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毓
摘 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合作學習”模式,幫助小學生優化識字教學形式、更新識字教學理念,幫助小學生掌握識字規律、體驗識字樂趣。通過構建識字小組、激發合作學習興趣、引導參與合作小組、講授識字技巧等手段,提升小學生的識字綜合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引言:利用合作學習模式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認知水平、學習特點等,通過有效構建識字學習小組,促進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有效開展,從而提高識字學習的效率。
一、構建識字學習小組,促進合作學習活動有效開展
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意觀察和分析小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特長發展等等,然后進行有效分組活動,促使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可以互補發展、促進發展,促使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得以完整呈現。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模式的分組,也可以采用就近原則進行分組,無論哪一種形式分組,都需要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學情,并且保證學習的成果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分組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注重小組內部的人員任免,比如小組長、副組長、組員等如何選舉,既要達到學習效果,體現學習價值;又要照顧到小學生的情緒保持高漲,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
二、激發合作學習興趣,提升識字教學效率
為了促使小學生可以鍛煉識字能力,提升識字效率,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投入到識字氛圍中來,促使小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體會識字樂趣,提高識字意識。在合作學習時,小學生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促使識字課堂教學氛圍更濃厚,從而激發小學生的識字動力,讓識字成為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教師要認識到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同而找到教學的方法和技巧,讓小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識字學習過程中,鍛煉團隊意識,培養集體精神,從而讓小學生樹立獨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實現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目標。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蝸牛》這一課時,針對這一課程的生字,小學生可以進行小作合作學習活動,通過集合小組智慧,來記憶和掌握這些生字,為進一步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在有感情閱讀文章后,通過小組的合作,找出這一課的生字:住、孩、玩、吧、發、芽、爬、呀、久、回、全、變。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根據這些生字的字音,學習這些生字的筆順,并且進行學寫和記憶。最后,根據課文中的這些生字出現的位置,理解這些生字的字義,既促進小學生對繩子的記憶和運用,又促進小學生對《小蝸牛》這篇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這種互動式的合作學習模式中,讓小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三、引導學生參與小組合作,輔導學生進行識字學習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內容,是語文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認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并且結合自身的專業技能,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思想,讓語文識字學習變得趣味性強、內容豐富多樣、教學形式靈活、自由。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引導小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感受小組的學習氛圍,學習小組成員身上的學習優點和學習勁頭,促使自身的學習興趣可以被激發、被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對小學生進行科學輔導,幫助小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和技巧,促進小學生的可以提高識字速度、提升識字能力。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課堂導入,讓小學生在大概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和含義后,對這其中的生字進行認知,在掌握了字音、字義后,進行進一步的記憶和背誦。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內部識字測評,可以設定一分鐘識字測評活動,讓小學生對生字進行體驗學習,促使小學生識字效率有所提升,激發小學生參與小作合作學習氛圍中來。
四、講授識字技巧,促進識字素養提升
識字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時,幫助小學生發現規律,并且靈活運用識字方法和識字技巧開展學習活動,促使小學生的識字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生字時,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發現這一冊生字中所包含的規律,讓小學生加深記憶。比如:在學習“氵”子旁的字時,可以將這一冊的生字進行一個歸納總結,找出“氵”的生字進行對比記憶:涌、灣、濃、津、溜、渡、泡、淺、泳、源、漲等這些字時,結合課文內容會發現,這些帶有“氵”偏旁的生字,都會與“水”有關系,掌握了這一規律,就會對這些生字進行有效識別,來掌握識字的技巧。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合作學習法,讓小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優勢與價值,并且通過有效的識字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促使識字變得輕松、簡單,讓小學生可以激發識字興趣,運用識字規律,促使識字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封輝玲,小組合作學習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2).
[2] 陳傳鋒,童小玉等.漢字的字形結構特點及其認知規律與小學識字教學[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