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梅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傳統的教學模式被打破,為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規模、大范圍、多樣化的線上教學持續開展。疫情給留學生來華留學以及對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給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師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疫情之下,國際航班停飛、邊境大部分關閉、禁止他國人員往來等情況的出現,使國外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漢語在短時間內成為不可能,這便給語言教學帶來了困擾。教學安排被打亂,授課形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必須以適應網上教學,借助網絡進行漢語教學成為唯一的、必需的選擇。相比于中國學生,針對外國留學生的線上教學更具特殊性,也更有挑戰性。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以全力保證留學生漢語教學質量為根本,借助多樣化的網絡資源及教學平臺,全力應對這場漢語學習的攻堅戰。從教學籌備到教學實施,從對網絡操作技術匱乏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網絡資源平臺,期間傾注了全部對外漢語教師的耐心、細心與愛心。持續近一年之久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提高了對外漢語教師操作及應用網絡信息平臺的能力,教育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獲線上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線上教學的不足。在教學中發現不足,反思并進一步找到解決辦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是未來線上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疫情伊始的應急狀態到如今的常態,對外漢語在線教學與學習已走過艱難期。線上教學是不斷汲取經驗、改善不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及信息技術調整教學理念,完善教學環節,提升了教學與學習效果。
以沈陽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為例,由于在讀留學生漢語水平相差很大,很多學生只具備初級水平,疫情之初,他們對于如何使用慕課系統顯得手足無措。為消除留學生對線上學習的恐慌情緒,老師們在各班級群不厭其煩地指導留學生下載并注冊慕課平臺,下載騰訊會議App、釘釘App等,告知上課詳情及要求。短短幾天時間,很多留學生就成功注冊了網課平臺并順利開始了線上學習,使線上教學有序開展。
2020年2—7月,學院全體教師貫徹和落實學校“教研云端聚、教改齊發力”的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投身到線上教學的工作中。在線上教學實踐中,教師們互幫互學,積極努力地打造線上教學優質課程。以教學計劃和留學生教學培養方案為根本,根據當前的疫情突發情況,適當調整課程內容,以保證做到按時且保質保量地開展線上教學。對網課可用資源進行精心篩選,充分利用線上平臺。調整教學模式以適合云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師生近一個學期的共同努力,教學成效顯著。師生每天相聚云端,講練結合、積極互動,師生都收獲滿滿。
根據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結合線上教學特點,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及個體差異,學院合理開設多種門類的課程。語音類課程有《現代漢語——語音》;語法類課程包括《速成漢語語法課堂》《現代漢語語法和修辭》《初級漢語語法》《功能語法速成》;聽力與口語類包括《中級漢語視聽說》《口語》;綜合類包括《初級漢語綜合課》《商務漢語》;文學類有《當代名家名作賞析》;文化類有《中國概況》。另外,還包括多門HSK選修課,如《HSK5級閱讀》《HSK4級強化課程》《HSK4級輔導》等。
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對外漢語教學需求。線上教學需綜合使用多種手段,交互協作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疫情之前,學院大部分教師是線上教學的門外漢,特別是借助App進行授課的實際操作能力薄弱。盡管如此,學院教師仍充分發揮潛能,在認真教學的同時,不斷摸索實操經驗,并根據學生及所在國的實際情況,多措并舉,力求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釘釘、騰訊課堂、智慧樹教學平臺、Zoom、唐風課堂、唐風漢語云平臺等教學平臺和App是老師們根據實際情況,線上教學經常選擇使用的。課程微信群也是一個普遍使用的教學和聯系溝通方式。而且為達到全方位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這一目的,教師們教學中常常綜合利用多種網絡平臺,比如“騰訊會議+課程微信群”“釘釘+班級微信群”“班級討論群+智慧樹教學平臺+騰訊課堂”等。
學院教師力求教學方式與思路多元化。有的教師按照“發現問題—假設性分析—設計—實施—總結”的教學思路對每周的教學進行精細準備和實施;有的教師采用“慕課學習+線上同步詳細講授+課后作業評改”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的教師采用“在線教學資源(中國大學MOOC)+網絡在線答疑+微信留言交流”交互式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有的教師采用“線上+線下+微信群+釘釘視頻會議”相結合的教學方案;有的教師采用以“線下閱讀—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師生共學—課后作業—延伸輔學”為鏈條和主線的教學思路等。
以《速成漢語語法課堂》教學為例。《速成漢語語法課堂》借助中國大學MOOC,堅持通過“結構—功能—文化”三位一體的語言學習原則,以常用漢語語法項目為主,對其進行縱向梳理和橫向比較,集中呈現同一語法項目在不同教學層級出現的各種形式。在講授語法的同時,兼顧中國文化的普及。以中國社會、文化題材為輔,將語法項目的使用和學習融入典型真實的文化語境,豐富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充分備課,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將一個完整授課視頻化整為零,突出學習重點,使學生了解每節課的學習方向,在跟著視頻學習時能夠目標明確,充分掌握語法特點。教學中學生指導學生使用手機或電腦微信群,借助App中的視頻、文檔、自測題等進行學習,以提問、練習、討論、話題寫作、準備本國文化材料等方式互動、考核。將線上同步學習情況與線下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評定的一部分。線上教學不忽視學生的書寫訓練,除語音、電子版練習和作業外,課堂上會經常聽寫所學生詞、布置手寫練習、作業,然后讓同學們發照片,及時批改。以課前簽到、課中互動、下課簽退等方式掌握學生線上出勤情況。對于有的同學學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能一對一及時解答;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能在微信群里及時解答、強調,力求實現與線下“面對面”交流同樣的效果。
