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公共教學部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是具有開拓性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人群。大學生的健康問題事關其未來能否擔任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重任。《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指出,8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一年中出現過健康困擾。由智能手機、大學生低頭族引發的皮膚狀態不好、睡眠不足和情緒問題在大學生健康困擾中排前三位。低頭族的出現,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只有深入探究大學生低頭族現象的成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才能夠盡可能的減少“低頭”行為,促進年輕一代身心健康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手機已成為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高校大學生已成為智能手機的最大消費群體之一。智能手機作為高科技產物極大地方便了同學們之間的交流,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悄然地改變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如今在大學校園的各個角落,“低頭族”現象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各種安全隱患、負面影響也日益增多,手機輻射、手機游戲、網絡詐騙、攀比之風、考試作弊、外賣店單隨之而來,不僅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大大干擾了校園的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
低頭族由于長時間的低頭看手機,久而久之,很容易會導致頸椎病,視力也不斷下降,腰間部肌肉逐漸變得僵硬,同時,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思維變得混亂,頭腦疼痛。頭部長時間盯著手機看,脖子和臉頰部位的肌肉也會受到損害,下頜逐漸變得松垂,加快衰老。
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時間玩手機,看視頻,人會變得越來越疲乏,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長期下去,損害健康,透支精力,并且一旦養成習慣,一有時間,便不自覺的打開手機,大腦無法得到充足的休息,在實際工作當中,自然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工作中精力無法集中,不能保障高效完成工作。課堂上,大學生低頭族也越來越多,導致課堂不活躍,缺乏良好的互動氣氛,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及布置的作業,學生都會通過手機上網查找答案,過度依賴網絡,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長期下去,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越來越差,不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低頭族由于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當中,在現實世界當中,缺乏與人溝通的機會和場景,導致與人交往感到恐懼,不知道說什么,行動能力也慢慢弱化。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在校大學生都習慣了看手機、玩手機、聊天、刷朋友圈,在手機和網絡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沒有更多的時間與他人交流,社交空間逐漸被壓縮。面對面時,不知道如何表達,出現溝通障礙,并且變得緊張、膽怯和恐懼,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也逐漸變得淡漠。長期過度的依賴網絡,導致個人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對于信息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不斷下降,行為處事能力也越來越弱[1]。
1.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主要指的是個人在受到社會群體影響下,自己的思想觀念或者行為遵從于大多數人,甚至部分情況下,違背自己的個人意愿或者想法,也就是“隨大流”。人類社會具有群體性特征,很少有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隨處可見低頭族,也很容易被他人所影響,下意識的認同和接受。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很多人認為低頭是一種很正常現象,是一種時尚潮流,只是覺得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也這樣做,沒有什么不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為了避免自己是“另類”,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隨波逐流的情況,導致自己加入低頭族隊伍,其次,東方文化往往更加傾向于人們的從眾心理和行為,因此,低頭族的形成也與社會客觀因素有關[2]。
2.攀比心理
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通訊工具,更是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是一種現代化的時尚標志,也是成為大學生群體個性化的標簽,炫耀的資本。大學生群體獵奇心強烈,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渴望接受外界信息,其次,部分大學生有著一定的攀比心理和虛榮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下,導致大學生低頭族越來越多[3]。
1.學校管理制度的缺失
當前大學嚴進寬出的辦學體制,使得努力拼搏了多年,終圓大學夢的莘莘學子,進入大學后頓時沒有了壓力,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部分同學沒有了奮斗目標,生活上懶懶散散,學習上渾渾噩噩,只要能混個畢業證書就萬事大吉,而高校在面對這種現狀時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強硬,應對辦法也不多,雖然部分高校已經出臺相應的管理措施,但多年的慣性定律想要扭轉并非易事。
