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碩鴻澤 徐娜
【摘要】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日本概況》的翻譯工作如期完成。大三上學期項目組成員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教材,當時的講義完全是用日文編寫的,一部分同學讀起來比較吃力,期末復習也很難抓住重點。于是,本小組便有了將其譯成中文的想法,并得到了老師的認可。截至目前,該講義的全部內容(共15章)已翻譯完成。雖然過程稱不上漫長,但龐雜的翻譯內容對于幾名剛剛升入大四的學生來講無疑是一項挑戰。在此,對翻譯本身及半年來的翻譯工作做幾點總結,以引起更多人對雙語讀物的重視,從而對雙語讀物的問世及使用起到些許推動作用。
【關鍵詞】雙語讀物 日漢雙語 翻譯
1,關于翻譯
1.1 翻譯的意義
翻譯與社會、與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點恰如哲人所云,若無翻譯和翻譯作品,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會缺少文明,還會缺少相知。
翻譯是兩種語言相互表達的活動,有人稱之為“再鑄造作業”,這樣形容是很貼切的,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形式,把英文議成中文,就是要把英文的表達方式改造成中文的表達方式,即把英文的模式改為中文的模式,反之亦然。所以,翻譯不僅是一項“再創作”的活動,而且是一項比再創作更難的“勞動”。
正確認識翻譯的艱巨性,才能避免把翻譯看成是簡單的、學幾天外語誰都能干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小心翼翼,一絲不茍,培養良好的譯德,樹立嚴謹的譯風。
1.2 翻譯的標準
翻譯的標準就是是否能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達意”既是翻譯的出發點,也是翻譯的歸宿。
清末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寫道:“譯事三難:信、達、雅。”這可謂是平地一聲春雷,開辟了近代翻譯學說的先河。于是“三難”說成為以信、達、雅為標志的中心理論。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一般對信、達、雅的理解和解釋,已經超出了原來的意義和內涵:
信:就是意義不悖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
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使人能看得懂,沒有逐詞死譯,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現象。
雅:就是譯文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當然,作為翻譯標準,信、達、雅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信、達、雅”在相當程度上概括了翻譯工作的主要特點,說出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因此保證信、達、雅標準的貫徹,可以提高翻譯作品的質量。
1.3 翻譯的流程
翻譯是在正確把握原文的基礎上,用譯人語文字創造性地再現原文思想內容的語言過程。也就是說第一步是把握,第二步是表達。從表面上看,翻譯似乎就這兩個程序,可實際上并不那么簡單。一個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往往要從原文到譯文,譯文到原文仔細推敲、反復研究,使譯文與原文意思盡量吻合。譯完之后再通讀幾遍,看看這句話、這段文字、這篇文章是否有不妥當、不通順的地方,再琢磨加工、潤色修飾,才能點睛出神。
首先,正確把握。把握就是透徹地了解、懂得、掌握原文所表達的內容和實質,包括詞意、句意、段意、語意。沒有對原文的全面把握,翻譯就無從下手;把握不住不牢,譯文就不忠不順。想要正確把握文章內容,必須通覽待譯文章的全文,熟悉全文風貌,掌握內容大意,摸清所涉及的具體人物、事件、背景,搞懂語言現象,辨明邏輯關系。
其次,表達自然。表達就是準確地運用各種翻譯技巧,以規范的漢語體現原文的內容,從而使所:譯的東西在內容和形式上成為有機的統一體。表達是理解的繼續和升華,表達的好壞取決于對原文理解的深度及對外語掌握的程度。若不能用確切的漢語表達出來,譯文則顯得別扭生硬,晦澀難懂,表達也就失去了意義。翻譯的質量最終取決于譯文的表達水平。不少譯者以為漢語是自己的母語,使用起來不會有什么問題,因而往往忽視翻譯中表達的重要性。其實,日語和漢語在結構和表達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漢語水平不高或者粗心大意都可能會導致表達上的錯誤。
最后,仔細校對。校對是翻譯過程的檢查驗收過程,是把握與表達的進一步深化,是對原文內容進一步核實及對譯文語言文字進一步推敲的階段,是最終完成翻譯任務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檢查譯文有無遺漏丟失、錯譯誤譯、前后矛盾、關系混亂、文體邏輯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要潤色文字,在譯文的“達意”上下功夫,力求用詞貼切,文從字順,增強譯文的可讀性。
2.關于《日本概況》(雙語版)的編譯
2.1 關于日本概況課程
日本概況這門課程是全國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點,對日本歷史和社會文化(包括地理、歷史、政治、經濟、風俗、宗教等)狀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該課程的學習將為學生拓寬學術研究的領域,增強涉外活動中的適應性。同時,使學生能將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日本文化相結合,逐步減少與日本人交往中因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摩擦與沖突。
我校專業課上使用的是學院自編日文講義《日本概況》。它的優點在于一方面能夠通過日語閱讀擴大知識面和詞匯量,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文化知識,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鞏固和提高日語水平。
