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彭蘭
摘 要 “互聯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是超越于原有的遠程教育之上的O2O,即“線下服務+線上補充”。文章以心理學課程設計為例,闡釋了運用互聯網創新教學設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 互聯網 開放教育 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47
Abstract "Internet +" means the continuous updat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constant change of educational styles. It is an O2O model beyond the original distance education, namely "offline service + online supplement". Taking psychology cours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using Internet to innovate teaching design.
Keywords the Internet; open education; activity design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推動了中國整個產業網絡化的進程。“互聯網+教育”是超越于原有的遠程教育之上的另一種意義的O2O,即“線下服務+線上補充”。教師如何做好由單純的教學向負有教學、引導、督促的綜合職能轉型,教學活動的設計是關鍵。如何通過“互聯網+”創新開放教育的教學活動設計,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以《心理學基礎教程》第十一章《氣質》的教學設計為例,提出自己的設想。
1“互聯網+”對心理學教學方法提出新要求
心理學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束縛了教師發揮教學潛能和學生思維的發展。“互聯網+”引入的輔助教學手段能夠給心理教育創設動態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能夠把教師"教"的模式轉變為教師的“導教”的模式,形成個性化教學模式。
(1)教學設計創新要秉承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中國古代教育家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對教師的要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見解。在網絡教學設計中,要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積極性,要摒棄固有的“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思想,積極主動秉承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精華,即“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并重”的教學思想。
(2)教學設計創新要由理論型向實踐型轉變。在教師能掌控的傳統課堂教學中,心理學的純粹的理論知識傳授越來越不受學生的歡迎。最好的學習是來自于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尤其是對一些有實際操作性的課程。因此,在《心理學基礎教程》中,完成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轉型,是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3)教學設計創新要配備一支專業的IT教學隊伍。網絡技術人員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教學活動能否完全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關鍵。加強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互聯網時代學校管理中要探討的重要課題,互聯網帶來的新理念與新方式要求教師加強學習,使網絡技術教師隊伍建設成為每個學校都面臨的迫切問題。對學校網絡技術人員進行與教學活動設計相關的程序或網頁設計培訓是當務之急,使教學設計作品達到開放教育教學的各項要求。
2 《氣質》章節教學活動設計創新方案初探
《氣質》為《心理學基礎教程》的第十一章,主要內容為氣質的學說、氣質的類型和氣質的測量三種方法和氣質在教育中的運用,學習目標為學生通過本章學習掌握氣質類型及其行為表現,了解氣質測量的方法,能夠運用氣質原理分析他人氣質類型,并能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本課程以理論教學為輔,以實踐應用為主,必須運用大量的案例進行研討和教學。在互聯網運用之前,只能用理論去解釋抽象的理論,有了互聯網后可以把很多現代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來。
教學活動設計創新之一:運用視頻進行氣質類型的教學。
冗長且照本宣科的講解,勢必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厭棄。特別是膽汁質、多血質、黏液汁、抑郁汁四種氣質類型的理論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將生活及影視視頻人物片段的引入,讓學生在極短時間內對本節內容心中有數。例如將《紅樓夢》電視劇中林黛玉相關視頻剪輯成教學片,讓學生通過對林黛玉的言談舉止了解抑郁質氣質類型人的內向、好思考、多心等表現。將《三國演義》中張飛的相關片段剪輯成教學片,讓學生通過張飛的行為判斷其氣質特征,讓學生先分析,然后逐步引出膽汁質類型的特征。同時,運用視頻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將知識點制作成課件放在教學平臺上,讓學生隨時隨地學。同時還能夠給心理學教學創設動態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利用生動的聲象背景把知識的學習融入娛樂形式中,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能夠把教師"教"的模式轉變為教師的“導教”的模式,形成個別化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設計創新之二:在線案例分析互動。
心理學是一門集各學科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涉及人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學習認知、思維反應等多維空間活動。純粹的理論學習是無法真正學好心理學的。因此,通過程序設計部門的協作,將案例設計成動畫模式,讓學生將分析的結果上傳到教育平臺,平臺將學生的分析結果匯總后,通過準確率判斷學生課程內容掌握情況。在《氣質》類型教學時,引入案例分析,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例如:案例分析。
