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健
(江蘇省徐州市黃山中心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小學綜合實踐課應注重內容的可操作性、實踐性。小學生年齡比較小,且認知有限,往往缺乏基礎認知,導致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促進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的長期發展,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小學綜合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綜合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教師應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小學綜合實踐課注重內容的高度整合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改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應達成統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要以整體為切入點,其中包括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等,注重人與自然統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實踐課的整體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感受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發揮實踐課的價值和作用。在小學綜合實踐課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應通過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優化學習方法,使其與當前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小學生整合學習方式,引導小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為學生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1]。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增強活動的開放性。從綜合實踐課程的整體目標和方向來看,該課程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差異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教師在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除了在教室內以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去。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室外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所以,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過程的開放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教師應通過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體系中依然有應試教育的影子,且許多地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管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式都比較傳統,存在許多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和家長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及考試結果,長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學習效率,也極大地降低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質量。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教師片面地將教學目標定位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強調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和考試結果。這樣會忽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及人文素養教育。一些教師甚至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沒有讓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綜合實踐教育活動,導致學生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這樣的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不符合綜合實踐學習的要求。
綜合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及知識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及時掌握相關生活技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但當前一些教師,尤其是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和依靠教學經驗,沒有及時關注最新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改革,只依靠自身經驗去教學。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的發展,導致學生的學習視野變得狹窄,綜合實踐知識比較單一,且教學內容與當前的教學目標不相符,導致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不高。
為了確保小學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穩步開展,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應盡可能選擇比較生活化、貼近實際的綜合實踐課題,從而不斷培養小學生的情感。小學綜合實踐課和其他相關課程的內容存在很大的區別,教師應認識到這一點,并引導學生認識學習這一學科的意義,加強對學生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所以,綜合實踐課的內容一定要以生活為主,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能力。為了進一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要盡可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學習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避免教學內容偏離實際,出現“假大空”的情況[2]。
常言道:“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促進綜合實踐課程穩步開展,不斷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發現能力,真正做到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因此,小學綜合實踐課應逐漸回歸社會和生活。教師和家長不能禁錮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而要通過開展一些學習活動,拓展實踐課的教學空間和內容,將課堂教學陣地逐漸劃分為多個部分,讓室外活動、社會實踐和家庭活動逐漸成為實踐課的教學陣地,不斷增強綜合實踐課的實踐性與生活性。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將會嚴重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導致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化。為了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望,教師應充分了解綜合實踐課的具體內涵和特征,注重教學的原則性,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應引導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回歸社會和自然,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綜合實踐課的內涵,從而真正體現綜合實踐課的意義和價值。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開展過程中,教學方式并非單一化的,教師應全面掌握綜合實踐課的具體教學類型,及時更新和優化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活動的創新性,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使其保持較高的熱情。實踐課的主要類型包括分享課、成果總結及活動策略指導等。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及教學任務進行調整,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3]。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學生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積極主動地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設備,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壓力,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此外,教師應搭建交流平臺,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客觀的評價,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發展。當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倡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與解決問題,不斷加深學生對綜合實踐知識的理解與掌握[4]。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多媒體具有形象化、生動化的特點。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展示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視頻和圖片。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快速掌握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綜合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總結,逐步實現教學創新,這是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教學要求和目標的重要性,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從而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