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的人文主義色彩。厘清傳統民本思想的思想內涵與話語體系,以及實現民本思想現代轉變的探究,是建設現代民主政治的思想文化基礎,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現代民主政治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話語
與西方文明熱衷于在現實世界之上建立一個理想天國、構建一個萬能上帝,以乞求神靈庇佑不同,中華文明自產生之日起就有較少的宗教思想,使得其自古以來就充滿著豐富的人文色彩,重視對“人”的探求。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民本思想的國家,并且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繼承創新。本文擬從傳統民本思想的話語表達及其歷史局限性、民本思想的現代轉變兩個方面加以探究。
一、傳統民本思想的話語表達及其歷史局限性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人對天命鬼神有著執著的迷信,固執地認為天命可以庇護商王朝千秋萬代,然而商朝的滅亡,使其后繼者周代深刻認識到“天命靡常”,故而,將“天”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特有的默契,認為“天”代表著民眾的意志。由此,中國政治思想上誕生了“民本思想”,經過不斷的發展,賦予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
(一)傳統民本思想的話語表達
1.“民惟邦本”的價值追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是對民與國家關系問題的回答,強調人民在國家發展中基礎地位。其一,民為立國之本。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匱乏,無論是生產、戰爭,還是封邦、建國,都離不開人口這一基本要素,“諸侯之寶者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盡心下》),將人口的多寡作為國家存立的基礎,即“庶民”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其二,民為治國之本。重民思想,尤其是重視民眾在君主治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關注重點。“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國以民為本。”(《民可畏論》)等,表達了君主治理國家,是為了百姓而治,百姓是君主治理國家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的思想傳統。其三,民為定國之本。其主要表現在:對內,鞏固已建立的國家政權,包括對制度的遵守、價值觀的認同等。賈誼對此曾做過細致的描述,“聞之于政,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新書·大政上》);對外,表現在抵御外敵、反抗侵略時的民眾支持和直接參戰、擴充兵源兩個方面。《孫子兵法》指出“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兵法·計》)。
2.“君舟民水”的功用闡釋
出自《荀子·哀公》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以形象的比喻手法,從民與君的關系角度,闡述了民對于君主個人而言的重要意義。其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管子·牧民》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了君王應該重視民心所向,這是君主能否實現統治的基礎和關鍵。一向以出世、逍遙為追求的道家也主張順應自然、順應民意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49章)的思想。在此后的王朝興亡的現實中,古代思想家更是驗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清醒地領悟出“安民可以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思想真諦。其二、“民貴君輕”。民貴君輕的思想出現在戰國時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其中包含了愛民、重民的思想主張,闡釋了民的重要性,也體現了與民同樂、與民同憂的思想,即后來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而這一思想在其他各家中也有廣泛體現,“官無常貴,而民無常賤。”(《墨子·尚賢上》)表現了中國自古在處理民與君關系時所體現的辯證思想。
3.“富民利民”的實踐路徑
使百姓獲得生活所需物資、衣食無憂是傳統民本思想的重要組成,也是將民本思想這一原則付諸實施的具體策略,因此得到了各家的普遍認同。最重視富民利民的當屬儒家,認為富民是國家安定、君主施治的基礎保障,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日》)。孟子在繼承孔子利民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制民恒產、扶農減稅等具體富民措施,“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章句上》)、“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荀子更是獨到地指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將富民利民作為國家存亡的關鍵因素。除儒家外,道家在批判社會文明的同時,主張以無為而治實現富民,“我無事,而民自富。”(《道德經》五十七章)墨家是為小手工業者發聲的思想派別,更是將“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墨子·天志上》)作為追求向往得理想社會。法家雖然重視對君主權力的塑造,但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認為“反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國》)“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韓非子·心度》)。
總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經由“民惟邦本”、“君舟民水”、“富民利民”的話語建構,形成了系統且豐富的思想體系。從理論層面正確處理了民與國、民與君的關系問題。
(二)傳統民本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民本思想在不斷地歷史進程中,實現了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其中也必然包含著封建社會的種種歷史局限性,因而厘清傳統民本思想的歷史局限性,能夠使我們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更好地規避不足、吸收精華。
首先,傳統民本思想缺少民主制度保障。其一表現為傳統民本思想僅為一種道德模式。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道德本位色彩,強調通過人的自身修養和道德踐履,以實現社會規范、人格養成的目的,而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民本思想也不例外。中國傳統思想家一方面重視順民心、察民意、體民情,勸諫君王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另一方面未能提出相應的制度舉措,在君與民之間形成了鴻溝。其二體現在傳統民本思想束縛于人治的窠臼。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人治大于法治的社會。在傳統民本思想有著強烈的“君王崇拜”特征,企圖通過君王自身的德行養成,進而向百姓施加影響,達到德行的普遍提升。而這種由上向下的輻射模式,由于缺乏對百姓權益的基本規范和制度保障,也就缺乏了牢固的根基。
其次,傳統民本思想缺乏現代民主觀念。傳統社會的民本思想雖然體現了基本的愛民、重民等觀念,但由于脫胎于封建君主專制的制度之中,使其從根本上無法衍生出現代的民主觀念。第一,無“權利-義務”觀念。中國傳統社會普遍按照道德境界的高低,將人區分為“君子-小人”,因此便導致了“權利-義務”關系的缺失,進而使整個思想體系中缺乏權利的表述。第二,無“民主”的概念。傳統民本思想“是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一種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牧民、‘治民之道。”因此,傳統民本思想并非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第三,“個體”的概念。中國傳統社會的“民”的概念是一個群體概念,如“黎民”、“百姓”、“子民”等,都是從群體本位出發而形成的話語。故而,傳統民本思想的對應范圍只是統治階級之外的泛泛之輩,使得在長期被統治地位的民眾缺乏個性自由、平等的意識。
