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艾尼·海比爾


【摘要】 目的 探討損傷控制骨科(DCO)技術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實施意義。方法 78例老年(年齡≥60歲)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7例)。對照組在入院完成各項檢查后直接開展傳統的Ⅰ期手術治療, 觀察組則采用DCO技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99.25±12.33)d、住院時間(6.92±1.23)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14.68±13.70)、(8.53±1.4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通過采用DCO技術進行治療, 能縮短康復時間, 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臨床應用價值突出。
【關鍵詞】 損傷控制骨科;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髖關節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42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漸加劇, 股骨粗隆間骨折患病率呈現出逐年且快速升高趨勢。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髖關節骨折, 隨著內固定器械的不斷升級與改進, 手術技術的持續優化與完善, 許多老年患者經手術治療后, 可獲得較理想效果。但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操作不當, 會引發許多嚴重后果, 對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 均造成了較大影響, 甚至一些患者還會出現致死情況, 因而有著比較大的危害性[1]。DCO技術是一種從國外引入且應用效果理想的骨科治療技術, 其不僅能最大程度提高康復率, 而且還能盡量減少死亡率, 因而有著不錯的臨床應用效能。本文針對所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實施DCO技術, 現就其效果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老年(年齡≥60歲)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晰, 認知能力正常。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骨折者;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異常及惡性腫瘤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8.6±4.9)歲;男24例, 女17例;骨折至入院時間最短25 min, 最長2 d, 平均時間(16.7±5.3)h;致傷原因:交通傷25例, 擠壓傷10例, 其他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60~77歲, 平均年齡(68.1±4.5)歲;男22歲, 女15例;骨折至入院時間最短25 min, 最長2 d, 平均時間(16.4±5.4)h;致傷原因:交通傷23例, 擠壓傷9例, 其他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至入院時間、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在入院后, 均開展各項檢查, 明確骨折準確位置、程度等, 完成各項檢查后直接開展傳統的Ⅰ期手術治療。觀察組則采用DCO技術進行治療, 在患者入院之后, 即刻為其進行靜脈通路的建立, 并吸氧支持, 平衡鹽液快速輸注, 對患者血容量進行擴充;對患者血壓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使其維持在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并開展有目的性的對癥處理, 如果患者合并有重型顱腦損傷情況, 需要實施減壓術;若合并血氣胸, 那么需要實施胸腔閉式引流等;另外, 還需要根據現實情況, 實施石膏托、牽引固定或者外固定架固定等處理。基本步驟為:按照標準流程開展止血、清創、早期臨時固定不穩定骨折及調節低血容量、低體溫等情況, 使其達到穩定狀態, 當患者各項病情體征均維穩后, 便可實施最終的骨折固定處理, 如接骨板、髓內針等。還需要指出的是, 在進行清創操作時, 骨折后6~8 h最為合適, 還可根據現實需要, 實施分期清創;針對合并有骨盆骨折、長骨骨折者, 需要依據操作控制的基本原理, 首先實施外固定, 減輕各項操作對患者機體所造成的侵襲, 且實現固定骨位的目的;在完成固定處理后, 需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生理功能進行監測, 防止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即低體溫等情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以及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于術后3個月時, 采用美國矯形外科醫師協會制定的Harris髖關節功能判定標準[2]評定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 包括關節活動度、功能、疼痛、畸形4個維度, 分值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 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通過將骨折給予早期固定, 能夠加速骨折愈合進程, 減少并發癥發生, 自此便成功進入到早期全面處理(ETC)時代(在骨折后24 h內完成骨折固定)。到了90年代后, 有報道經深入研究證實,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易發生不良反應, 尤其是炎癥反應, 甚至還容易誘發死亡[3]。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往往對長期手術難以耐受, 在此背景下, DCO技術應運而生;DCO技術不僅注重骨折的臨時固定, 而且還重視處理軟組織損傷以及控制出血等, 因而能夠減少可能給患者帶來的額外損傷, 當改善患者的全身生理情況后, 再決定開展徹底性的內固定術, 實為一種比較先進且實用的應急分期手術技術[4]。
在整個DCO技術架構當中, 外固定為其支柱所在, 因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骨折穩定住, 減少可能出現的額外軟組織損傷、出血等;另外, 通過對骨折進行及時、高效化的穩定處理, 能夠使軟組織在此期間獲得充足休息, 因而能夠達到預防軟組織痙攣的目的, 這對于后續穩定性手術的高質量開展, 會起到積極作用。針對DCO技術而言, 用其進行早期治療的主要策略如下:①快速固定長骨, 一般采用外支架來進行固定;②如果懷疑合并有骨筋膜室綜合征, 那么需要盡快開展切開減壓處理;③復位關節脫位、骨折處;④對傷口實施清創[5];⑤若肢體已沒有挽救必要, 那么需盡快實施截肢手術。
股骨粗隆間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損傷所引起, 許多患者還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胸部、腹部損傷, 時常伴有血液動力學異常等情況。采用ETC技術進行治療, 除了會花費大量時間外, 還會因為各種醫源性損傷(比如術中剝離、手術切口等), 而導致出血, 或者是凝血功能異常, 嚴重者還可誘發死亡。還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患者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 或者是瀕臨死亡, 如果手術干預時間延長, 那么會對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諸多反應予以激發, 從而加重患者病情。針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而言, 大多合并有較為嚴重的合并傷等, 外加身體機能、器官功能的不斷減退, 因而會有比較嚴重的骨折損傷情況。為了能夠減輕患者痛苦及全身免疫反應, 防止出現凝血功能障礙, 預防死亡等惡劣情況發生。在骨折之后, 需要即刻實施干預, 不僅要給予輸血補液, 而且還應及早手術, 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 盡快止血, 將軟組織損傷情況降至最低。
有報道[6]指出, 采用DCO技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 能使整個操作變得更加高效、直接, 因而能夠明顯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加速康復進程。另有學者[7]指出, DCO技術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能夠對其Harris髖關節功能加以改善, 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另有研究[8]以5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對象, 對照組采用ETC治療, 研究組采用DCO技術治療, 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總評分為(36.4±5.1)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9±4.7)分(P<0.05)。表明此技術在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方面, 有著不錯效果;另外, 研究組的骨折愈合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該技術有加速患者康復的效能。本文結果中,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功能、疼痛、關節活動度、畸形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上述結論相一致。由此證實, DCO技術適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 能夠為患者更好康復提供輔助。
綜上所述, 將DCO技術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不僅能有效縮短其康復時間, 而且康復效果更為理想, 因而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強, 王躍文, 劉瑞, 等.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策略及療效分析.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9, 10(5):45-48.
[2] 馮慶生, 吳有魯, 張勤中. 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兩種手術方法療效分析. 實用骨科雜志, 2018, 14(6):331-333.
[3] 何道輝, 胡濤, 吳銘濤, 等.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骨折合并嚴重多發傷治療中的可行性探討. 重慶醫學, 2017, 46(19):2705-2707.
[4] 徐愛飛, 陳華燕. 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山東醫藥, 2017, 52(10):45-46.
[5] 鄭世成, 高宗強, 樊立宏, 等. 損傷控制骨科理論指導一體化救治模式在骨科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 中國急救醫學, 2019, 33(1):43-47.
[6] 張少成, 胡萬坤, 朱紅偉. 不同種帶血管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遠期效果對比.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9, 3(8):1379-1383.
[7] 魏建仝, 張鐘, 蘇秦柳曄, 等. 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外內固定治療進展.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7, 9(20):135-138.
[8] 宋建華, 周煜虎, 常寶生. 損傷控制技術在并發骨折的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16):2271-2272.
[收稿日期: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