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江蘇宿遷 223800)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著重開展了以預測為主要手段的語文閱讀學習。合理的預測,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水平。但是,預測不是天馬行空,而是需要學生通過文中的細節和故事線索進行猜測。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適時進行引導,讓學生逐漸掌握預測策略,懂得舉一反三,并將其應用在其他文章甚至是其他學科中,進而讓學生的認知圖式變得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預測策略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提高其閱讀水平。續寫是預測策略之一。續寫的形式有很多種,有些是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展開的,有些是在結尾進行的引申,還有的是在文章伏筆處加以假設等[1]。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會學生尋找線索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線索進行科學的預測,并結合自身經驗和已掌握的知識展開聯想。這樣才能讓預測的內容更加符合故事情節的發展,讓文章內容更加通順。有些情況下,學生可能會因為沒有思路而無法進行續寫。這時,教師應該想辦法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如提出一些與文章有關的問題或者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等,從而讓續寫更加順利地進行。
以《小狗學叫》為例。文中有一只小狗不會叫,一路上它遇到了小公雞、狐貍、杜鵑等小動物,跟著它們學習了叫聲,但這些叫聲都不屬于它,小狗陷入了迷惘。緊接著,文章便給出了三種結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三種結局是否合理、小狗到底應該聽誰的,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續寫出一個合理的結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挖掘文章細節,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能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結局。
預測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先要通過閱讀尋找文章線索,然后才能進行預測,最后回歸文章尋找更多的資料驗證預測內容是否合理,進而形成新的預測。因此,預測策略實際上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文中多次寫道:“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一般學生的預測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老屋真的倒下了,另一種是老屋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倒下。在每次出現這句話時,學生都可以進行預測,續寫出老屋的命運,并與原文進行對比,看一看自己的想法是否與原文一致。在續寫的過程中,學生將故事情節一次又一次地延伸,在保證中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想法豐富了文章內容,令文章變得更加有趣,且學生自己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如果時間充裕,教師還可以找該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練筆,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寫作風格的了解。
不同文體的預測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記敘文這一文體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或是在結尾進行預測;而在說明文中,則是針對文章內容或是語言特點來進行預測[2]。因此,要想合理展開預測,師生必須考慮文體的不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章篇幅大多短小精悍,內容也比較容易理解。教師可以根據主題內容的相似性,將文章進行對比預測,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
例如,《松鼠》和《跑進家來的松鼠》這兩篇文章都是描述松鼠的,前者是一篇說明文,學生看到這篇題目以后,可以預測到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松鼠,可能是松鼠的特點、習性,也可能是松鼠的其他方面;后者則是一篇記敘類文章,題目更加鮮活,學生看到題目后腦海中就會想象出松鼠活潑的樣子,進而思考跑進家后的松鼠會有哪些有趣的事情發生。教師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就會很明顯地看出兩種不同文體預測的切入點和內容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松鼠》這篇文章中,教師的切入點是引導學生思考“你對松鼠有哪些了解”。在大家暢所欲言以后,教師可以轉向閱讀文章內容,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而在《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中,教師的切入點則是“假如松鼠有一天跑入我們的家中,會發生怎樣的情形”,然后回到文章中,看看作者家中因為松鼠的到來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立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去一探究竟。在這樣對比預測下,學生也能了解到雖然描述的事物相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讓表達內容更加豐滿、立體。
此外,除對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預測外,對同一作者筆下的作品也可以進行預測。例如,對于林海音,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她的兩篇文章,分別是《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通過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她的作品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動人,尤其側重心理描寫,讀后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她的其他作品是否也是如此呢?教師可以在課后給學生留下一個小作業:閱讀林海音的其他文章,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也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預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開始需要教師作為引路人引導學生去預測,緊接著就需要學生自己探索預測之路[3]。因此,訓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而在文本基礎上進行預測是關鍵。為了讓學生掌握預測技巧,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的身心放松,這樣他們的想象力才能被激活,以便后續活動的開展;其次要借助文本中的圖片、標題或是情節等輔助工具進行預測,要讓學生的預測內容有理有據,而不是無端猜測。通過不斷的訓練,學生便會逐漸掌握自主預測的方式,進而將其應用到其他文章閱讀中。
自主預測既要有理論依據,也要有實踐操作[4]。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連續出現了三次“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而如果文章中提到了三次一致的內容,那么我們就應該加以關注了。每次老屋在說完這句話以后,總會發生什么事情讓老屋沒有辦法倒下來。比如,第一次遇到了小貓,它幫助小貓遮擋風雨;第二次遇到了老母雞,它幫助老母雞安心孵蛋;第三次,它又幫助小蜘蛛織網捉蟲。教師據此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并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一下老屋以后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有些學生是這樣寫的:“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等等老屋!”原來是一只可愛的小兔子,它在被獵人追趕?!昂冒桑屛以僬疽粫??!备羧眨⊥米佣氵^了獵人,滿懷感恩地、蹦蹦跳跳地走了……
學生預測了不同的故事內容,結局總讓人意想不到,由此,他們逐漸掌握了童話故事的思路及寫作方式。在單元小練筆中,教材還列舉了《夏洛的網》《躲貓貓大王》《帽子的秘密》等文章,引導學生以童話的方式思考這些文章講了哪些內容,以起到鞏固訓練的作用。由此可見,自主預測是學生在文本中收集信息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同時在加工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分析判斷預測的合理性,并確定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讓學生勇于探索和實踐。這樣才能讓預測策略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進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有時一張圖片就能引發大家的無盡猜想,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積極預測。
例如,在《小狗學叫》一文中,配圖是一只小狗在模仿公雞的樣子叫著。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題目想一想“小狗在干什么、為什么它要學叫”,讓學生預測文章的發展情節。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文章,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閱讀的同時還能引發無盡的遐想。
再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配圖是一個擬人化的房子,而且這座房子已經很老了,這也正契合“老房子”的主題。那么學生通過文章題目和圖片就能引發猜想:“為什么老房子倒不了呢?在老房子身上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而在閱讀文章前幾段以后,再回想一下圖片上的內容,學生就會對課文內容產生清晰的認識。由此可知,教師借助文章題目和圖片的引導,可以打開學生探索文章內容的“大門”。在“大門”后面是廣闊的知識和無盡的想象。只要教師給予合理的引導,學生就能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啟閱讀之旅,獲得閱讀的樂趣。
除課本以外,教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閱讀一些繪本,這些繪本封面及內頁的插畫也適合學生開展預測閱讀。例如,在《失落的一角》這一繪本中,封面上缺失的一角與封底畫著的一角相互呼應,封面缺失的一角處還畫著一個張著大嘴的圓。學生仔細觀察繪本的封面和封底后發現了這個問題,緊接著就引發了猜測與思考:“缺角的圓要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另一半?封面和封底的角各有什么關系?”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通過這些發散性的思考開拓思維,產生了極大的獵奇心理,想要打開繪本一探究竟。由此可見,在預測策略的影響下,學生的想象力不會僅僅局限于課本中,而是拓展到了課外,其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預測策略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盡情地表達,有根據地預測。教師作為預測教學全過程的指導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5]。本文主要介紹了預測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可以為今后的教學任務帶來一定啟示。當然,預測的方式多樣,廣大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不斷積累經驗,幫助學生合理預測,開啟創造的思維模式,讓學生愛上閱讀,從而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