除此之外,傳統民本思想強調民的從屬地位。在君與民的關系問題上,民本思想雖然包含“君舟民水”、“民貴君輕”、“民主君客”等主張,但實質上人民只是被統治的對象,而不是國家的主人。一方面,民始終屬于被動狀態,無論是接受教化,還是接受恩澤,民眾都是被動接受的一方。而君主對民心的順應、對民意的回應,也只是站在制高點上所給予的恩賜。另一方面,民始終處于工具地位。在傳統社會中民的工具作用主要表現在交納賦稅、承擔徭役,以及“載舟”、“覆舟”等方面。因此,傳統君王對民的重視都只是懼怕民的“覆舟”功能而已。
傳統民本思想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思想內涵,為其現代性轉化提供了思想基礎。而不可忽視的是產生于封建時代的民本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滋生的糟粕成分與歷史局限性,也為現代民主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
二、傳統民本話語的現代轉變
民本思想經過了不同時代的演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思想,使“傳統民本文化對中國發展和崛起依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構成中國現代政治文化與社會心態的底板”,實現了由“民本思想”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轉變。
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原則,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提升了人民的獲得感。首先體現在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一大局限性就是在長期發展中未能形成相應的制度保障,進而不能衍化出現代民主觀念。中國共產黨借鑒傳統民本思想形成自己的民主觀念時,尤其強調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打破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階層偏見和政治偏見,擴大了民主的范圍。其次表現在社會治理格局的“共建”原則。“共建”意指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社會建設,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理念、新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因此,“以人民當家作主”的話語是對傳統“民惟邦本”話語的繼承和發展,并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擺脫了“君民”二元、“民為君用”的思想,進而表明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以“密切聯系群眾”為根本方法,回答了發展依靠誰的問題,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與傳統民本思想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思想,超越了傳統社會以“圣人”為尊、以“君子”治國的觀點,跳出了“歷史周期律”,提出了“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作為黨的根本工作方法。鄧小平曾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傳統民本思想盡管也有“廣開言路”、“體察民意”的觀點,但在根本上卻否定了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打破了這種思維模式,突出了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將群眾的智慧和創造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來源,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切實地發揮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密切聯系群眾還體現在社會治理的“共治”原則,即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在社會治理中,充分汲取人民的智慧,重視人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現了人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從“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的工作方法到“共治”原則,在思想內涵到理論實踐兩個方面對民本思想進行了創新性發展。
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取向,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內在包含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可以說人民至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必然推演。首先表現為“生命至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這是“人民至上”的首要體現。與鼓吹“自由”、標榜“人權大于主權”的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共產黨切切實實地履行著“生命至上”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做過重要指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要不惜一切代價。其次體現在社會治理的“共享”原則,即共同享有社會發展成果。一方面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共享發展的目標旨歸;另一方面以“機會平等”為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因此,新時代“人民至上”的話語體系,豐富了傳統“富民”的內涵,從保障人民基本權益、政治權利、社會發展目標等多角度闡釋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繼承發展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民眾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話語,是推動我國政治民主化、提高人們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關鍵途徑。
重民、愛民的思想傳統是中國政治發展史中形成的有益總結,傳統民本思想便是其中的集中體現。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本思想的局限性與封建性日漸突出,在對其進行借鑒吸收的同時,形成現代的民主思想是推進傳統民本思想不斷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行穩致遠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7]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 吳黎宏.以人民為中心[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
[9] 吳海江,徐偉軒“.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7).
[10] 馬可.從民惟邦本到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江西社會科學,2018(06).
[11] 門獻敏,武治國.論習近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超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
[12] 劉彤,張等文.論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2).
作者簡介:毛安玉(1996—),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