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卿
(福建省石獅市第三中學附屬小學,福建石獅 362700)
“和合”體現在教育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和”的價值取向。“和”是和諧和平等,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營造出和諧的氛圍,和教師、同學和平相處;而“合”在教育中是讓教師能充分體會到不同教學方式的優勢與劣勢,明白它們的差異,讓這些教育方式能在課堂上“和合”共存,從而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1]。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構建“和合數學”課堂,促進師生和諧發展做了一定的探究。
要體現“和合”,師生、生生、師師之間就得建立起民主與和諧、尊重與理解、溝通與交流、互信與互愛的合作伙伴關系。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和數學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有關,其次就是和教學氛圍有關。以往的教學都是以理論講解和做題的方式為主,導致數學課堂枯燥、乏味,再加上,對學生而言,數學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理解起來較吃力,這對學生學好數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緊張、壓抑的氛圍容易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對教師來說,這樣的心理狀態影響著其與學生的相處模式。教師和學生之間如果沒有一種良好的相處氛圍,課堂教學將會很難有序開展。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會以課堂主體的身份“灌輸式”地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去學習知識,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沒有較強的參與感。而且由于教學氛圍沉悶、壓抑,學生會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師產生畏懼心理,通常不敢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回答時局促、被動。因此,教師應基于“和合”教育理念,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具體實施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自己置于輔助的位置,做課堂上的引導者,為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而不是課堂的絕對掌控者[2]。第二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加強課堂的開發性和自身的包容性,給予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讓學生有表達自我的自由。并且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教師不應一味地批評,而是要指出問題所在,讓學生知道錯在哪、為什么錯,以及要如何解決,同時,在解決的過程中,
也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如果能協調好元素之間的關系,使它們相互滲透和依存,處于一種平衡、發展的狀態,課堂將呈現出一種無痕的和諧。這樣的課堂是優質的、真正有益于學生發展的。
在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后,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也是課堂有序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所謂的合作就是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在數學課堂上通過自由討論、互相幫助等形式進行課堂學習。以自由討論為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做好引導及維持秩序的工作。例如,在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由討論生活中常見的“角”,在討論后派出小組代表,分享討論成果。這樣的合作方式在課堂上非常常見,過程簡單且缺乏新意,但教師如果能組織好、引導好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將會呈現出符合“和合”教育理念要求的課堂教學方式[3]。因為將學生分組后,學生就會從以個體為教學單位變成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部展開合作學習。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學生間的內部幫助,還會讓學生體會到不同角色的轉換。比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因為要幫助組內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會加強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也會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幫助下,掌握課堂知識。
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其一是人數問題,每一個小組的人數要適量,因為太多會失去小組合作的意義,太少又很難保證學習效果,因此一般在7 人左右為宜;其二是要注意組內成員的差異和配比,教師在分組時要對學生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級,按照每組1~2 位學優生,3 位良好生以及1~2 位學困生進行分組,這樣學優生會幫助學困生,并帶動良好生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建立小組競爭機制,去激勵小組成員學習,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分配任務。而如何讓學生主動完成任務,還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好引導工作。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周長”時,如果教師沒有進行有效引導,直接告訴學生周長的計算方式,讓學生去運用,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對周長的概念還不熟悉。因此,為了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為例,如書本面、課桌面等,讓學生去實際測量,通過測量總結規律。學生可以先測量每一條邊的長度,然后相加,在加的過程中,學生就很容易發現原來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兩條長邊加兩條寬邊,將公式簡化后,得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學生知道了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它每一條邊的長度的總和。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完長方形后,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學習正方形、三角形等多邊形的周長。這樣,學生就學到了解決周長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僅僅掌握了一個公式,從而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更有效地開展。
在學生合作學習后,對合作效果的考核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環節,教師首先要明確考核的目標。以“長方形周長”一課為例,在教學前,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并運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因此,教師在對合作效果考核時也應該以此為目標[4]。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表現進行評價,好的方面鼓勵學生繼續保持,不足的方面督促其及時改進。最后,對合作的流程,教師也要有一定的考核,看其是否與前期的預期契合,進而在之后的教學中不斷去改進,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合作學習中,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當下,不少教師只是就內容教內容,缺少對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內在聯系的系列研究。為此,教師應融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為使數學教學走向綜合化,教師要把本學科知識聯系融通,適時加強各領域的滲透與前后知識的綜合,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四邊形分類”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添一添”活動。
師:可以在平行四邊形中添上一條線段,使它變成兩個一模一樣的圖形嗎?
生:可以。
師:認真觀察,你們有什么發現?(將學生作品借助多媒體呈現出來)
生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2: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3:兩個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將孤立的知識點、技能點重新編織成網,使題與題串聯,知識點深化,建立思維模型,厘清基本思路及實施解題的應對策略,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數學教學的整合是指在教學中,突破學科章節限制,把相關知識、相關學科與相關現象綜合起來,對教學內容、目標、過程及評價等要素進行整合,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整體效應。它包括數學知識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系;數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和滲透;數學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與實際生活整合是常用的方法,如何自然且有效地進行整合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教材、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的三個基本要素。“和合”視角下,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和合”。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主動的、有效的交往活動,教師和學生和諧共處、相互依存。和合課堂應充分體現平等的原則、尊重的原則、民主的原則、開放的原則、協商的原則,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廣泛交流,完成矛盾融通。教師始終以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全程參與。在“和合”視角下,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互相激勵、共生共進。
總之,“和合”視角下的數學課堂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氣息、促進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師應構建起“和合數學”課堂,積極構建合作小組,引導學生完成合作任務,并重視考核合作效果;同時,注重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在“和合”視角下,與學生共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