2.2 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講義的內容分為15章,包羅了日本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但清一色的日文,難免會使一部分日語基礎薄弱的同學感到頭痛,如果加上中文翻譯就會輕松很多。因此,小組成員就根據學習的經驗體會和積累的專業知識,將原文翻譯成中文版,從而解決同學在學習上的障礙。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為我校日語專業學生提供更易于理解的講義,還可為日語學習者提供有價值的雙語讀物。然而,決心好下實現難,重重困難接踵而至。
編寫難:研究小組的成員都是大四學生,雖說經過三年的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但相比專業的翻譯工作者還有著天壤之別。翻譯如此篇幅的講義,對我們而言可稱得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迄今為止,國內鮮有高校使用雙語版教材,有關日本概況的書籍不僅少,而且有的內容過于復雜,有的自成一家,各持己見,莫衷一是,難以作為簡潔凝練、內容客觀的參考資料。
在翻譯過程中的遣詞造句和用語上,在表達方式上,既要注意到原文的知識性,要有一定深度,又要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詞語,盡可能增加一點趣味性,做到深入淺出。為此,在翻譯過程中,有些詞語和句子經過多次斟酌,才最終敲定。
翻譯難:這是雙語讀物編譯過程中最大的難關。在日語教學中,雖然也翻譯文章,特別是在授課過程中將學生不懂的地方用母語翻譯解釋,兩種語言運用自如。但要把整本書全部譯出,而且要是中日文一一對照,既要使讀者在學習中能正確參照理解,又要經得起內行的檢查挑剔,這簡直是在答一份無盡期的、由無數考官審閱的數萬字的考卷。
第一是對應詞語翻譯難。日文中有許多詞語是獨有的,很難在漢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詞語。比如說“襖”“障子”“建具”雖然都有“拉門”的意思,但在日語中卻有細微的差別。如果三者出現在同一句話中,想要翻譯成中文就很有難度。
第二是專業術語翻譯難。如第十五章“日本經濟”中曾多次出現“住專問題”“神武景氣”等專業術語,把它們翻譯明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翻譯者本身要搞清楚這些詞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就需要上網查閱資料。而國內的網站有時并不能給我們詳盡的答案,于是為了搞清楚一個詞的意思,可能會在國外的網站逗留數日。
第三是文學作品翻譯難。第六章“日本文學”中曾選取了川端康成筆下《雪國》的一個片段。然而并沒有哪個組員之前讀過這部小說,所以并不知道這段文字選自哪個部分。對于如此知名的文學作品,也不應不負責任地翻譯了事,于是組員們就將這部小說完完整整地讀了一遍。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
第四是形同意義字區分難。日語中有漢字,這對我們翻譯日語總該是便利的吧?其實不然。時間流逝,語言擅變,對比我們今天的漢字,日語的漢字詞有的已形存義亡,或形存義增、形存義減;有的則形義俱變;還有日本人自己創造的一部分漢字,就更風馬牛不相及。正因為有這部分漢字詞存在,我們的思維難以沖破固有的觀念,望文生義,以至于出現意想不到的錯誤。
第五是翻譯體裁難。講義的題目既然叫《日本概況》,那內容一定是以說明為主。尤其像第一章“日本的自然環境”,其中出現了“沖積扇”“梅雨”“焚風效應”等科普性較強的詞語。翻譯這類文章就要求譯者熟悉所譯文章涉及的專業,否則翻譯中就容易出笑話甚至出現原則性的錯誤。
2.3 《日本概況》(雙語版)的優點
在項目前期,我們曾分析過以《天聲人語集萃》為代表的雙語讀物的市場優勢,通過日漢對照的形式可以提高書籍的使用效率。而將雙語讀物作為教材引入高校課堂,可以說是一項創舉,兼具以下多個優點:
第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先讀一邊原文,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參照譯文,看看讀懂了多少,沒讀懂多少,這樣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可以節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像期末復習這種爭分奪秒的時候,再一味地看原文,遇到不會的詞卡半天,死扣詞義和語法,意義已經不大。這時選擇直接瀏覽譯文,可以幫助學生立即抓住重點,節省復習的時間。
第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原先的《日本概況》講義是沒有任何注釋的,即便有,用日文解釋日文,恐怕學生也很難有耐心閱讀。現在將“住專問題”“神武景氣”等專有名詞的意思在譯文下方加以中文注釋,可以讓學生明白這些詞的意思。
第四,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講義完全用日語編寫雖然有增加學生日語閱讀量的好處,但這只是對部分自律性強且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而言的。對有些日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全日文講義拿到手中,一旦發現看不懂,學習的積極性馬上會降低,甚至產生放棄的想法。這時,譯文就起到了減輕學習壓力的作用,讓他們覺得即便日語不是很好,也能把這門課學明白。
第五,可以反向促進單詞和語法的學習。在讀原文時,如果遇到不會的單詞,或是陌生的語法,可以參看譯文。這樣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同時,利用日文漢字上的注音來查單詞也很方便。
3.結語
以上便是對半年來翻譯《日本概況》這本教材的工作總結。在中日貿易往來頻繁的今天,日漢雙語讀物在兩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一些專業知識讀物,能編譯成雙語讀物,對培養外語人才和促進國際交流,意義重大。因此,希望關心國際形勢和文化傳播的社會各界及有關部門望能重視起這一問題,從人力、財力、物力方面能夠大力支持雙語讀物的編譯出版工作,使這類書籍更多、更快地與廣大外語學習者見面,以促進外語人才更快成長,促進各國友好相處、相互學習,共同繁榮進步。
課題項目:2019年度大連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探究日漢雙語讀物對日語學習的意義——以編譯《日本概況》(雙語版)為例》,項目編號:201913207170。
作者簡介:杜碩鴻澤(1998一),男,遼寧鞍山人,大連科技學院2016級日語專業學生。徐娜(1983-),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