓展延伸——多元教學評價這一過程,教師不斷講課、聽課、評課、反思,教學水平必然會得到快速提升。
2.提升學生預習古詩詞的能力。筆者對群文閱讀教學進行探索始于2017年,從剛開始的“2+1”三篇開始,筆者選取了北師大版六年級的《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三首古詩,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預習了這三首古詩,了解這三首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緊扣“送別”二字,體會詩歌的意境,對比三首詩,同樣是送別,由于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心情也不一樣,但都表達出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以及內心的孤寂與惆悵等。從這三首詩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學生課前預習充分,教師教學設計精巧,反復推敲、磨課,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生學習的興趣日益濃厚,教師教得輕松,在單位時間內做到了以點帶面,突破了僅靠單篇而講解繁瑣的閱讀現狀,凸顯了群文閱讀的優勢。
3.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巧設疑,通過課前導學案,抓好群文閱讀教學這一關,激發學生閱讀興趣[2]。如,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充分,閱讀量上不去,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于是,筆者通過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知識“流動”起來,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
在課余時間,教師提前布置給學生閱讀內容,限定時間讓學生閱讀,制作閱讀量化表與評價表,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每天布置閱讀內容,哪怕是一段文章也進行有效指導,利用每天課前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匯報自己閱讀的收獲。如,你所讀的這一組文章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作者為了刻畫人物形象,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等。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進行有效的評價很重要,教師對學生要多進行鼓勵與表揚,久而久之,學生們你追我趕,興趣濃厚,全班掀起了閱讀高潮,閱讀成了學生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迅速捕捉到文章內容的關鍵信息點;而一些閱讀習慣不好的學生,由于目標不明確,閱讀任務很難完成。
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閱讀提示就顯得很重要,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也不可輕視。例如,圍繞“心理活動片段描寫”,筆者將《小抄寫員》《父愛》《墻角的父愛》《背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組成一組,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筆者也把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集中起來,讓學生讀中思考、寫中總結,做成思維導圖,梳理出文章大意。通過對比閱讀,學生發現,父愛的表達方式不同于母愛,但他們的出發點都一樣。
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智慧的“點燃者”,教師要做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將課堂大部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去體會、去感悟、去運用,只要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閱讀能力自然就很快提高了[3]。
4.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從單篇到多篇,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以后,教師要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以及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學生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長期的教學中養成的。由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學生學會了略讀、默讀,甚至是跳讀、精讀,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變化,自主閱讀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如,對于《金色的魚鉤》這樣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可讓學生與《豐碑》《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放在一起閱讀,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與閱讀能力,在一節課內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而如果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抓住三篇課文的主線“責任”這一關鍵點,梳理三篇文章的脈絡進行長文短教,同樣是寫責任,在三篇文章中卻有不同表現。通過讓學生“跳讀”,找關鍵句的方法,品詞賞句,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理解起文章來水到渠成,學起來就很輕松,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無痕中得以提升。
5.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我們常說:“言為心聲。”學生閱讀能力上去了,習作水平也就提高了。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捷徑和最重要的手段。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隨著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自己喜聞樂見的一些經典篇目,自主閱讀。為了達到讀寫結合,教師可以把“閱讀成長記錄袋”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這一做法很實用,通過有效利用“閱讀成長記錄袋”,教師指導,學生學做,讓閱讀教學落地生根。每月,學生根據閱讀的篇目,自己動手畫思維導圖,自己動手制訂自己的群文閱讀計劃、閱讀記錄卡、讀書分享卡,并進行好詞好句摘錄,寫閱讀心得體會、閱讀反思、閱讀評價表等。學生通過課堂當堂寫、課后隨筆練、寫讀書筆記等方法,慢慢地,寫作時人人有話可說、人人有話可寫。
總之,通過近幾年群文閱讀教學的大膽嘗試,筆者發現,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初步學會了速讀、略讀、跳讀、默讀等基本的閱讀方法。當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需要以群文的形式開展教學,教師要依據學情有的放矢,合理選擇。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督導,送培進校、送教下鄉等群文閱讀教研活動,筆者所在學校也把這一做法推廣到各兄弟學校,尤其是以班級讀書交流會活動為載體,以群文閱讀為切入點,進行有效評價,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閱讀興趣濃厚,各學校也呈現出了群文閱讀教學百花齊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