2.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創新性
當前高校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依然是傳統的講授法,經歷了中學時期的灌輸式教育,大學生們普遍對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抵觸,單純的講授,想要吸引大學生的眼球,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還遠遠不夠,學生面對老師枯燥的講解,產生乏味無聊的情緒,自然的萌生了玩手機的想法。所以大學生課堂上的低頭族,一方面與學生缺乏自律有關,另一方面教師教學能力較弱,教學方式守舊不無關系。
1.人格特質差異
人格特質主要指的是在不同場景和時間中,保持相對一致的行為方式,人格當中的共同特征包括:外向、內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獨、支配、順從等,有調查顯示,具有自卑、內向、不自信、情緒敏感以及過度依賴他人的人群,受到自身特征因素的影響,對于網絡設備的依賴程度更高,不自覺的成為低頭族。其次,“粘液-抑郁質”性格的人群使用手機的時間則會更長,該類型人群表現為安靜穩定,且情緒不容易外露,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和他人傾訴,更容易加入到低頭族的隊伍中,自我封閉,不愿意和外界交流,而膽汁質類人群,情緒沖動、暴躁,更容易和人交談,精力旺盛,低頭玩手機者甚少[1]。
2.個人情感需求
心理學認為,個體所表現出的行為,在深層背后相對應著一種需求,對于低頭族而言,在頻繁低頭的背后,其實是害怕孤獨感。每個人都渴望歸屬感,在地鐵、電梯里,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和人群,此時會尋求歸屬感,而手機便是一種寄托,能夠滿足自我需求。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因此,尊重與實現自我的需求是人類的本質。人們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在現實生活中付出努力和汗水的同時,還需要顧及他人的眼光,但是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當中,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不用顧及他人的眼光,可以觀察他人的生活動態,并快速得到他人的反饋,從而得到暫時性的心理滿足感[4]。
大學生低頭族的心理成因各不相同,每一個個體對于運動的需求也不盡一樣,有的同學想通過參與體育運動結交更多的朋友,有的想在運動中體驗快樂和刺激,有的想在體育比賽中實現自我,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肯定,有的想排解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和壓力。這些不同的個體需求,就必須有針對性的開出個性化運動處方來實現,比如:三大球等集體運動項目就可以滿足大學生增加人際交往結交更多朋友的需要,因為這類項目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易于開展,在參與過程中要求人與人的協調配合,協同作戰,講究團隊的默契配合,個人參與其中能夠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團隊拼搏后勝利的喜悅,大學生參與此類項目,既可以在過程中去幫助別人,又可以接受別人的幫助,既可以體現自我競爭意識,又可以與他人公平競爭。實踐表明這類活動可以改變人的孤僻性格,逐步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改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想在運動中尋求刺激的同學則可以選擇攀巖、定向越野、滑雪等項目。如果想體現自我價值,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建議可以選擇羽毛球、田徑、游泳等個人運動項目,此類項目在練習和比賽的時候都要不斷克服自身的身體和心理極限,不斷挑戰和超越自己,在取得比賽勝利時,能夠實現自我,體現自我價值,而在遇到困境時更需要調整心態,努力面對,攻堅克難。針對想排解生活壓力,緩解焦慮情緒的這類同學,可以選擇散打、跆拳道等運動項目。總之,不同的運動項目可以給運動者帶來不同的身體、心理和情感的體驗,所以,針對大學生低頭族的不同需求,提出科學的運動處方,盡量做到因材施治,這樣才能保證個體在運動中獲得快樂感、幸福感和滿足感,確保達到良好的運動處方干預效果。
尊重“低頭族”的心理訴求,當人的尊重和需求被滿足時,自然會變得自信、自尊,相反則變得自卑和沮喪,低頭族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和心理訴求有很大的關系。只有與其建立平等的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其滿足心理需求,才可能逐漸緩解低頭族的行為癥狀。自我正強化指的是當做出某種反應或者行為的時候,便得到某種獎勵或者鼓勵,從而增加反應強度、行為頻率的過程。比如,前一天低頭玩手機的時間是2小時,但是今天通過克制自己,轉移注意力,低頭時間減少了一個小時,明天規定自己看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這樣以此類推,并關注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進步,當自己完成計劃目標時,可以從心理上和物質上用正性強化物去鼓勵自己,這樣也能使個體逐漸體會到改變與進步的快樂,逐漸積累改變的內在動力,從量變到質變,從而徹底改變低頭族的行為習慣[5-6]。
采取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的方法,逐步實現自我體會的一個過程,可通過對自己進行暗示,抑制或者改變自身的某些行為或者情緒,從而慢慢改變自己,低頭族可以通過心理暗示, 逐漸改變自己依賴手機的行為,例如,在看手機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個時間點是不能看手機的,不能老是低頭,對身體不健康,遠離手機的生活很安靜、從容,同時還可以通過深呼吸讓自己放松,解壓,變得更加鎮定,這樣能夠有效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加穩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這樣才能夠看到效果,此時可以給自己安慰和鼓勵,從而提升自己的積極性,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低頭族的行為習慣[7-8]。
大學生低頭族現象,是信息時代下的一種校園現象,隨著低頭族大軍的不斷增加,已經成為了突出的校園問題,不僅對學校的學習氛圍和校園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多加關注大學生低頭族群體,加強對其進行健康引導、運動處方和心理干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校園文化,讓他們逐漸遠離對手機和網絡的依賴,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