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陜西省榆林市第三小學 陜西 榆林 719000)
現行人教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在每組每篇課文前都有相應的一段閱讀導語,這是我們組織閱讀教學,實施《主題學習》的指導性的綱領,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如人教版五年級第十冊八單元的單元主題可分為:人文性主題,是異國風光、異域文化;二是知識性主題是異域風情的特點,揣摩作者是怎樣寫景物、風情特點的,積累優美語言。可到了第27課閱讀課文《與象共舞》,課前的導語卻有著這樣的表達:“河道上一只只往來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獨特耀眼的風景,而你置于有‘萬象之國”美稱的泰國時,將體驗到另一種風情。默讀課文,想一想:在泰國,人與大象的關系是怎樣的?找出有關部分,多讀幾遍。再聯系上一篇課文,比較一下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從指南描述的語言來看,不光突顯本組課文的中心主題,而且強化了本課閱讀教學的內容及重點難點,展現了它的獨立閱讀性。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導語,有效地抓住教學重點難點,有針對性的為學生設計出課前的導讀要求。
2.1 互動交流,共享感知。互動是一種常規的教法,學生在課前導讀過程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思想認知和情感收獲,或方法所得。而互動過程是學生進行嘗試思維的過程,也是學生智慧情感共享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極力鼓勵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收獲更為豐富的認知。例如五年級第十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教學中,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導讀的檢測,然后重點實施“互動交流,共享感知”。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聯系上下文,引導學生思考“老班長閃光的品質在作者描寫的三次喝魚湯的情景中得以充分體現。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個情景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品一品”。通過互動,學生交流感受,各抒己見,理解到老班長在那樣艱險環境中,堅持把魚湯留給病號喝的平凡而偉大的精神,感受老班長不辱使命、忠于黨、舍已為人的可貴品質。在學生思想火花激烈的碰撞中,領悟了文章的中心,揣摩到寫作的特點,達到“互動交流,共享感知”的教學目的。
2.2 積累詞語,學以致用。閱讀課文除了具有其可自主閱讀的獨立性以外,大部分課文是具有語言優美、寫作特點顯明的共性的,其中一部分還出自名家之筆,有示范引領、積累應用作用。因此,在教學時可做單元組別習作訓練的范文進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交流、摘抄背誦、學習習作方法、積累語言,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如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節選第十冊第28課《金錢的魔力》中有關店員托德看到“我”拿出百萬英鎊大鈔時的容顏描寫片段這類語段,作者應用比喻、夸張的精彩細節描寫手法,刻畫出一個見錢眼開、笑容窘迫難堪、呆若木雞、不知所措的勢利小人形象,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致上”的丑惡世界觀。讓學生背誦積累,不光強化語言積累,而且學習到細節描寫,還可以使學生無疑會在遷移默化中受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2.3 質疑問難,品讀感悟。“質疑問難,品讀感悟”這一方法在精讀課文教學中常貫于此法,可是在閱讀課文中,常被我們老師所遺忘。學生通過質疑、解疑的得法,拓展思路,捕獲更為深刻的認知。這一方法多用對閱讀課文內容中重點語段的理解之上,教學時實施“三步走”:一是先鼓勵個別學生獨立生疑解疑;二是不能解決的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三是若小組內解決不了的,采取全班共同探究。
“自主學習,培養閱讀能力”是我在全面落實《主題學習》叢書閱讀學習時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因為現實中的閱讀,是一種“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也是瀏覽和默讀的體驗,因此,“略讀”是更具有實際竟義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我的“主題學習”閱讀教學活動,是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充沛的自主閱讀交流時間。特別是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已有一定的自學閱讀能力,可以增加閱讀量,可以安排課前預習導讀,課堂交流展示,師生互動交流小結,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認識“教有法,得有效”的思想,以“個體自讀體驗+合作交流”為主要教學指導組織形式,面向全體,注重學生個性成長,發揮我們的主動職能,真正把讀書時間、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學得方法,培養興趣,收獲能力,教出語文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