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已跟不上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的進程,新興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日益增長,與之而來的新聞倫理失范現象頻發。互聯網時代,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比如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虛假新聞充斥、不良信息泛濫,輿論導向偏失等阻礙著新聞行業的發展進步。本文從這些特點及現象出發,挖掘出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并對這些原因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新聞從業人員應提高自身的新聞倫理道德,新聞界應推動媒體融合和行業自律,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并盡快制定相應政策。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新聞倫理;失范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及特點
(一)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
所謂“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顧名思義,就是指當企業或個人給予媒體或其從業人員物質利益致使其進行不報道或虛假報道的行為,這種行為最終傷害的是大眾的利益和媒體自身的形象。“有償新聞”顛倒了黑白,歪曲了真相;“有償不聞”則掩蓋了事實,有時被掩蓋的事實真相輕則涉嫌違紀違規,重則傷天害理、違法犯罪。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人員更應該堅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和準則,任何情況下都以事實真相為第一,堅決抵制金錢利益的誘惑,為大眾創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新聞傳播環境。
(二)虛假新聞充斥,不良信息泛濫
虛假新聞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一顆毒瘤,當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這些顯著的特征在為公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平臺和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的媒介素養和新聞記者的倫理道德提出要求。眾所周知,新聞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可見社會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尊重和期望之大。
正如2017年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該類事件的背后是虛假新聞充斥,不良信息泛濫的網絡新聞環境。作為新一代的新聞媒體人,在積極運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同時,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新聞報道的第一要素,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準確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
(三)輿論導向偏失
政府的公信力是媒體行業生存的重要前提,記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輿論陣地,輿論導向的正確與否,關系著社會發展的方向,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客觀反映出黨和國家的工作成果,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反之,錯誤的輿論導向不僅侵犯人民的基本利益,也阻礙著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數字化新興媒體出現之前,傳統媒體已首先進行了數字化的轉型,此種變革是催生出當前各種新興媒體出現的重要原因,各種新媒體又造成了魚龍混雜的網絡新聞傳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正確的輿論導向,而輿論導向的偏失如果不加以糾正,最終會導致新聞傳播環境混亂。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的深層次原因探究
(一)“把關人”作用的缺失
“把關人”是指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對這些信息的過濾、篩選者,目的是讓客觀正確的新聞信息公之于眾,積極推動新聞事業穩步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新聞失范現象日趨嚴重,而把關人作用的缺失是導致這種現象滋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把關人常常是媒體從業的內部人員對新聞信息的把關審核,然而,當前語境下個別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不遵守新聞倫理道德規范,這些所謂的“把關人”往往缺乏傳統新聞記者及編輯該有的職業素養,加上傳播中心多面化,導致了新聞信息“把關”的難度加大,也使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更加不易管控。
(二)從業者多渠道發聲和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
記者多渠道發聲并不僅僅代表個人見解,某些新聞工作人員常常忘記自己特殊的職業身份,不經過采訪調查隨意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和傳播信息,導致公眾因此對媒體的信任和尊重逐漸減弱。
當前我國相當多的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對新聞倫理問題不但知之甚少,甚至疑慮重重,對新聞倫理建設的問題態度消極,導致新聞倫理建設嚴重滯后,從而引發新聞公信力的缺失。在光怪陸離的經濟社會中,媒體行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支撐,但是很多媒體在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的路上越走越遠,忘了最初為什么出發,甚至有意將低俗化、娛樂化等降低自身品質,這種做法值得每一位新聞從業者反思,真正有作為的媒體行業應該以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來權衡。
(三)傳播主體多元化,網絡成為主要新聞來源
互聯網出現之前,大眾傳媒渠道演變過程為報紙、廣播和電視,這些渠道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很難由個人去完成,報紙要進行排版打印,廣播和電視要進行信息的采寫編排并有序的進行播報。而作為第四媒介的互聯網則不同,只需一部可以聯網的智能手機便能發布和傳播消息,各種自媒體的應用軟件都可以安裝在手機上,便于從業者進行多渠道發聲。不僅如此,“人人都是記者”的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多元化也是滋生網絡新聞失范現象的重要因素。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在新聞采集和發布時開始從網絡上尋找新聞來源,主要形式為文字、圖片、視頻等作為重要的新聞來源。記者在搜尋新聞源的過程中,往往缺少對事件真實性和客觀性的考慮,而從新鮮性、獵奇性等因素來篩選信息,缺乏辨別事實真相的敏銳觀察力和思考力。而事實上,文字形式的新聞來源很容易是“一傳十十傳百”后的假新聞;圖片、視頻也能通過各種修圖和剪輯軟件等技術以假亂真,從而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網絡媒體監管不到位,外在約束機制不完善
網絡媒體的有效監管,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倫理失范現象有重要的修正作用。網絡媒體監管體系是我國宣傳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屬性,互聯網與其它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其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使傳播者和接收者既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也要遵守相關的網絡媒體監管制度。當前背景,因其網絡虛擬空間的無限性,海量的信息充斥著整個傳播環境,自媒體平臺上網民個人發布和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也缺乏相應的新聞倫理道德準則和媒介素養的規范指導。各種不良行為侵害了未成年人身心發展,違背了新聞媒體準則,助長了社會的不良之風,不利于新媒體行業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在這么多負面影響的背后,新媒體行業并沒有明確的監管和外在約束機制,部分新聞從業者也缺乏應有的媒介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的治理對策
