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
摘?要:在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支配下,我國的小學數學教育仍舊沒有跳出“灌輸式”這一固有模式,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課程改革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變化,對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也缺乏多樣性??梢?,對小學數學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探索,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經驗,對小學數學多元化教學方法做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元化;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分層授課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且沒有變化性,學生僅是以被動者的身份對教師所灌輸的知識進行全盤接收。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不僅極大地弱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而且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教學成效甚微。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則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突破和改良,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既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整合,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化解教學難點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屢見不鮮,它如同一座架設在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以此來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輕松化解教學難點內容。
為了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我利用信息技術演示了將一個圓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128份……進而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一個圓被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會越近似于長方形。接下來,我運用信息技術出示了32等分的圓轉化為的近似長方形,并向學生問道:“拼出來的這個近似長方形和圓之間有什么關系?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哪一部分?寬又相當于圓的哪一部分?”通過直觀呈現,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而且還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克服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
二、變革學習方式,突顯學生主體優勢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普遍采取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由此導致的后果便是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的進一步弱化,課堂教學在極大程度上成為了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單向活動過程。如今新課改再次強調了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為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教師就需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積極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以課堂主體的身份來親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進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引導學生回顧了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出示了一個有格有數據有高的長方形紙片,并向學生問道:“你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底×鄰邊,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底×高,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待學生闡述了各自的猜想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動手操作來對以上三種方法進行驗證,總結公式。這樣通過合作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和吸收。
三、實施分層授課,兼顧學生學習需求
新課程提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良好發展,但鑒于學生由于學科基礎、認知方式、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也應避免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在“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原則的指引下實施分層授課,以最大限度地兼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取得成功。
在設計“圓錐的體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我要求低層次學生能夠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并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針對中層次學生,我要求他們能夠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討論,自主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對于高層次學生,我則要求他們不僅能自主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還應能夠靈活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此,通過實施分層授課,不僅兼顧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而且還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保持教育理念的先進性,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做好對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分析與研究,以此來營造良好的數學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進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切實提升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貴宇.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的多元化教學[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2):72+74.
[2]張世泉.多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教育現代化,2016,3(20):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