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峰 王巖 劉菊蓮
摘要:對于“一帶一路”而言,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我國的各類文化朝西亞、南亞等進行了延伸,使得東方、西方各式文化在此發生了互通、共享。現階段,“一帶一路”得到了全方位地深化,許多地方均在對舞臺劇、文化產業平臺進行開發,這就給傳統工藝給予了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絲路精神;對策;傳統工藝;推廣;創新設計
一、前言
處于“一帶一路”下,我國正在構建總范圍更大、影響力更高的“新興絲綢之路”。在互聯網時代逐步來臨后,國際化文化藝術已經逐步得到了融合,民族地區所具有的特色性藝術凸顯出了愈加關鍵的價值。對于民族而言,傳統文化是其得到發展的一大動力,僅有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才可以保障我國各個民族得到持續性成長。在中華民族中,具有許多類型的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工藝對于文化、歷史而言都是十分關鍵的載體,其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色,借助更具創造性的勞動、更具個體化的制作,變成了工業化生產中無法取代的優秀傳統文化。現階段,在“互聯網+”得到十分迅猛地發展后,發揚“絲路精神”,促進傳統工藝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揚、振興,能夠傳承到更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傳統工藝的創新性設計
(一)方法
對傳統工藝有關的創新性設計方法來說,其會由于技藝的不同而具有許多差別。比如,對于陜西安塞剪紙而言,為了對這一技藝進行保護、傳承,地方級文化管理機構開展了培訓班,并邀請到省級藝術館中的學者、專家來對剪紙的各個圖樣實施設計、指導,增強了地方藝術所具有的形式美,凸顯出了地域特點,把地方文化融入至傳統技藝中。對于鳳翔馬勺木梭而言,近幾年,其為了適應于市場化的各項需要,對制作、原材料也給予了許多改良;對繪制紋飾實施再設計,在全方位地反映出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更具現代美;對原材料實施再設計,在應用傳統木質類原材料進行制作的前提下,研發出了紙漿型馬勺木梭,減少了總成本,也更易攜帶。
(二)互聯網下的創新性設計
處于互聯網時代下,給予了互聯網思維,傳統工藝想要得到更為迅猛地發展,無法脫離于互聯網,需要應用互聯網思維以實施創新性設計。對于互聯網思維而言,其最為核心的就是用戶思維,傳統工藝類產品最后是需要用戶進行買單,這就需要用戶對這類產品具有十分良好的體驗,在這一前提下,各個從業者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實施創新性設計。創新性設計主要包括了三大法則,即為:大眾階層各項需要、構建參與感、全程化用戶體驗。傳統工藝類產品由于應用手工進行生產,具有更多的參與感,也由于生產效率不夠理想,使得價格較為高昂,怎樣處理這類問題是十分關鍵的。處于互聯網時代下,各項產品設計更為簡約、細致。對于傳統工藝的各項傳承、創新性設計,需要融入各類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藝術設計力量,并融入新興的設計觀念、思想。把傳統工藝創新性設計當作實踐性教學中的核心力量,能夠讓傳統工藝得到更為良好地發展。這一創新就是在對各項傳統技藝進行傳承的前提下,增強衍生類產品所具有的造型美。在西安美術學院中,對于學生所設計出來的各類作品,變身竹編包吸引到了許多眼球,其把傳統性竹編融入至時尚皮料中,構成了能夠變身的提包,不但留存了傳統工藝本身的韻味,還能夠滿足于現代化的審美需求。
三、傳統工藝的推廣
(一)方法
處于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技藝類產品仍舊處于實體化模式下進行生產,在產品進入至流通渠道后,對外包裝所具有的依賴愈加顯著。傳統性包裝設計僅是為了保護好產品,各類品牌信息不夠清楚,缺少美感。而更具美感的包裝能夠吸引到更多的眼球,讓產品得到更為良好地銷售。處于“互聯網+”時代下,需要保護好產品,還需要把品牌推廣出去。這就需要個體化包裝設計符合于現代化審美,特別是對目標人群進行定位應更為精準,掌握年輕人群對傳統工藝所具有的需求,更為專注、細致、簡約。處于迭代思維下,產品外包裝設計需要符合于“微”、“快”,凸顯出品牌本身的形象。對于某一小罐茶廣告而言,其吸引到了許多眼球,其聲明邀請到了我國八大名茶中具有最高代表性的八位制茶大師,打造出了高品質型茶葉,由每一罐具有4g的外包裝設計,直至對制茶工藝傳承人所進行的推廣,均凸顯出了十分典型的互聯網思維。
(二)互聯網下的推廣
應用互聯網來構建我國傳統工藝有關的創新性推廣平臺。在構建數字化推廣平臺后,在這一平臺中,主要包括了民間技藝、各個受眾、民俗文化等,其均變成了虛擬化數字物象,并進入至互聯網數據庫中,彼此相連、彼此互通。把工藝傳承人進行創作的這一整個流程,借助數字影像加以記錄,并實施歸總、整理,以構建數字化檔案。處于互聯網的支持下,在各式數字媒體中,構建傳統文化、工藝有關的推廣平臺。應用微信、QQ、微博等研發出移動端APP,以對傳統工藝的各類信息進行傳播、推廣,同時,與消費者、各個受眾間隨時進行互動,最終,能夠構成開放型、共享型的模式。
四、結語
綜上,在把我國各類傳統性造物文化元素融入至現代化設計后,能夠與現代化生活間加以貼合,給文化給予新興的表現模式、時代內含,并構成更具特色的東方風格。這些均是開啟絲綢之路新興發展空間、促進“一帶一路”各個國家間彼此協作與共贏、凸顯出思路精神的核心。我國應多多地進行國際性溝通、交流,以開發出更具新時期絲路精神的創新性產業。
參考文獻:
[1] 侯利業,王珂,劉揚.互聯網思維下的傳統工藝創新設計思考與探索[J].包裝工程,2017(14).
[2] 韓明.泥玩類傳統工藝的傳承與蛻變——以河南浚縣楊玘屯泥咕咕藝術為例[J].裝飾,2017(11).
[3] 張建世.民族傳統工藝遺產的活態流變——以四川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遺產為例[J].民族研究,2017(02).
[4] 朱霞.傳統工藝遺產的保存與再利用——以云南省石羊鎮鹽文化博物館的工藝展示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8(01).
作者簡介:吳劍峰,男,甘肅岷縣人,武威職業學院2018級電子商務大專班大二學生;王巖,女;甘肅武威人,武威職業學院2018級會計大專三班學生;劉菊蓮,女,甘肅武威人,武威職業學院人文藝術教育系教師,講師,主要從事文化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