(一)提高新媒體從業者新聞倫理道德
新聞倫理道德是新聞從業的基本理論原則,新聞從業者應該始終堅持遵循。
1.定期的進行崗位培訓,提升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倫理道德理論和基礎知識,更好地為新聞實踐活動服務。
2.維護公眾的人格尊嚴
公眾是新聞從業人員的服務對象,也是新聞行業的監督者,在互聯網背景下,尤其要有“公眾意識”和“平民意識”。新形勢下新聞傳播活動要維護公民的人格尊嚴,謹防新聞傳播侵權行為,應該使用正當手段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報道新聞,反映輿論導向。
3.正確處理好保護新聞自由和正當輿論監督的關系
法律要求新聞傳播者對新聞工作進行正當的監督,法律既有力地制裁不當的新聞侵權活動,也充分保障新聞傳播媒體和新聞傳播者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輿論監督權利。
4.維護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和肖像權
各種新聞事件糾紛案件如“謝晉遺孀訟訴宋祖德等名譽糾紛案”、對虐貓女子的“人肉搜索”案、趙本山告“天涯侵犯肖像權”等案件都是由于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過程中沒有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所造成。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覆蓋范圍之廣也使得公民的個人權利更易受到侵害,所以在網絡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更應維護公民的各項權利。
(二)推動媒體融合和新聞媒體行業自律
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媒體在數字化轉型下積極的與傳統媒體融合是推動新聞事業穩步發展的重要途徑。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時代里,傳統媒體的腳步顯然已跟不上信息發展的速度,所以,在促進新聞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是治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有效途徑之一。
1.改變新聞工作中的“權力”意識。新聞行業并不是黨政機關之下的權力機關,新聞記者的權利是人民所賦予的,是直接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新聞記者應該準確把握自己的社會角色,將“權力”意識轉變為“權利”意識。在危機時刻,媒體及其工作人員應該做好“瞭望者”和“觀測者”,堅守記者職業素養,提升行業自律。
2.加強新聞行業自律機構的建設。在西方,新聞界常常在新聞行業協會的基礎上建立新聞理事會來處理新聞糾紛和提升新聞規范建設,并通過自律條例和糾紛處理機制來防范和減少新聞案件,如英國的報刊投訴委員會(簡稱PPC),在處理該類事件較為成功,互聯網環境下這種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這種方法能有效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
(三)提升受眾媒介素養和新聞媒體公信力
新聞倫理失范腐蝕新聞事業,敗壞新聞界在全社會的聲譽,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公信力的缺失首先導致新聞行業的不利發展,對公眾接收信息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提升受眾媒介素養和新聞媒體公信力有利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的治理,具體建議如下:
1.提升個人媒介素養。當前,社會公眾作為媒介的主要受眾,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才是提升整個媒體行業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個受眾應該從消極被動的陰影中走出來,積極的接受新聞倫理道德理論的學習,把自己培養成高素養的新聞信息接受者。
2.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把關人”作用的缺失,對自媒體平臺上的每個用戶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體用戶只有把好自身的“關”,避免虛假新聞信息的二次傳播和轉發,才能保證信息的客觀真實。
3.媒介公信力是新媒體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的形象,盡量建設自身的媒介公信力,贏得受眾的認可,也是自媒體在激烈競爭中的重要一步。
(四)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制定相應政策
制定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倫理規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根據這一唯物史觀原理,網絡社會也應該有自己的倫理道德。當前我國受眾對網絡新聞的倫理規范較為陌生,網絡倫理應該和國家的其他法律條例一樣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始終以人為本,體現人世間的真善美,并力求達到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目的。
1.完善權利監督機制,繼續狠抓賄賂等腐敗行為
新聞行業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腐敗現象依然嚴峻,應該加強政府在行政方面的監督能力,將腐敗分子繩之以法。
2.加快新聞立法,保護新聞從業人員
當前,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因為報道事實真相長期遭受著威脅與恐嚇,甚至于遭到身心的傷害。對此,政府應該加快新聞立法進程,保障新聞記者的身心安全,這既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呼聲,也是新聞行業的迫切需要
3.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待遇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據調查,相比起其它行業而言,目前新聞工作者的待遇普遍較低。近年來,新聞記者“鐵肩擔道義”的例子越來越少,這正從另一方面引申出了這個事實,可見合理的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待遇,也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的良好辦法。
總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并不是由一兩種原因造成的,尤其是當前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已逐漸浮現,這也對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敲響了警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語境下,新聞行業、新聞工作者以及政府都應努力挖掘出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倫理失范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治理對策,只有依靠社會各界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一個風清氣正的新聞媒體氛圍,促進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彩珍.試論網絡新聞的倫理架構[D].北京郵電大學碩士論文.2009.2.10
[2]焦陽.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碩士論文.2015.12.1
[3]陳力丹.新聞從業者對職業道德的無知和淡漠令人愕然--對照《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談近期幾起新聞倫理事件[J].新聞記者.2015.8.5
[4]劉曉峰.不能缺失的新聞倫理[J].新聞愛好者.2015.9.28
[5]謝思.淺議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失范現象[J].新聞傳播.2015.9.23
[6]姚暉.新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現象及對策[D].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
作者簡介:陳建紅(1992-)女,漢族,甘肅臨夏人,出版學碩士,北京印刷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