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青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甘肅 民勤733399)
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教育說到底是師愛的體現,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愛是人的情感反應。如今心理學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就教育心理學而言,可以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本文對運用心理學開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探討。
自從教以來,筆者深深地懂得教師品德修養的重要性。有句名言說:“為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心誠和付出。”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時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以身作則,做一名合格的園丁。教師的“心誠和付出”,能夠感染學生,使學生信任教師,尊敬教師,愿意主動接受教師的教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記得有一次,班上有個孩子在上課時哭著說頭疼、肚子疼,筆者一摸孩子的頭很燙,于是連忙電話聯系孩子的家長,可孩子的父母都去鄉下了,趕回學校最快也得一個小時。筆者擔心孩子會持續發燒,就請數學老師代課,自己帶孩子到學校附近的醫院就診。醫生診斷說孩子正在出水痘,幸虧發現早,不然班上凡是沒有出過水痘的孩子都可能被傳染。聽了這話,筆者犯愁了,讓孩子進教室是不行了,怎么辦呢?筆者就帶孩子來到辦公室,辦公室的老師是成年人,不怕被傳染。筆者讓孩子吃了藥,待在辦公室休息。等到家長來接孩子,得知筆者已經帶孩子看過病,他們十分感激。
德育工作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和藝術性的工作,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還要注重恩威并施,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講策略,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很多低年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丟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是常有的事。因此,筆者在開學之初就嚴格要求學生先從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做起,認真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行為,哪位同學做得好就獎勵一朵小紅花。一個月評獎一次,得小紅花最多的同學評為優秀學生,可以擔任班干部。都說教育是一種長期的鼓勵行為,有了這樣的激勵,學生潛在的認知被激發,不僅自覺管理自己的物品,還自覺管理自己的行為,自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學校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將德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巧抓機遇,充分利用校園活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記得在一次“美化環境美化校園”活動中,筆者所在班的任務是打掃本班教室和衛生區域,清理操場兩邊土堆并清掃廁所。除了清掃廁所的任務之外,其他任務很快就落實到各小組。后來經過考慮,筆者抽調一些班干部組成一個小組來完成清掃廁所這個任務。大多數學生都熱火朝天地干起來,筆者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到各小組巡視指導,看到多數小組進展迅速,質量很好。筆者來到打掃廁所的小組時,發現這個組僅把廁所外面打掃干凈了,廁所里面紋絲未動,幾個班干部在外邊團團轉,就是沒人愿意進去干。看到這情形,筆者沒有指責他們,而是一聲不吭地挽起褲腿,拿起鐵鏟,提起糞桶,走進廁所。當筆者手提裝滿臟物的桶走出來時,幾個班干部的目光都集中在筆者身上,好像在說:老師能進去打掃,我們為什么不能呢?他們連忙接過筆者手中的桶抬走了。當筆者再次拿起掃把走進廁所時,他們再也沉不住氣,伸手奪過筆者手中的掃把,一個個都走進去清掃。筆者和他們默默干著,把里面的垃圾全部清走,又用清水把廁所沖洗干凈。大掃除結束之后,班長深有感觸地對筆者說道:“當班干部的要以身作則,處處起帶頭作用,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遇到實際情況,我們又都做不到,這是我們怕臟怕苦,言行不一致的表現。今天,老師您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要吸取教訓。”通過這次經歷,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對學生不僅要重視言教,更要重視身教,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記得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是學生愛聽表揚的話,每個成年人內心也都渴望被別人肯定和贊揚。因此,學校教育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對學生能鼓勵就不要打擊,能表揚就不要批評,能寬容就不要苛責。以一顆平和賞識的心去對待學生,意料之外的驚喜就會頻頻傳來。學生因為被肯定、被賞識,內心就會埋下一顆積極向上的種子,日后的表現自然會越來越好。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多說善言,不吝惜對學生的贊美。
校外德育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能夠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外德育實踐活動之外,教師還要建議家長利用周末帶領孩子去敬老院,為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感恩意識。自從筆者提議幫助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事,班上的小強就把這件事情當成一項任務,每周末總去看望敬老院的李奶奶。每次去他都帶上老人愛吃的棗糕,小強一邊陪李奶奶聊天,一邊幫助李奶奶打掃房間。小強的善行給老人帶來了歡樂,更給班上的同學樹立了榜樣。在幫助李奶奶的過程中,小強學到了好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成績也一步步上升。
道德教育是社會對個人的品德培養,是社會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德,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方法。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庭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家校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記得有位住校生,周一到周五在學校住宿,周六周日回家休息。星期天中午,他的爸爸加班,讓他在奶奶家吃午飯。他先吃完飯,趁大家吃飯之際,悄悄從奶奶放錢的柜子里拿了600元錢。后來,他把錢帶到學校,開始瘋狂購物(筆記本、鋼筆、削筆器、筆袋、零食)。在宿舍休息時,同宿舍的同學發現他特別有錢,就想辦法向他要。他膽子小,害怕同學告訴老師,便把手中的零錢分發出去。同學們的異常舉動還是被老師察覺到,老師將拿錢的事情原原本本告知孩子的爺爺奶奶。經過了解得知,原來這位同學父母離異,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爺爺奶奶過分寵愛,總覺得虧欠孩子,平時孩子拿個三塊五塊的,他們從來沒有在意過,這次孩子拿了這么多錢,他們才徹底慌了。幸虧發現得早,處理得當,否則不知會發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教育,使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后沒有再犯同樣的錯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好品德、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其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只要教師平時多注意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利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就一定可以培養學生的好品德和好習慣,讓學生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成為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