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蘋
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更要在此基礎上去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幫助學生獲得語文學科必需的核心素養。那么,我們如何做好語文教學工作,落實好核心素養教育呢?為此,筆者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
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筆者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成為我們工作的一個理念。
一、注重語言訓練,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其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小學階段我們就要注意去訓練學生們的語言能力。
例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請你幫個忙》,作為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口語教學是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特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更是他們參與語言技能訓練的一個重要方式。在本課的教學旨在,我們要通過創設交際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生生互動,幫助學生們學會傾聽表達。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誰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人與人之間離不開互相幫助。那么,你在尋求他人幫助時是如何進行語言表達的呢?”輕輕一句話,教師很自然引出了本課的學習主題,隨后鼓勵學生們積極發言,去分享如何“請人幫忙”和“給人幫忙”。在不同主體的表達和交流中,學生們每人發言一次,在切身的交流中懂得遇到困難時請人幫忙時要說清楚、有禮貌、“給人幫忙”時要熱情、真誠的原則。通過本次的語言訓練,在靈活多樣的口語交際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設置課堂提問,培育學生語文思維
隨著學習的進行,小學生思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面對一些抽象性、復雜性的概念時,依然理解上存在困難。作為思維的刺激素——提問教學具有顯著優勢。我們語文教育者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一教育手段,課堂上少一些知識灌輸,多問學生一些“為什么”,以開拓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自己探索答案,培育學生語文思維。
例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太空生活趣事多》,本課教學目標在于通過學習讓學生在識字、讀書的同時,去關注科學,愛科學、學科學,引發學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動口,又動手,擴展學生的視野。太空生活趣事多,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太空生活的“趣”,我們可以提問學生們:“太空生活與地球生活有哪些不同呢?”引導學生去從課文中找一找,集體交流答案。有的學生找到了“睡覺”的有趣,鼓勵學生們去聯系文中詞句,如“必須……不然……”,宇航員睡覺時的有趣場景好像真的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再如“喝水”的有趣,“走路”“洗澡”的有趣等,學生們找到了相關的描寫,在有趣場景之中理解了本課的學習主題,在思考、發現、分析、感悟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了語文思維,獲得了很大的成長。
三、引入傳統文化,增強課堂人文價值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挖掘課堂文化因素,利用好傳統文化,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絕句》,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悅,意蘊暢達,描寫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和對和平的向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改以往機械式的朗讀、解說,鼓勵學生們去自己讀作品、參與賞析,把被動變主動,引領學生們去自讀感悟,走進作品描繪的世界之中,通過詩句感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我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古詩教學,一定可以豐富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們感受語言的美好,從而不斷以詩詞文化豐富學生知識積累,提升學生們的文化涵養。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指明了一個方向,在課堂上我們要注重去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引導他們掌握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以為他們今后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也推動語文教學工作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王緒梅.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56-57.
[2]林淑真.略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19(01):27-28.