線上教學有其優勢,也存在不足。線上網絡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學習環境不同,教師、學生心態發生變化,教學與學習感受有了差異。教師加大了備課的工作量,教學重點與難點也需做調整,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軟件、網絡資源與平臺。學生則需要智能學習工具,需要選擇網絡暢通、安靜的學習環境等。另外,語言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環節受到一定的影響,師生間的學習反饋變得不那么直截了當。所有這些,均對教師和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線上教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疫情突發的情況下,以慕課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成為線上教學的選擇。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慕課比較適合知識性課程,在實現語言教學目標時存在匹配差異,并且互動模式比較單一甚至欠缺,需要教師在使用中補充很多教學環節。另外部分教師認為有的線上平臺在測驗、作業批改、互動等方面功能不完善,教師只有將多種線上教學工具結合起來使用來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目前,線上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網絡環境的不穩定、學習效率較低、線上教學平臺功能不完善等。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和教師所在地網絡設施不健全、網絡速度和穩定性差”被認為是對線上教學影響最大的因素。線上教學依賴網絡,網絡一旦出現問題,課程的正常進行勢必受到影響。教學中有時出現掉線、上不去網的情況。學生一旦掉線,就錯過了學習的內容;老師講授中一旦掉線,學生則茫然一片。還有就是漢語學習者的國別不同,各國各地區的網絡環境也有差異,這也會影響整個教學的進行。
時差是留學生線上教學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時差對線上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如果一個教學班級學生國別很多,這種影響更明顯。學生想同步上課,可能就得改變正常作息時間與生活習慣,晚睡早起甚至凌晨起來上課,學生學習效果會受影響。另外,有的學習者只追求通暢的網絡,忽視學習場所環境的嘈雜。有的學習者在家里學習,卻因過于舒適而精神倦怠、慵懶,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在語言教學中師生互動必不可少,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形式多樣。問答、對話、游戲、情境練習、扮演角色等,一方面寓教于樂,調節課堂氣氛,增加學習趣味性,另一方面學生在實操訓練中可以更靈活使用所學內容,同時加深師生、同學間的情感。而線上教學師生互動、同學間互動方式單一,特別是一些有趣的活動沒有辦法開展。
傳統的筆試方式在線上教學中難以實現。目前的考試大多是教師將試題發到微信群或網絡平臺上,然后學生不用手寫,只需在電腦上打字,完成后發到老師的郵箱或者通過網絡平臺上傳。整個考試難以考核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無形中弱化了漢字書寫能力的訓練。另外,考試過程沒有線下考試那樣容易監督,學生自律性不同,成績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受到影響。
教師們在線上教學中不斷摸索、反思,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據調查顯示,為應對線上教學時差問題,很多教師采用錄播、觀看教學視頻的方式,確保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進度,這樣既可解決網絡不穩定影響直播效果的問題,也無須協調國際學生時差,同時借助微信等通信工具進行線上互動答疑來確保教學質量。還可采取彈性上課、同步答疑的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平臺,為留學生提供電子教材、自測題等學習資料,或者布置作業,然后根據學生作業情況,組織統一時間在線答疑,并結合所講內容進行擴展。
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核,并將其作為最后成績評定的一部分。線下教學成績評定中,期末成績占比較大,平時成績占比相對較小。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應考慮將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出勤、課堂互動、學習參與度、學習積極性等因素都納入成績評定,在鼓勵、督促學生自主學習中,使其成績提升。
網絡平臺、教學工具功能不足限制了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通過搭建定制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結合線上教學所需,完善教學工具的功能,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切實利用技術解決教學疑難問題,優化教育管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讓技術在漢語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中國語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學習、傳播與交流助力。
完善網絡教學還應加強師資培養,優化線上課程師資配備,加大教師線上教學培訓、軟件使用的相關培訓課程和教材開發力度,合理安排任課教師,組織線上觀摩課進行經驗分享。此外,教師應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無論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還是線上教學,都要尊重第二語言學習的規律。網絡學習環境下,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應相應改變。而且線上教學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比較多:國別和地區的差異,學習者個體間的差異,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掌握網絡資源的程度差異等。對外漢語教學要立足于自身優勢,不斷促進線上教學的發展與完善。要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結合線上、線下兩種教學形式,以常態化的教育思路,打好線上對外漢語教學抗疫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