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梅
摘 要:課堂轉型與重構是當今學校改革的核心,學校教育的目標必須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旨歸,真正實現“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轉型與重構,讓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轉型;重構;核心素養
新時代、新挑戰、新目標,當今的學校教育,必須聚焦并踐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實踐能力,凝聚立德樹人、課堂轉型、核心素養的落地力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吹響改革的號角。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應用價值
愛因斯坦曾說,所謂素養,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的學科知識全部忘光后所剩下的東西。一個人遺忘的是某些固化的知識。面對生活情景與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是能力與方法。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核心素養體系是我國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旨在勾勒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它為我們提供了學校教學改革強大的思想武器,明確表示學校教育要從基礎教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關鍵載體立足于課堂。
二、聚焦核心素養的課堂轉型與重構策略
(一)巧設富有童趣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情境創設已經成為教學環節不可或缺的內容,將數學的思想方法蘊含在情境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嘗試驗證等外在行動,向內在的方法歸納、思想概括、規律形成等數學思維的發展邁進。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感受數學的力量是創設情境的“最高境界”。基于小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借助教學手段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認知情感,促進他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著眼兒童的童心狀態,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進一步讓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之中。
例如, 在教學《可以圈多少地》,我給孩子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叫淘氣的人,想在草原上買一塊地。賣地的人說:“你如果愿出1000元,那么你從日出到日落走過的路圍成的地就歸你。不過,日落之前你必須回到原點,否則你的錢就白花了。”淘氣覺得很合算,就付了錢。他想走出最遠的路線,得到盡可能多的土地。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他就開始奔跑起來。
故事引發了孩子們的深入思考:淘氣使盡全力,跑的路線長短是不變的,關鍵是看他圍成什么形狀。周長一定時,什么圖形的面積最大?通過這段有數學味道的故事,孩子們會更主動走近數學,使孩子們產生了研究的欲望,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數學問題的解決帶來的成就感,此時,核心素養的發展猶如花開一樣,無聲落地到數學課堂之中。
(二)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數學具有廣泛應用性,核心素養是個體終身學習所需要的重要素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具體可感的形式體現,讓學生在生活、學習等各種問題中有效互動,從而發展自身核心素養。我們都知道,經驗是兒童數學學習的前提、基礎和重要資源,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可以促進學生經驗應用、提煉和再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良性探索過程。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經驗,把有營養的數學熬制成適合孩子口味的數學,善于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中找到適合學生的素材,讓學生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為學習和鞏固知識找到準確的契合點,讓每個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在情感上收獲學習的自信與快樂,全面提升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得核心素養在不知不覺中生根發芽。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我讓學生去商場調查有關物品凈含量的數據,并感受輕重,同時準備好相關的包裝,查詢有關秤的知識資料。這是一次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積累經驗的好機會。課前這種調查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體驗,更是經驗的對接。如今在生活中感受物品的輕重、多少,有了這種生活體驗為載體,此時的數學是真正“活”的數學。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發掘了數學的內涵,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數學,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真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打通了數學與生活的界限,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經驗進入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理解數學問題,用數學方法和能力去解決有意義的實際問題,通過課堂轉型,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建立綜合化的有效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激勵學生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綜合化的有效評價能夠不斷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恰恰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習評價必須緊扣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評價一方面要讀懂課堂,更要讀懂兒童,要全面去了解學生的學習實況,多角度關注學生的綜合情況。另外一方面要評價其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學習態度、思想觀、價值觀等表現。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必須有評價機制為支撐才穩固,綜合化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評價中,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得到升華。
例如,在教學“約分”一課時遇到了這樣一道題:判斷是不是最簡分數。一場激烈的辯論開始了。學生A:是最簡分數。可以化成假分數,4和3是一對互質數,根據“分子分母互質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可以確定是最簡分數。學生B:4和3雖然是互質數,但是你別忘了是一個假分數。因此,不是最簡分數。
顯然,假分數在這里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最簡分數內涵還欠缺本質上的理解。我并沒有急于揭露問題的實質,而是巧妙利用評價進行自然的疏導,讓學生在經歷認知沖突學會自省、自悟,學會闡述與辯論,學會從別人知識庫汲取營養。由此可見,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當用評價呵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信心,有根據地給與學生保護式的評價。利用用評價給與學生空間,學會等待、延時判斷,這樣才能等到花開的時節。同時,也要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促進、引導、激趣等作用,給學生時間、空間,發揮主體學習、自主學習、相互學習的效應,從而提升自身的素養。
總的來說,課堂的轉型與重構并不是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全盤否定,而是在經典上尋求發展與超越,轉型“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主旨,重構以“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教學內容的價值解讀與轉化”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展開”為聚焦點,建立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的教學體系,以體驗學習為中心,關注學生發展,拓展人體化空間,積極謀求課堂教學轉型與重構,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課堂轉型/鐘啟泉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M],2017.
[2]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陳鳳尾,周衛紅編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