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婷
(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潤東九年制學校,陜西漢中 723200)
單元教學是一種融合性極高的教學方式。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單元教學側重于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結合部編小學語文教材,針對習作單元教學的相關策略、路徑進行分析,結合案例為教學實踐提供可操作性參考。
相對于單篇語文教學,小學語文單元教學更具整體性、高效性與組合性[1]。單元教學包括導讀、實施、總結三種教學課型。習作單元教學的實質就是通過遷移教會學生“學語文、會語文、用語文”,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單元教學可簡單概括為:通過單元教學設計能有效節約課時,并逐漸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指引學生構建并完善相關知識體系,這有助于學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隨著綜合能力的提升,小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按部就班地與教師完成單元教學。
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單元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與成長規律,同時對于教師解讀教材、設計相關教案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習作單元教學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單元教學目標分離
語文素養包括語言構建、思維發展、語言文字、審美鑒賞幾個主要部分[2]。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單一追求知識、方法、主題中的某一點,割裂了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無法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例如,識字是低年級學生的重要學習目標,但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傳授給學生生字學習方法。在中高年級階段,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多注重對同一單元課文的分析與對比,對詞語方面的教學有所懈怠。以上兩種誤區,造成了教學目標設置得不科學或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
2.單元重點學習目標不清晰
教材各單元設定的教學目標離不開學習目標的引領。部編版語文教材更加證實了這一特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設定若干個階段性學習目標,并通過引導逐步實現。重點學習目標不清晰的兩個原因是:一方面,教師認可“一課一學,一課一精”的重要性,這成為語文素養訓練的障礙;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更習慣于單篇課文的學習模式,即使教師設定了完備的目標,學生也很難完成。
小學語文部編教材沿用了“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內容主題組織單元),是若干知識/能力訓練點的交叉融合。但部分教師未能深刻領悟教材編者的意圖,單純將其理解為某一教學模式,單元教學過程中人為地孤立了各篇課文。
1.單元教學呈現出無序性特點
教材具有一定的階梯性,這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一致。但很多教師沒有深入研究教材,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了解不夠深入,在實際教學中僅僅將各篇課文進行重新排序,使原本循序漸進的教材內容變得缺乏關聯性。此外,一部分教師僅從單元的主題或體裁入手,未能將聽、說、讀、寫與單元目標融合在一起,難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2.單元教學與課外資源間缺乏整合性
單元教學強調文本、課堂、單元,同時強調與課外資源的融合[3]。實踐證明,很多教師仍注重教材文本,無暇整合課外資源。這是對知識遷移重要性的忽視,同樣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一些教師即使有整合課外資源的意識,但未能抓住教材文本的共性,造成內外資源銜接不暢,無法保證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
當單元教學僅以某一種形式存在時,教學過程就被局限于知識的簡單傳遞,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自然無從談起。
1.教學的整體性不強
教材本身具有內在的層次性和階梯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未能體現出單元教學的這一特性,單元教學表現為模糊、繁雜、瑣碎的特點。由于教師未能捕捉到同一單元文本共振點,造成精讀、習作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性,使得學生無法將這二者作為整體去學習和理解。
2.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考慮到單元教學有可能影響教學任務,部分教師會結合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去講解文本,由此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導致“滿堂灌”教學模式的重復上演。例如,在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第一課時以朗讀兩篇精讀課文為主,學習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學習《搭船的鳥》,復習聽寫易錯的詞語,通過描寫翠鳥的語句,了解“我”對翠鳥的外貌、動作所作的觀察,感受“我”觀察的細致,初步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布置觀察實踐活動,為單元習作積累素材,讓學生習得學習方法。對于另一篇精讀課文,則依據習得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進行教學,教師只需點評引導即可。
本小節以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針對單元教學中案例設計、相關分析與深度思考加以講解。
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部分的標題是“介紹一種事物”。圍繞這個中心,教材安排了精讀課文《太陽》《松鼠》,習作例文《鯨》《風向袋的制作》。
其中,《太陽》一文課后題目:“讀下面的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松鼠》文后練習:“默讀課文,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這兩道練習題,前者鋪墊的是寫作方法,后者鋪墊的是寫作素材搜集與整理的策略;前者指向“怎么寫”,后者指向“寫什么”。要把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鋪墊指向寫作的閱讀方向,也是閱讀向寫作邁進的關鍵。
本單元中的“初試身手”里基本有兩項訓練,第一項是“選擇身邊的一種事物,試著運用多種方法來說明它的特征”,該項訓練主要針對說明方法的恰當使用;第二項練習是“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2~5 自然段改寫成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的不同”,此項訓練主要針對說明文的文體言語特征。習作單元中的“初試身手”,是脫離閱讀的“原型啟發”,直接進入寫作狀態的“準寫作訓練”。習作單元中的“習作”板塊,教材字里行間清晰地透顯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的指導思想。小學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良好的觀察習慣,能夠選擇準確的詞匯進行描述刻畫。
同樣以該單元為例,教師需設定并完成如下相關教學目標:第一,教師需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并完成分享、朗讀、識字等相關學習內容;第二,通過“單元導讀”和“習作”板塊,了解單元重點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第三,不出聲默讀,且不指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課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并梳理出文章脈絡;第四,針對《太陽》一文,初步掌握說明文是如何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事物的,通過“初試身手”第一項練習進行運用;第五,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通過《松鼠》一文的學習再次感受說明文的特點,通過“初試身手”第二項練習掌握說明文寫法的特點;第六,主動學習《鯨》《風向袋的制作》,說說作者是如何把事物介紹得具體、生動的;第七,以興趣小組等形式,用語言勾勒出事物的“輪廓”,感悟習作魅力;第八,借助拓展資料積累語言并逐漸構筑語料庫。
1.重組單元板塊
對于本單元中的事物,學生了解較少。教師可事先安排學生觀察一種事物并做記錄,相關任務包括:與同學、家人進行討論,優選各種素材并以實物、照片、電子文檔等形式進行展示。針對《太陽》一文,講解“大、熱、遠”時,教師可運用語言進行表述,并將相關圖片和實物內容整合為一體。
2.整合課外資源
教師應及時記錄整理相關圖片、視頻或音頻資料,以共性為主干對本單元文章進行整理,并適當增加課外相關文本內容,經過深度融合后讓學生逐漸形成積累詞、句的能力。
第一,單元導讀,整體感知。借助情境教學,有效調動學生分享學習的積極性。分享可從小組開始,結合評價篩選出優秀代表參加班級分享。針對本單元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按照“新鮮”“有趣”“吸引人”“完整”等幾個維度評價相關分享內容。
第二,借助圖片、音頻或視頻手段展示事物的特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三,自主預習、朗讀并交流本單元中的文章,自己選擇一種最感興趣的事物。
第四,借助“校園生字尋寶圖”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并根據情境加以引導。
第五,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記住本單元“最美的”詞組和“最難的”詞組。
綜上所述,小學部編語文教材“習作單元”內的課文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教師應結合單元目標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動、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單元課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