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蘇
摘 要 作為英語語言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聽力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因此,找到一個能真正提高聽力水平的教學方法就成為一個難題。語塊理論自提出以來,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語塊的形式相對固定、和語境融為一體,且出現頻率高,比較容易掌握。本文旨在探索語塊理論與英語聽力之間的關系,并探討它在本科院校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通過語塊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對聽力學習的興趣并提高其聽力水平。
關鍵詞 語塊理論 聽力教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49
Abstract As one of the basic skills of English learning, listening has always been the difficult point in English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not easy to find a method to improve learners' listening ability. The lexical chunk theor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from China and abroad. Lexical chunks are conventionalized, relatively fixed, which are also can be used to organize and construct the discourses.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cal chunk theory and English listening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pointing out that teaching guided by lexical chunk theory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ability of listening.
Keywords lexical chunk theory; listening ability; interest in listening
0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聽力理解在語言學習中處于基礎性作用,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但大部分學生認為聽力難度很大,有的學生能聽懂單詞,但整句話或者整段話的意思就很難把握了。所以,對英語教學而言,聽力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找到一個能真正提高聽力水平的教學方法就成為一個難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會探討語塊理論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以及語塊教學法對大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影響,并探討其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
1 語塊的定義及分類
所謂語塊,就是指預先儲存在人腦中的多個詞,它介于單詞和句子之間,結構相對穩定,需要的時候可以直接提取使用,語塊理論認為語塊是語言的最小單位。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很多學者的關注,但他們對語塊的定義又各不相同。Wray是這樣理解語塊的,“語塊是一個存儲在大腦中的整體預制塊,在使用時從記憶中被整塊調用,而不是按照語法規則產出或分析的連續或非連續的由詞匯構成的語串。”[1]這一說法目前廣為大家接受。國內也有學者對語塊提出自己的看法,姚寶梁認為“詞匯組塊即指詞匯短語,就是事先預制好且被頻繁使用的多個詞的組合,這種詞匯組合有自己特定的結構和相對穩定的意思,可整體或稍作改動后作為預制組塊供學習者提取和使用”,[2]刁琳琳在其文章中說“語塊是由兩個以上的連續或非連續的詞組合而成,其組成詞頻率高于隨機頻率且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3]
由以上的介紹可以發現,雖然各語言學家對“語塊”的定義不同,但都說明了語塊的基本特點,那就是語塊兼有語法和詞匯的特征,是一種語言使用慣例,作為整體被學習、使用,并保留在記憶中。[4]即語塊是最小的交際單位,不受語法規則的限制,交際的過程中可以作為整體直接提取出來使用。近些年來,很多學者發現,英語中很大一部分對話是通過語塊完成的。“自然話語中的 90%是由介于單詞和固定短語之間的半固定化的板塊結構來實現的”[5]。之所以母語是英語的人語言表達及交際很流暢,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語塊。由此可見,如果二語學習者想要提高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聽力水平,也需要掌握更多的語塊。
目前,學者對語塊的定義不統一,語塊分類也多種多樣。但比較權威的還是Nattinger? &? De Carrico(1992)的分類方法,他們根據語塊的結構和功能把語塊分為四大類:(1) 多詞語塊:如turns and twists; for example等,這一類語塊結構固定,不能變化、不能增減。(2) 習語語塊:功能相當于句子,形式固定,主要包括寒暄語、諺語等,如“How are you”,“love me, love my dog”等。(3) 限制性短語:這類語塊具有固定的框架和結構形式,允許有一定的變化或者在其中填入不同的詞,如as...as possible,可以填入much, fast等。(4) 句子構造語:指能夠構成句子框架的結構,具有較強的可變性。可以插入不同的成分,表達完整的意思,如It is important for...to do...; what is necessary is that等。因此,語塊的結構相對穩定,出現頻率高,方便學習者記憶,在聽力訓練時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 語塊與聽力的關系
聽力理解是重要語言技能之一,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長期以來,由于我們的教學比較重視語法和詞匯,對學生的聽說方面的訓練有所忽視,所以很多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其他非英語國家的學生相比較弱。而聽力能力主要是取決于聽者能否理解所聽的內容,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涉及因素很多。本文只討論聽力理解和語塊之間的關系。為了說明語塊教學法能促進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釋說明。
2.1 預測所聽內容
聽力理解中很重要的一個技巧就是預測即將聽到的內容,這對聽力理解的準確性至關重要。聽者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所聽內容對聽力材料進行預測。預測信息越多,大腦記憶的壓力就會越小,也越能準確地獲得聽力文本的信息。經過研究,“Altenberg發現約70%的日常口語都是由詞塊構成的。”[6]由此可見,日常的語言中,語塊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人們會經常應用記憶中存儲的語塊,同時也可以在這些語塊的基礎之上對語言進行創造。所以掌握大量的語塊,能夠預測所聽內容,從而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使理解更為準確。
2.2 擴大短時記憶容量、提高處理信息速度
聽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而理解是要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記憶和聽力理解的關系極為密切。記憶可以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主要和人的經驗和知識背景有關,短時記憶主要是暫時存儲所收到的信息。心理學家 Miller 通過實驗得出“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在 7+/- 2個單位之間”。[7]所以,為了提高聽力理解水平,就要盡量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根據Miller的觀點,如果聽者記憶的是單詞,那么每次大約能處理5到9個單詞。但是如果他們以語塊為單位記憶,如“According to the french government,the country is the number one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world,and touris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French economy.”這句話有25個單詞,可以分成 4 個語塊“According to ...”“ ...is the number one X”“in the world” 和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這就相當于記4個單詞,但意義更比單個單詞更加完整,也能讓聽者更好地理解整句的信息。由此可見,以語塊為單位來記憶,能夠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信息處理速度。因此,從理論上講,語塊能力越強的人,聽力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強。
3 語塊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筆者研究的對象是某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大二學生,他們的英語高考平均成績不到 78 分(滿分 150 分),英語水平屬于中下等。班里大部分學生的聽力比較薄弱,自信心不強,缺乏練習英語聽力的興趣。為了研究語塊理論教學法對本科院校基礎較弱學生的聽力能力的影響,筆者隨機選擇兩個即將參加CET4考試的班級進行了如下教學實驗。
3.1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兩個問題:(1)語塊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能否提高學生對聽力學習的興趣?(2)語塊理論對本科生的英語聽力學習有什么影響?