地點:某劇場門口。
時間:演出開始十分鐘后。
人物:查票員和四位遲到的觀眾。
情節:劇場規定演出開始后十分鐘不準入場,四位遲到者面對查票者的同一說明由表現各不相同。
第一位:大吵大嚷,怒發沖冠。
第二位:軟硬兼施,找機會溜進去。
第三位;不吵不嚷,雖然遺憾但還是理解劇院的做法,并自我安慰“好戲都在后頭”。
第四位:垂頭喪氣,委屈萬分,認為自己總是很倒霉。
請判斷四位觀眾分別屬于哪一種氣質類型。
將此案例以課堂作業形式給學生布置下去,讓學生做完后將答案上傳到開放教育課程平臺。學生案例分析的結果會通過后臺數據匯集到教師的手機上,平臺會自動識別和分析不同選項的數量,老師能夠根據學生作業的正確率情況,在課后錄制正確的解題視頻,供學生進行參考,通過這種方式,即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又通過網絡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解析中主動學習,從而對知識點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實現知識的再記憶。
教學活動設計創新之三:引入“UGC” 的學習理念。
所謂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是在WEB2.0的時候提出的概念,也就是用戶生成內容的意思,用戶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原創內容分享到網站上。好的文章會讀者心靈的觸碰,好的教學也會促發學生對知識的共鳴或思考。學生添加的批注、參考資料等更是需要沉淀UGC知識的最終落腳點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而學習感悟正是知識在學生體驗中或體驗后的感性加理性認識。引入“UGC”內容沉淀的學習理念,在教學網頁上開設學習交流論壇,每名學生可以將個人的學習心得或其他經典內容上傳到論壇上,讓學生學習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給予的輔導材料和自己的學習筆記外,其他的學生的優秀學習筆記也能得以借鑒和學習,甚至可以是多人協同的一份筆記。
通過在學習論壇中對每個學生學習感悟的展示,可以營造學習討論的氛圍,也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對知識點把握的程度,從而在“在線案例初探”中融入學生未掌握的內容,讓學生更客觀更全面地掌握知識。引入互聯網+教育”的P2P互動方式,包括實時在線討論、測試成績PK、學習方法交流等,在實際互動版塊設計時,可根據課程自身特點進行調整或增設。
教學活動設計創新之四:在線進行問卷測試教學。
現實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氣質類型,對其進行鑒別和歸類對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現有的測量方法有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和測驗法等。其中問卷測驗法是最為廣泛的應用方法之一,但傳統的紙質問卷成本高,結果統計匯總難度大。將氣質類型調查測試問卷設計制作成網頁和手機APP,學生通過用戶名登錄后,再線進行自我測試,也可通過手機發送給好友進行測試,學生在電腦和手機上以對一系列標準化的問題作出回答,上傳到網絡平臺后,數據庫根據問題的回答分析出氣質類型,網絡平臺將測試結果傳到教師手機,教師根據學生或邀請人的氣質類型分析其適合從事的工作或日常社會交往注意事項。學生通過手機APP反復的測試練習掌握在線測試的方法和結果運用。
教學活動設計創新之五:課后作業在線考核。
將作業在線考核作為課程考核評定的一個部分,既能提高學生互聯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更全面更客觀地對學習進行綜合評價。作業在線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課程性質或培養目標等指標進行確定,也可由學生根據自身喜好或專業學習訴求來自行選擇。例如,可設置“案例分析型”、“理論問答型”、“是非判定型”等。“案例分析型”,即展示一個案例,根據案例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理論問答型”,即傳統教學中的填空題、選擇題和簡答題。“是非判定題”,即題目給出一個結論,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定該結論是正確或錯誤。由教師將《氣質》章節知識點以選擇題、填空題、案例分析題形式編成在線考核作業。學生課后憑用戶名和密碼進入答題頁面,限時完成作業,做完后進行提交,網絡平臺自動計算出成績,每章節給學生三次考核機會,以最高得分計算。通過網上在線即時考核記錄學生的平時成績。
3 運用互聯網對教師教學設計活動進行評估
評估作為對教師教學考核的主要手段,其目的不是單純的評價教學活動設計的好或不好,不是上級對下級的考核,而是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互補和共創。
(1)從點擊率評價教學活動。對教師上傳到開放教育平臺的心理學《氣質》章節的內容,通過匯總學生的點擊率來判斷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推斷出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2)從互動活躍度評價教學活動。通過開放教學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以及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互動情況,互動度高說明教學設計內容有吸引力,學生的主動參與度高,互動度低說明課程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學校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課程教師,并提出改進意見。
(3)從在線考核結果評價教學活動。在課程教學中在網絡平臺上專門設置一個課程評價欄目,設計教學考核問卷,制作成電腦版和手機版,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情況進行在線評價,由網絡后臺進行評價結果數據匯總后,反饋給學校考核部門和教師本人,作為對教學活動評價的主要依據之一。
參考文獻
[1]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大數據時代.盛揚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2] 李億豪.互聯網+創新2.0下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形態.中國財富出版社,2015.4.
[3] 王竹立.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困局與出路——兼論網絡教育模式的創新[J].遠程教育雜志,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