3.2 研究對象
筆者選擇了自己教授的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是大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即實驗組60人和對照組60人。實驗前,對這兩個班進行了測試,測試成績表明,這兩個班學生的聽力能力沒有明顯的差距。筆者隨機指定了其中一個班級為實驗組,另一個為對照組。
實驗開始之前,課題組對這兩個班的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語塊理論和語塊教學法的了解狀況。結果顯示,有89.2%的同學沒有聽說過語塊的概念,68.3%的學生期待語塊教學會讓自己的聽力學習有所改善,31.7%的學生不確定這一方法是否有效。
3.3 實驗過程
本次實驗為期十周,在實驗班使用語塊教學法。任課教師在學期開始給實驗班的學生講解語塊理論,主要包括語塊理論的定義、分類、特征、作用等。最開始接觸這一教學方法時,教師給學生示范怎樣找到聽力材料中的語塊,并引導學生建立語塊的意識。根據學生人數,實驗班的學生分為十個小組,每小組六人。上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預先聽下次上課要聽的材料,小組分工,尋找聽力材料中的語塊,并記錄下來。每次上課隨機選擇兩到三個小組就自己準備的語塊內容做課堂展示。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但是小組成員的分工每次都應該有變化。然后課堂上全體同學一起對聽力材料進行精聽,學生沒有聽出來或者記下來的語塊,通過課堂精聽逐步掌握。教師會對某些包含文化差異或者文化內涵的語塊重點講解。然后對于精聽后的內容,教師還會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做口頭表達的練習,例如口頭報告、情景對話等,對所聽內容和所學的語塊通過實際應用加以鞏固。而對照班的教學,教師則使用不涉及任何語塊理論知識和語塊教學法的教學方法。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學生訪談
課題組在教學實驗結束后,訪談了實驗組學生。受訪者都認為語塊教學法對聽力教學很有幫助。很多學生都反映通過學習、強化語塊意識,改變了自己練習聽力的策略,也掌握了一些技巧,比如語塊具有語篇信息組織功能,起提示下文、上下文銜接等功能。學生掌握了相關語塊,文章的結構就更容易把握,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此外,我們發現實驗班之前畏難情緒也有所改變,對聽力學習的興趣和聽力理解的自信心也較以前增強了。
3.4.2 成績分析
實驗結束后,課題組分別對實驗班學生和對照班學生進行測驗。聽力采用的是2019年6月四級聽力真題(折合滿分35分),四級考試是全國性的考試,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可的考試,因此聽力部分測試結果信度也較高。通過十周的實驗,實驗班和對照的聽力測試成績比較如表1:
從表1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實驗班測試的平均值為23.52,對照班的為19.36,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從這個結果來看,實驗班學生的聽力理解有比較明顯的提高,這說明語塊教學法對聽力教學是有效果的。另外,實驗班成績的標準差為5.68,對照班的標準差為8.71。這說明,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大部分向平均成績集中,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有所減小,這說明,語塊教學理論對大部分學生是有效的。
4結論
本次教學實驗證明語塊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本科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語塊教學法主要是強調以語塊為單位進行輸入,把語塊當成是一個整體來使用,這樣能降低學習者的記憶量,減輕聽力練習的負擔。因此,語塊應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塊,但是語塊還需要學生大量的積累和記憶,教師應鼓勵去整理收集自己見到或是聽到的語塊,以培養其發現并靈活運用語塊的能力。學生積累的語塊越多,聽力獲取信息的速度就越快,聽力理解能力也會越強。由此可見,在聽力教學中采用語塊法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項目編號(2020-ZDJH-206)
參考文獻
[1] 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姚寶梁.預制語塊與英語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3):23-26.
[3] 刁琳琳.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4):35-38.
[4] 嚴維華.語塊對基本詞匯習得的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6(6):58-62.
[5] 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9,3:71.
[6] 曾慶敏.語塊對英語聽力能力發展的有效性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2(2):135-139.
[7] Miller G. 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y Review,1996(16):29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